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林克昌 指揮長榮樂團首次公演

郭大微
user

郭大微

2003-01-01

瀏覽數 16,300+

林克昌 指揮長榮樂團首次公演
 

本文出自 2003 / 1月號雜誌 第199期遠見雜誌

長榮交響樂團創團音樂會,必然受到國內藝文界矚目。它象徵民間企業意志力的展現,也具有一定的指標作用。這場音樂會的演出曲目,都是指揮林克昌先前灌錄過CD的俄羅斯經典音樂,包括格林卡「盧斯蘭與魯蜜拉」序曲、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西班牙奇想曲」,以及柴可夫斯基的第四號交響曲。

林克昌對俄羅斯作曲家音樂似乎情有獨鍾,也擅長詮釋俄羅斯作品。這些曲目都是對比性強、戲劇性高的作品,旋律都具有俄羅斯民謠的風味。我們可說林克昌用他最拿手的基本曲目來訓練一個新樂團,讓它培養出自己的聲音——也就等於指揮自己的聲音;所以他一定從其熟悉的曲目開始訓練。不容諱言,這些曲子對新樂團而言,是一項挑戰,對管樂聲部尤其是滿大的負荷。

這場音樂會演奏的音樂皆為同一時期作品。當時的俄羅斯音樂分為兩大派別,一是在聖彼得堡、以俄羅斯五人組為主的國民樂派,格林卡、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就屬其中;另一派是在莫斯科的柴可夫斯基。十九世紀歐洲國民樂派盛行,即由俄羅斯發起;這些音樂都帶有各國民族色彩,音樂中富含當地民謠的旋律。而柴可夫斯基則延續西歐傳統風味,運用歐洲浪漫樂派手法創作交響曲。

林克昌於1998年遠赴莫斯科指揮新俄羅斯管絃樂團錄音,內容涵蓋柴可夫斯基第四號到第六號交響曲;這三首曲子,足以代表俄羅斯國民樂派和浪漫樂派的經典作品。這系列出版品,曾獲得第十屆新聞局有聲出版「金曲獎」六項提名及兩項大獎。這次的創團音樂會,長榮交響樂團先推出第四號交響曲;接下來的音樂會中,林克昌應該會陸續演奏第五號和第六號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可說是他音樂創作的分界點,此曲在他六首交響曲作品中的定位,有如貝多芬的第三號交響曲「英雄」。他前三首作品較為古典、嚴謹,有一種節制的美感。但是在第四號到第六號交響曲,個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表達就比較直接。貝多芬創作第三號交響曲時發現耳朵漸聾,必須忍受身心的煎熬。耳疾似乎讓他從對外在事物的關注,轉而全心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其後的作品,已能夠完全把個人的七情六慾,透過音符呈現。柴可夫斯基的第四號交響曲,如同貝多芬的「英雄」是古典跨入浪漫樂派的臨門一腳。

如同貝多芬遇到生命最大的轉折一樣,柴可夫斯基創作第四號交響曲時,也面臨人生的黑暗期。具同性戀傾向的他,原以為自己可以和異性在一起,與一位女學生結婚。不到一個月,就發現自己實在無法忍受婚姻,跳河自殺。被救起之後,弟弟帶他到聖彼得堡,後來又在他這一生最重要女人梅克夫人的資助下,由朋友陪同到義大利鄉間靜養。在這裡,他完成了第四號交響曲。然而所有的不幸和感情的不順也都在此刻併發,當時是他創作情緒上最大的轉折點。

這部作品的第一個音由銅管奏出,就好像要把柴可夫斯基壓抑許久的情緒,完全宣洩出來。作曲者創作階段的定位,有如貝多芬的「英雄」;但在風格表現上,更像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命運」。述說了柴可夫斯基對婚姻的抵抗。

他生平中的兩個女人,都出現在這首作品中。如果第一樂章表現了他對新婚妻子的抗拒,題獻給梅克夫人的第二樂章,則如一封音樂情書。梅克夫人是鐵路富商的遺孀,比柴可夫斯基大了將近十歲,一直是他金錢與精神上的最大支柱。他們一輩子未曾見面(另有一說是僅有一次擦身而過,卻互不相認),只靠書信往返。梅克夫人直到柴可夫斯基創作最後一首交響曲,發現他是同性戀,才停止援助。

接下來的第三樂章完全以弦樂撥奏方式表現,聆聽起來覺得清新、夢幻,卻也有自由和浮動不定的感覺。但到了樂曲最後(第四)樂章,一如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一般,展現高潮和突破。整首曲子表達了柴可夫斯基奮力對抗生命中的困境和不確定性,但他仍舊在最後,用大調音樂展現破繭而出的期待,是充滿幸福、純真和希望、光明的樂音。

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免費報名,看見時代的選擇。

林克昌與長榮交響樂團,是難得的結合。林克昌曾是香港愛樂管絃樂團職業化的推手,並曾擔任北京中央廣播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亦曾在日本、德國、大陸、韓國、新加坡及台灣(指揮國家交響樂團NSO)以客席指揮的身分演出。長榮交響樂團是國內唯一由私人企業贊助的職業樂團,從本場演出的曲目來看,觀眾應可看到林克昌拿手的表現。

(本文內容由愛樂電台「管絃樂完全手冊」節目主持人蔡昆霖口述,郭大微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