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經濟部工業局主辦的「2002年台灣優質數位內容產品獎」公布,由蔡志忠漫畫改編的《莊子說》獲獎。但對從十五歲就踏入漫畫界的蔡志忠來說,讓更多人透過圖像瞭解東方禪學,才是最令他高興的事。
自1998年9月起,閉關迄今的蔡志忠,最近神清氣爽的出關。他花費四年多的時間,無師自通悟得物理的原理。「我把物理讀通了,」蔡志忠說。
十五歲起從事專業漫畫創作,三十九年來蔡志忠始終堅持對漫畫的熱情,他的漫畫作品目前在全球以十七種語言發行,行銷全世界三十六個國家和地區,是一位真正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國寶。
日本漫畫學院院長木村忠夫認為,「漫畫可以讓不同文化的人合而為一。」這句話正是蔡志忠作品的寫照。
蔡志忠最大的成就在於,他把古代智者的智慧精髓,用最淺顯的文字和圓融的線條,演繹出生活和文化價值觀。
蔡志忠很樂於扮演這樣的角色。他自認最大的特質,就是化繁為簡。最近,他把自己苦讀物理的心得,用漫畫的表現和簡單文字敘述,期待引領更多人進入物理的領域。
蔡志忠認為,人生最重要的功課就是認清自己和自我學習。
蔡志忠從小就很有自己的志向。十五歲那年,初中輟學的他隻身來到台北,一心一意只想畫漫畫。後來,他進入光啟社工作,無師自通學會卡通動畫的製作,甚至創業成立卡通公司。
開公司賺來的錢不少,他的收入很高,但蔡志忠內心深處潛藏畫漫畫的因子卻未能發抒。
1983年,三十五歲的蔡志忠決定跳脫經營者的角色,並由卡通轉回二十年前他所鍾情的漫畫。
思考學會自我學習
回到漫畫之路,也是蔡志忠踏上不同領域學習之路的開端。「學習可以改變人生,」他說。
蔡志忠本身是一個自我學習的典範。他在三十五歲進入人生和作品的分水嶺,肇因即是他藉由自我學習而大幅成長。
早年蔡志忠把所有時間和力氣都放在工作,三十五歲開始,他花了很長的時間思考,讓他由戲謔式的作品風格,轉向中國古代經典,陸續完成《莊子說》、《六祖譚經》等佛學、思想典籍。
因為思考,他學會了自我學習。他從哲學出發,藉由思考進入了莊子的道家思想與境界,並反芻成淺顯的表達方式。
近十年,蔡志忠更浸淫在科學、數學和物理的領域裡。
站在一個「全人」的立場,蔡志忠認為科學和人文不應該分家。他發現,從古希臘到牛頓時代,科學和人文是不分的,「最近三百年科學和人文才開始對立,」蔡志忠說。
繪畫記錄思路
蔡志忠認為每個人出生時的相差極有限,但由於不同學習方式、方向,長大後每個人的際遇和事業能力相差如雲泥。
蔡志忠自我學習,從橋牌、物理、數學找難題。他隨手拿起筆記本,竟把沒學過的數學家萊布尼茲三角形數學公式解出來。
他特別推崇猶太人。過去一百年的一千位諾貝爾獎得主中,猶太裔的得獎人占有三分之一。「為何只有兩千五百萬人口的猶太人如此優秀?」蔡志忠質疑。
蔡志忠觀察發現,其中的關鍵就是:猶太人的覺悟——實力。那是經過一千多年的流離失所,猶太人從亡國、來自生活體驗的覺悟。「除非真的實力高人一等,否則沒有什麼可以保證日子能過得平順,」蔡志忠說。
蔡志忠對人也有很深入的觀察,甚至以圖像解析三種不同層次的人。
不同層次的人,大腦的構造也不相同,但要做哪一個層次的人,可以操之在己。「因為每一個人的大腦都有無窮的潛力,等著被開發,」蔡志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