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解,即將到來
科技公司最好要小心了,中國經濟奇蹟只是另一次的網路泡沫經濟。
現今絕對沒有一個在全球有分量的社會能比中國更顯得自相矛盾。這個遼闊而人口過剩的國家正處於狂熱且不穩定的過渡期,領導人似乎難以統整出一個發展模型去引導改革。
就其最具體的問題來說,中國有十三億人口,且不斷激增,每年都會多出一千兩百萬到一千五百萬嗷嗷待哺的新生兒和待業的勞工,這是一個太令人心灰意冷的困境,以至於甚至連想像解決之道都很難。為支持人口成長而必須高速發展,卻導致中國境內自然資源及環境品質惡化;世界十大受污染都市中,就有九個在中國大陸。
在經濟及財政方面,中國發展中的金融市場讓投機客和內線交易者致富,只比賭場好一點。國家銀行只是像個大一點的收銀機,而這些銀行長久以來一直分發津貼給賠錢的國營企業——津貼總數估計最多達到5000億美元,逾放款的一半。
另外,缺乏新的本土投資案的資金,等於是拒絕了中國沿海渴望的經濟繁榮,剝奪了農民工人公民的權力,讓他們成為政治上不穩定的社會階級。
雪上加霜的是,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更意味著公營企業很快就必須要和外商公司及銀行競爭,此舉也只會造成更多的失業和不滿。
數十年來,破壞傳統價值觀制度和文化的激進改革,使中國人民身陷水深火熱,但無情市場競爭又讓他們跳進了社會及精神失落的火坑裡。同時,中國和日本及美國這兩個重要貿易合作伙伴的關係,可能因矛盾而複雜的心理暫時妥協,但又會因為根深柢固的民族主義和極度的對外仇視而突然爆發,如此一來,一股抵制外資公司的毀滅風會輕易的吹起。
儘管共黨一直努力將人民隔離在會感染蔓延的觀念及政治思想之外,但這面共黨所豎立的「萬里長城」已逐漸因網路、無線電、電視和全球化而瓦解,這些讓這個政黨愈來愈難維持它政治的至高地位。既然共產黨不是個會讓自己被罷免出局或被閒晾在一旁的政黨,那它和離心勢力間的衝突似乎是不可避免了。
中國的經濟奇蹟在很多方面都能和網路泡沫經濟相提並論,只要投資人相信夢幻金字塔,這樣的幻影會持續膨脹,來滿足投資人對超成長的奢望。
然而,就像1990年代末期的繁榮經濟,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不足以確保永續經營。投資人實在應該認清,堅信中國大陸市場絕對會是大發利市,只不過是種令人目眩神馳但虛幻不實的想法,一旦信心瓦解和資金外流,速度可能會快得可怕,也會造成很大的破壞。
對抗防火牆
美國科技公司正幫中共建立專屬網際網路——負面政治效應餘波盪漾。
為什麼一些美國汲汲於在全球呈現正面形象的集團,會提供監控的技術給大多數人都認為是專制的中共的網際網路呢?簡單的說:是為了錢。建構中國的網際網路指的就是可以大大撈它一筆,而且想進入這個新市場的公司,通常必須達到中國大陸領導階層所要求的條件。
然而,這些集團自願與領導階層和解的意向已經引起新聞記者和批判者的關切;甚至,正波及美國的商業利益、股市和國會。5月30日,思科和美國證管會接到一個股東所提出的決議案(這是股東們試圖改變公司政策的方法)。
這個不願具名的股東,抨擊思科在中國大陸交易的道德性,並且要求思科在年度報告上說明,出售給他國政府,例如,像中國這樣利用國有防火牆或監控網際網路的交易內容。七個星期之後,思科的律師才回應了十八頁的文件,以股東提案不能實行且具煽動性為由拒絕。
追隨美國民主理想的同時,卻還要與中共專制的要求妥協,這個兩難的情形解釋為什麼思科的律師奮鬥幾個星期,只為了駁倒一個不太可能會產生多大影響的股東提案。
在兩份眾院國家安全的報告中,中國突出的網際網路問題暗示著,可能必須祭出出口管制,或者是公司治理規範。對美國的網路公司來說,這已經不再只是公關問題而已了,這可能是對中共姑息的結束。
一通很難打通的電話
距離上海西方一百五十哩處有一座高聳入天的千年寶塔——六和塔,在它的注視下,一群頭戴橘色安全帽的工人正在興建一座占地二十三萬平方呎、由玻璃和鋼鐵所組成的建築物,等到2003年完工後,這座建築物的外觀會介於企業號星際戰艦以及法蘭克蓋瑞所設計的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這兩者之間,但前提是得有條河流貫穿古根漢美術館。
UT斯達康是一間總部設在美國的網路設備製造商,憑藉著毅力、耐心以及高明的長期策略,年收入從1997年的7600萬美元攀升到2002年預估的9億2500萬美元,其中85%是來自中國大陸。
如果僅從好的一面來看,UT斯達康的成功證明了中國的經濟,漸漸從政府控制轉型為市場導向。但UT斯達康也證明了,就經商而言,中國大陸仍然是一個詭譎多變的地方。
出生在台灣的盧洪亮——UT斯達康總裁兼執行長,及出生在中國大陸的吳鷹——中國UT斯達康的總裁,這兩位企業家在1991年時各自創立了自己的企業(一個做軟體,另一個做硬體),兩者在1995年合併為UT斯達康公司。他們瞭解,必須在中國本地扎根才能和海外多國企業競爭。所以UT斯達康擁有和本地公司一樣多的「關係」(就是如何利用商業上的關係,來開發中國這個錯綜複雜的市場),這讓公司有機會提供客戶更好的服務,超越競爭者。
1990年代中期,中國電訊公司計畫營建高效能的網路骨幹,提供通話和資料傳輸全球性的服務。但就像美國當地的廠商一樣,中國電訊公司的理想受到阻撓。因為要連結網路和電話的「最後一哩」,花費實在太高了。UT斯達康看出這個問題,開始與中國電訊在東南沿岸的一間小電信機構——餘杭電信局,合作一種無線通訊技術來連接行動電話及現有的電線網路。
UT斯達康開發出一種新技術,不但不需要額外的轉換器,而且能有效率地利用現有網路通訊協定路徑頻寬。這個新技術被稱為「個人存取系統」,使傳統電話公司能提供本地通訊機構減少開銷的選擇。1996年7月,UT斯達康向中國政府申請與中國電訊一起發表新產品的許可。1997年12月,餘杭電信局首度將UT斯達康的技術,以商業性質方式提供給位在五平方公里服務區域內的用戶。
這項無線通訊服務叫做「小靈通」,推出後引起很大迴響。到年終時,預估會有超過一千萬的民眾使用,由中國電訊及中國網通公司(中國的第二個傳統電話公司,2002年早期是附屬在中國電訊之下)推出的「小靈通」,用戶人數已經達到2001年的兩倍。盧先生說,「這就是麥當勞的經營策略,我們要生產每個人都負擔得起的產品。」
關於無線通訊的收費比照傳統電話這一點,月租費每個月只要約3美元,撥打出去每分鐘只要約0.02美元。此外,還提供每秒鐘32kb(千位元)的資料傳輸效能,用戶藉此可連上網路,或利用手機傳送文字訊息。
UT斯達康在1996年向中國郵電部(後改名資訊產業部或MII)申請許可執照,1999年,小靈通受歡迎的程度對中國行動通訊及中國聯通這兩家備受MII派系官僚關愛的公司造成威脅。
接下來幾年,MII無預警宣布將採取新的措施,可能是因為部會內有一派官僚支持市場競爭,另一派和無線通訊業者有掛鉤,長久以來產生內鬥。
5月,政府下令暫停新一代的小靈通網路安裝工程,等待一份技術評論報告的出爐。6月宣布這項業務能夠繼續進展,但仍侷限在中小型都市。
此後,這項業務在政府的管制方面又遭遇更大的挑戰,中國行動通訊和中國聯通這兩家公司都堅稱小靈通無線通訊的電磁波侵占了GSM(泛歐數位式系統)和CDMA(分碼多路進接)系統的範圍,還聲稱UT斯達康的設備非法使用第三代系統的電磁波。每一個挑戰都直接威脅到UT斯達康。
儘管遭受挫折,UT 斯達康仍企圖使收益能成功超過10億美元。為達成目標,必須確保小靈通占有大城市市場,像北京或上海,在那裡使用者一夜可成長四倍。去年春天,中國網通嘗試背著政府,在北京郊區提供無線通訊服務,但馬上就被叫停了。
在緊迫的時刻,中國電訊在10月底時於紐約證券交易所和香港證券交易登記上市了。中國網通預計下一年會跟進。這樣的舉動對UT斯達康來說是個好兆頭,因為兩家買方都需要無線技術賣給投資者,會向UT斯達康購買更多的設備─現在是小靈通,在未來是第三代通訊服務。再者,一旦公開交易,股東會要求業者購買最優良的設備,而且儘可能提供最好的服務給客戶。
美國信息技術辦公室(一個設在北京的美國商業團體)主任布羅迪說,「當大象在打鬥時,地上的草會被踐踏,但小老鼠卻從中得到樂趣。」(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