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大學數量成長三倍,增幅驚人。根據教育部統計,八十學年度公私立大學只有50所,到了九十一學年度,已經成長為148所。
各校廣設商學院或管理學院,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的數量和來源愈來愈多。根據各大學九十一學年度的研究所招生簡章統計,設有商管研究所的大學合計49所,逼近八十學年度全台灣的總大學數。九十一學年度全台各商管學院MBA畢業生高達2006人,是政大八十至八十九學年度商學院所碩士畢業生的兩倍。
相較於前幾年MBA在職場上搶手的盛況,今昔大不同。「在競爭下,MBA不見得能找到好工作,」資策會董事長黃河明說。
以工作地點在中正航空貨運站一名不願透露名字的江先生為例,他取得MBA學位近兩年,卻在貨運站操作堆高機。他的職稱是「物流管理工程師」。
但各大學MBA的待業時間明顯出現長短不一的現象。有些學校的MBA很搶手,「政大有些MBA的同學,還沒畢業就被EMBA(管理碩士在職進修班)的學長訂走了,」政治大學商學院院長吳思華說。
台灣的企業需不需要MBA?他們需要的又是什麼樣的MBA?
根據《遠見》雜誌獨家調查,全國上市上櫃公司及外商公司對大學MBA表現的評比排行中,以政治大學和台灣大學的畢業生,最受企業主的肯定。
這項調查分為二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本國企業和外商公司對各大學MBA人才的印象分數,和一般依各校商學院師生比、論文發表數、圖書館資源等客觀為評鑑的方式不同。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出本國企業和外商公司對各大學MBA表現的整體印象排名。
調查的第二部分是2003年企業MBA的人力需求薪資幅度及企業對員工攻讀MBA的態度。
在整體印象排名方面,調查方式是由各企業依據各大學MBA在企業內部的表現,依領導潛能、財務計畫與分析能力、服務品質及品管方法、策略規劃及執行的能力、溝通協調能力以及發掘、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行銷能力和工作穩定度等九項特質和能力為指標,選出表現最好的MBA。
這項調查結果顯示,在企業的印象中政大和台大MBA的整體表現,遙遙領先國內其他學校。
各大學在企業中的表現呈現極明顯的三大區塊。「領先者把距離拉得很開,」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理事長張瑞明說。
領先群是政大、台大。根據企業對各大學MBA的九項評比中,政大囊括了六項第一。分別是:最具有企業領導潛力、最擅長財務計畫和分析瞭解服務品質及品管方法、最具有策略規劃及執行的能力、溝通協調能力最好以及發掘、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強(表一~1至一~6)。
張瑞明認為,調查結果顯示出政大MBA長久以來對企業界的貢獻卓著。
政大商學院的教學一向注重理論與實務的結合,並編著許多國內知名企業個案,做為課堂討論的基礎。
政大商學院的優勢也在於累積國內知名企業的個案,「從商學院、企家班一直到EMBA班,政大彙集了台灣知名企業的發展史,」政大企管系教授、EMBA執行長樓永堅說。
台灣大學MBA則以最具有創新能力、行銷能力最強和工作穩定度最高見長(表一~7至一~9)。
台大教授湯明哲強調,台大的教學與國際知名管理學院的課程相容度高,同時鼓勵創新精神。「在台大唸書,如果沒有創新的想法,一定會被笑,」非凡電視新聞台總監洪玟琴也說。
台大管理學院向來實力雄厚,以2002年12月24日放榜的台大管理學院92學年度碩士在職專班(EMBA)為例,上榜者包括國防部副部長陳肇敏、富邦證券董事長葉公亮,誠泰銀行董事長車榮源、三軍總醫院院長陳宏一及新聞工作者李四端、蔡詩萍等人,印證台大是許多菁英的第一選擇。
一般印象認為,台大MBA工作穩定度似乎不高,但調查的排名卻顯示,事實和印象分數似有出入,「多少受到近來景氣不佳的影響,」一位企業人資部門主管透露。
具備綜合性MBA能力最搶手
這個排名也可以看出各校的發展特色。張瑞明認為,台灣各大學中,只有台大和政大具有發展綜合性MBA的能力,「這兩所大學在各企業間贏得壓倒性的勝利,」張瑞明說。
交大和清大適合發展科技管理,成功大學適合傳統產業,由中興法商改制的台北大學,則可以金融為發展主要特色。
中山大學在各項指標中表現頗佳。依產業別交叉分析顯示,中山大學在金融產業及外商的心目中,表現格外突出。「中山大學對學生的外語能力要求很高,」張瑞明進一步分析。
除了中山大學,進榜前十名的大學,大多數是建校悠外的學府。包括進榜的私立學校,如輔仁大學、逢甲和淡江大學等,「建校久、校友人數多,企業才看得見這些學校MBA的表現,」經緯智庫公司總經理許書揚說。
國內企業選用MBA的情況還算普遍而多元。根據《遠見》雜誌調查發現,54.2%的企業選用出身三家以上MBA(表二~1)。
台大國際企業系湯明哲認為,這是評比的先決條件。「如果企業內沒有選用超過三家以上的MBA,就會失去評選的基準,」他說。
至於沒有選用三家以上MBA的企業中,其中有44.5%的企業認為,公司本身並沒有需要;也有18.0% 寧可選擇各專業領域人才。(表二~2)
調查也顯示,企業選用MBA人才時,具有名校情結。企業用人時,「國立大學遠比私立大學吃香,」專門招募中高階人才的經緯智庫公司總經理許書揚說。
部分企業對MBA的名校情結,舉世皆然,「美國排行榜上前二十大的名校MBA起薪比一般學校高出10%~50%不等,」美國橋港大學商學院院長霍揚宗也證實。
根據《遠見》雜誌調查發現,31.5%的企業在選用MBA員工,會考慮應徵者畢業的學校。(表三~1),尤以金融(31%)和科技(30%)產業最重視應徵者的出身學府。(表三~2)
而企業優先選擇的大學MBA依序是:台大、政大、成大、 交大、清大、中山、中央、中正、台北大學(前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國外學位、東海。(表三~3)。
許書揚形容這個排行是企業對各大學MBA的「期望值」。「企業藉由名校做為篩選求職者的第一道門檻,」許書揚說。
調查的第二部分,有關企業對MBA人力需求,顯示2003年企業對MBA的人力需求不高。
金融業MBA需求高達五成
調查中顯示,2003年僅有24.8% 企業確定會招募MBA,高達六成的企業並沒有MBA的人力需求(表四~1)。
依產業別分析,2003年只有金融產業對MBA的需求較高,調查中顯示,五成的金融產業會徵求MBA; 42.2%的科技產業、25%的外商也有MBA的人力需求,傳統產業對MBA的需求最低,只有17.4%確定2003年會招募MBA(表四~2)。
在薪資方面,MBA的起薪維持平穩,但相較於前十年,幾乎沒有上漲。「企業付出的薪資,跟十年前差不多,」許書揚說。
國外的MBA略比國內MBA吃香(表五)。調查中顯示,企業聘用本國MBA畢業生的年薪,大多是新台幣45萬~60萬元(34.8%),但年薪在40萬元以下的占有5.1%。但高達68.2%的企業願意付出45萬元至60萬元的年薪聘用美國MBA畢業生。
調查也顯示,MBA學歷不是被拔擢的保證書。只有18.6%的企業會在主管職位出缺時,優先考慮具MBA學位者。(表六),甚至低於完全不考慮的占21%。
MBA普及的時代,實力才是王牌。「沒有人能憑學歷就能領高薪,」拿了麻省理工學院(MIT)史隆學院MBA學位的非凡電視台新聞台總監洪玟琴說。
但MBA並非前途無亮,其對組織的影響長期才看得出來。部分具有長期、系統性的人才培植計畫的企業就認為,MBA是非常「好用」的人才。
華航大約在六年前系統性引進MBA人才。「不論到任何單位,他們都很快上手,」華航人力資源管理處長吳治富說。
第一批MBA對華航的組織帶來新的衝擊,尤以財務部門的效益最大。對個人而言,績效良好,就可以換來破格晉升的機會。現任華航公關室主任韓梁中極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在財務部門任職時,由於匯率和油價的避險操作績效表現傑出,進而成為華航最年輕的一級主管。
大學時代學土木,研究所改學管理的鈺德科技董事長張昭焚也很肯定管理人才的功能。
「企管人懂得抓住重點,」張昭焚說。
M
BA學得快,也很能抓住重點
張昭焚本身正是MBA經營企業成功的案例。他是2002年11月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李國鼎管理獎章」的得主。
張昭焚鼓勵員工進修,以實質經費鼓勵員工進修MBA,甚至設立企業內部大學。
不過,並不是所有企業都有同樣的看法。根據本次調查顯示,53.5%的企業對於員工念MBA或EMBA的態度是消極的不鼓勵也不反對(表七)。
對企業而言,負擔員工進修的經費是一項投資低、獲益高的作法,但是,「只有具有遠見的企業才知道,」許書揚說。
好學生轉進大陸?
台灣EMBA面臨招生挑戰
產業西進,連帶讓大學EMBA班都受到威脅。
2002年,中國大陸開放重點大學廣設EMBA班,深深吸引有意搶搭「大陸政商人脈俱樂部」的台商。台灣的EMBA班是否會提前面臨好學生不來的困境?
最近兩、三年,EMBA(管理碩士再職進修班)成為企業界人士趨之若鶩的進修班。
學生搶進好學校,學校也搶知名度高、企業影響力大的重量級學生。這就是台大、政大EMBA每次放榜,都引人重視的主因。
許多在各行各業的頂尖人士常不滿足於現狀,企求由轉進EMBA轉出新人生。以2002年12月台大EMBA新生為例,名人比比皆是,媒體人蔡詩萍、電視主播李四端等,都成為台大EMBA的新生。
許多自認有潛力,但是企業規模不夠大的企業主或高階經理人,往往成為EMBA的遺珠之憾,但是這樣的情況或許可能就要改觀了。
受到對岸的中國大陸各大學,自2002年起廣設EMBA的影響,對台灣各大學已經構成極大的競爭壓力。「國內大學之間的競爭,很快會變成兩岸的人才爭奪戰,」一位國立大學管理系教授私下表示。
對有意到大陸發展的企業人而言,大陸的EMBA很有吸引力。「大陸是一個陌生的市場,我估計很多人一定會去,」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系教授湯明哲說。
資策會董事長黃河明認為,大陸的EMBA對需要大陸人脈的台商很受用。從產業到人才,西進的風潮,似乎對台灣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前台大校長、元智大學講座教授孫震就直言,菁英去了大陸,對台灣是很大的危機,「但如果國家採取閉鎖,不讓人家進來,更加危險,」孫震強調。
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史隆學院企管碩士非凡電視台新聞總監洪玟琴,就是因為在跑新聞的過程中,體悟「沒有國際就沒有前途」的真理,因而轉換職場,並重返校園進修。
所幸台灣還有一點時間。根據洪玟琴在學校裡與大陸同學互動的觀察是,大陸同學對管理的理論背得很熟,但問題是大陸的經濟現狀無法運用。「大陸企業的財報可信度迄今令人懷疑,」洪玟琴說。
但是台灣如果不做好準備,遲早出問題。黃河明認為大陸人學習速度很快,台灣的時間壓力愈來愈大,「台灣如何保持優勢脫穎而出,要靠智慧,」他說。
湯明哲認為,台大可師法哈佛大學,爭取各地區菁英到台大就讀,而非僅吸引本地菁英。
哈佛大學從來不開EMBA而是招收全時段的學生,就讀的學生不只是當地的菁英,而是全球的菁英。「我們要讓每個地方優秀的人來念台大,」湯明哲說。
回到課程的本質,湯明哲認為台大最強的部分,就是符合真正的MBA課程精神。
美國商學聯合會有十二門必修課,從個體經濟、企管會計、數量方法、統計、行銷、組織行為、財務、策略、上市法等,「台大統統是必修,」湯明哲說。
各大學都在朝向國際化努力。政治大學去年年底派了二、三位教授赴哈佛進修,專攻個案研究,準備建立台商企業版的企業個案。「我們會做好充分準備,」政治大學EMBA執行長樓永堅說。
為迎接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如何成為一所有國際競爭力的學府,顯然是現有EMBA的學府所應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