一、偉大的歐盟
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經濟結盟,在全球注視下,於2002年12月順利完成。那就是歐盟(European Union)由原來的十五國,擴增至二十五個會員國:接納了波蘭、匈牙利、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十個新會員國。其人口近四億五千萬,土地面積近四百萬平方公里,超過北美自由貿易區,成為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
捷克總統哈維指出:「如果這波歐盟擴大失敗,就等於錯失歷史契機,未能創造和平、穩定及繁榮。」英國首相布萊爾語重心長地說:「回顧歐洲歷史,我們看到無數的戰爭和衝突,現在我們正在統一歐洲,這是值得驕傲的時刻。」
歐洲委員會主席普魯迪更高亢地說:「十個新會員國入會,終結了歐洲的分裂,歐洲將首度合為一體。」
幾乎在同一時間,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接納了過去共產東歐為主的十個新會員國。歐洲人興高采烈地說:「這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都發生了!」
此刻的歐洲,已經打破了半世紀以來東西兩大陣營在軍事上的威脅及經濟上的對抗。「鐵幕」成了對獨裁者嘲笑的名詞,「戰爭」再也不會是歐洲人的夢魘。
在二十餘國領袖相互擁抱,慶祝新歐盟誕生的時刻,全球人民不得不對這些深具遠見、戰勝了狹隘的民族主義與地方利益的政治家肅然起敬。
二、曲折的大中華經濟圈
在地球的另一端,自十九世紀以來,一直被西方列強輕視的中國與中國人,也正在經歷著一場空前的經濟整合。這是人類歷史上最難以捉摸的經濟整合;不僅外國人難以想像,中國人也難以理解。因為不像歐盟,它的整合過程是困難重重,既得不到台北的支持,又有北京的各種限制。但是它經過二十餘年默默的運作,市場經濟的力量終於漸漸抬頭,減少了政治勢力的束縛及意識型態的嚇阻。這就是大中華經濟圈(Greater China)——大陸、台灣、港澳——在跌跌撞撞中,曲折迂迴的形成。
先看一些宏觀的數據:世界銀行估計「大中華經濟圈」在過去四年(1997~2001),
●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從6.9%上升至9.6%(已超越日本)。
●預估在2007年:比重會由9.6%再上升至13.7%。
●屆時進出口總額超過2兆美元,超越日本接近1兆。
●屆時在採購方面,達美國三分之二的水平。
●五年內GNP總值將達12兆美元,超越歐盟,相當於日本三倍。
中國大陸進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一年後,經濟實力有增無已。
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指出:「對所有亞洲國家而言,中國大陸是如此強大的勢力,想辦法和中國大陸合作是他們唯一的合理反應,這股潮流無法抵擋。」
儘管我們也熟知中國威脅論或中國崩潰論的論點,但是全球的主流民意是:與中國大陸「合作」、「交往」、「整合」幾乎變成了理所當然,甚至是唯一的選擇。再引證兩則談話:
新加坡總理吳作棟在2002年11月27日指出:「經濟整合已經變成推動國際政治的力量……整體來說,中國會一直進步,中國的發展會對區域產生正面衝擊……一個充滿活力的中國,會成為這個區域的鄰居,我毫不懷疑這一點。」
高盛公司亞洲地區副總裁K. S. Courtis最近告訴法新社:「中國對世界經濟成長的貢獻絕對是正數,正以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的架勢,挑戰美國世界第一大國的地位。除非有巨大及不可預期的情況發生,否則中國將在本世紀主宰全球經濟市場。」
三、大格局的思考
國貿局的最新資料指出:2002年頭三季對大陸貿易總額為292億美元,順差則高達180億美元。9月份對大陸出口依存度已達27.5%。同一月份對大陸的出口比去年同期上升62%。
既然經濟整合的大趨勢是如此的勢不可擋,台灣與大陸本來就是同文同種的同胞手足,為什麼還不能減少猜忌與防範?還不能超越各種藩籬與鴻溝?一個可能的答案是政治人物缺少大格局思考;擁有大格局思考,就會替代小格局的邏輯。小格局者擅長「計算」,懂得兩者相加相減,不懂兩者相乘,更不懂兩者可以開方;擅長「算計」,但也常常失算,犯了人算不如天算的厄運。在民主政治爭取選票的壓力下,小格局的政治人物,常常陷入計算與算計的困境中。
大格局者則看得寬與廣,看得深與遠;沒有「小我」與「自我」的侷限;不理「小人」與「左右」的阻擋;敢突破「傳統智慧」與「政治正確」;有「知難而進」的決心,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膽識;這樣的格局與這樣的政策必有爭論,也具風險;但也可能產生石破天驚的效果,創造歷史的新頁。大格局的焦距不在短期,利益不歸自己,所計算的是大帳—社會的大帳、國家的大帳。
經國先生在台灣推動的十大建設與小平先生在大陸推動的改革與開放,是兩個大格局範例。可惜,更多的例子是陷入政治上的計算與算計的小格局泥淖,而還不能自拔。我曾寫過:操弄股票的人,注視下一秒;熱中權力的人,注視下一步;參與選舉的人,注視下一次;只有關心人類前途的人,才會注視下一代。
我們只能無可奈何地等待兩岸大格局的政治家出現:只有他們的出現,才能整合「大中華經濟圈」,像歐盟一樣,共創兩岸的和平與繁榮。
我一直相信:大格局才會帶來好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