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聯盟在2002年12月14日高峰會議中,通過擴大提案,宣告大歐洲時代的來臨,在美國傲視全球政經大局半世紀後,歐洲人終於又蓋起一座巍峨宏偉的哥德式教堂,雖然可能要好幾代人才能夠完工,也只有少部分人可以看到壯麗的未來,但就像《時代》雜誌所稱讚的,「歐盟的擴大是時代趨勢,」傳播大歐洲的福音,正伴隨著雜音,高唱入雲。
擴大後的歐盟,二十五國人口總數達三﹒五億人,在全球經濟體中,僅次於大中華經濟圈,國內生產毛額GDP達9兆美元,緊追美國的10兆美元。
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和平革命,也代表歐洲和美國甚至是大中華經濟圈分庭抗禮的企圖,但就像其他革命一樣,在宏偉的目標下,光明與黑暗,也互相掙扎吞噬。
觀察加入歐盟的效益,愛爾蘭和西班牙加入歐盟是最佳範例。
歐盟帶動所屬盟國經濟成長
愛爾蘭在1973年剛加入歐盟時,平均每人生產值不到歐洲的70%,失業率更衝抵17%,但現在愛爾蘭的生活水準已經在歐洲平均水準之上,更因為經濟蓬勃發展,面臨勞工短缺的危機。一位利用週末到克拉科夫度假的愛爾蘭酪農阿赫就說:「加入歐盟使他們生活更富裕。」西班牙現在也比以前更加活躍。
其他東歐國家也雨露均霑。根據《經濟學人》雜誌的預估,從1995年以來,東歐各國平均經濟成長率每年都達到4%~5%,拉脫維亞的成長更達到7%,比起西歐平均每年2%的經濟成長,東歐的表現十分亮麗。
事實上,在東歐國家正式加入歐盟之前,西歐國家的大企業早就掌握先機,看準東歐便宜的土地和人力成本,大舉「東進」,投資總額估計達800億美元。德國西門子集團執行長馮皮耶就指出,「歐盟的擴張對德國經濟有相當大幫助。」
歐盟的統合和擴張,使得各會員國能依據「比較利益」原則,採取專業分工,提高生產效率。
根據美國《Business Week》的報導,德國福斯汽車就利用東歐便宜的土地成本,高素質的勞工大幅提高生產力;而法國寶獅雪鐵龍汽車與日本豐田汽車也在捷克設立新汽車裝配工廠,投入資金13億美元,生產的車輛售價低廉,大約只要7,800美元。
「庫維諾普拉斯提卡」是斯洛伐尼亞一家專門生產板金工具組、熱室壓鑄機以及「電腦輔助設計與電腦輔助製造設備」的廠商,生產成本比德國和奧地利的競爭對手還要低10%到15%,另一家蓄勢待發的公司是位於愛沙尼亞,專門解決網路問題的資訊科技公司——米迪亞數位科技。這家公司的老闆分別來自瑞典和挪威,該公司產品的價格比歐盟的競爭者低的多,因為愛沙尼亞勞工工資只有芬蘭的六分之一。
而西歐公司都已經把他們在東歐的子公司和經銷商做了整合。如果你在柏林的旅館住一晚,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床單送到波蘭清洗;如果你在維也納的餐廳吃飯,會發現許多服務生都是從斯洛伐克通勤到這裡來上班。
由於市場擴大,許多公司可以達到規模經濟生產,降低生產成本,會員國間貿易量及投資量也會增加,達到貿易創造效果。目前新成員國和歐盟的貿易額,已經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60%。
甚至連旅遊業都沾光,由於在歐陸內移動,使用的都是歐元,大量減少民眾匯兌損失,鼓勵了歐陸內部的觀光發展。
經濟合,政治合不合?
但在一片美麗的願景中,歐盟的擴大統合仍不得不受制於腳下的荊棘——政治疑慮,經濟發展不平均以及移民對社會的衝擊。
歐洲聯盟雖然目前還是經濟功能為主的組織,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政治動機一直是背後最扣人心弦的主旋律。
正如李普根斯在《歐洲統合史》一書中所指出的,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慘遭戰火蹂躪後,「歐洲國家體會到要防止歐洲再燃戰火,必須經由經濟統合,促進經濟繁榮,再達成政治上統合。」
《經濟學人》雜誌也報導指出,「歐洲經濟共同體興起的前提,就是外在的威脅促使歐洲更團結。」由於美國在政治和經濟上的獨霸,也迫使歐洲各國必須合作尋找出路。
歐盟執委會主席普魯迪更挑明的說:「全球化使得擴張是必須的。這也是面對中國巨大生產力挑戰和對抗美國經濟的戰略。」
但是這個由高瞻遠矚的菁英所推動的整合,卻是自一千二百年前查理曼大帝試圖統一歐洲以來所僅見,已經習慣民族國家的歐洲各國,終究是疑懼不安。
歐洲議會的秘書長約翰柯爾就表示,「許多人開始質疑,我們正成為一個新國家的一份子,但這個議題有經過充分討論嗎?」這種政治上的疑慮也和經濟上的考量息息相關。
東西歐經濟發展水平的巨大落差;正使得對歐盟擴張的樂觀主義者遭到挑戰。
荷蘭傳統上就一直是歐盟理想的支持者。這個擁有百年國際貿易及旅遊歷史的小國,在1992年時,曾積極推廣讓全歐成為一個經濟市場的理念。
不過,荷蘭卻非常擔心歐洲聯盟的擴張,公開反對讓波蘭、斯洛伐克及其他國家於2004年加入歐洲聯盟。荷蘭前外交部長亞特森表示,「有些國家根本還沒準備好,幾年後也不會準備好。」
德意志銀行最近的調查指出,最發達的斯洛維尼亞,得花上十年才能趕得上歐盟的平均水平。歐洲復興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布伊特預測,「波蘭要趕上歐盟的平均水平,可能要花上四十年。」
自1989年以來,歷經九個內閣更替的波蘭,政經情勢一直不穩。中央銀行總裁巴塞羅維茲激動道,「我要加入歐元,因為它是我得以控制我們飆漲的支出的唯一方法。」
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雜誌報導指出,新增十五國七千五百萬人口,平均人均所得不到歐盟平均水準一半,歐盟貧窮人口比例在未來十年將暴增三倍。
而面臨全球經濟疲弱,利率原本是有效刺激經濟成長的手段,但由於歐盟各國可以保有各自的貨物稅,促成了物價上漲,導致歐洲央行遲遲不敢降低利率。
貧窮人口是歐盟沈重的包袱
《時代》雜誌就指出,大幅增加的貧窮人口拉高失業率,加上通膨隱憂,若無法改善,將使得歐盟前景堪憂。
同時在高效率的西歐製造業者競爭下,東歐的農民和製造業者勢必將遭受重擊,引起社會問題。而東歐廉價的輸入品也將對部分西歐的製造業者造成衝擊。
《經濟學人》雜誌也分析,在這種情形下,窮的新朋友向歐盟老大哥要錢的戲碼將不斷上演,但由於西歐經濟持續蕭條,新會員國所能從布魯塞爾得到的資源,和西班牙、愛爾蘭等國家比起來將會少很多。現存的歐盟會員國不太可能會慷慨援助其他國家。關於補助款項的分歧,在某些國家已經引起了強大反對的聲浪,例如在波蘭,激進派的農民正在規劃下一波大規模的抗爭。
而且歐盟擴張是否真能帶來經濟快速成長,金融機構也不是完全看好。歐洲共同體統計署的數據顯示,增加十個國家只會讓歐洲整體的經濟規模擴大4.4%左右,平均每年經濟成長也只能增加0.2%。
而如果東歐採行了和西歐一樣的福利制度,對剛剛起飛的東歐經濟將造成重擊,捷克前總理克勞斯就擔憂說,「歐洲的社會福利制度是一個悲劇性錯誤,但是東歐沒有力量改變它。」
例如奇異公司就發現,匈牙利將加入歐盟,雖然法令及管理的環境更加透明,但是做生意成本卻將提高,像為了遵守歐盟的規定,工資就不斷攀升。IBM(國際商業機器)也會在2002年11月底關閉一間工廠,國際名代工廠Flextronics(偉創力公司)更將數以百計的工作移至中國大陸,都使東歐生產優勢蒙上陰影。
統一是歐洲唯一的路
歐盟擴張之後,中歐和東歐廉價的勞工會大量湧入,很可能會激起西歐右派的民粹主義,果真如此,西歐的反移民以及種族主義浪潮也將變本加厲。
但歐盟執委會主席普羅迪還是很有信心,也最近在美國《Business Week》上指出,「就好像是聯軍攻入諾曼地,你只要戴著鋼盔往前衝,保有信心,最後一定會成功。」
放眼未來,歐盟擴張的極限又在哪裡?
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曾主張,從大西洋到烏拉山都算歐盟範圍,但信奉回教的土耳其算不算?能不能在2004年加入歐盟,將真正考驗歐盟是「文化上的歐盟」還是「地理上的歐盟」。
「歐洲煤鋼共同體」主席莫內曾說「歐洲只有一條路,就是統一,但像所有的和平革命一樣,需要時間,只是不知時間有多長。」在美國獨強和大中華經濟圈興起的背景下,歐洲走向統合擴張之路,也將使二十一世紀的國際舞台,正式形成鼎足而三的爭霸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