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道台一線串連起高雄至屏東的交通命脈。在三地門排灣族的部落中,有一條全長四百五十三公尺的「工藝之道」,鋪滿一千兩百一十二塊由族人親自繪成的陶板,串起了排灣族的精神與文化。
「工藝之道」象徵著文化、藝術與人文的重生。在這條步道上,峨格和施佳伶等人經營的工作室,融合了陶壺、木雕、琉璃珠等排灣族的傳統文化,讓三地門就如同一棵正在啟蒙的嫩芽,自信而充滿活力。
從三地門沿著省道台二十四線,經過約莫半小時迂迴的山路後方進入霧台鄉。然而對於霧台鄉的魯凱族而言,這一段接受外來文明的心路歷程,卻走了不下一世紀之久。
長期的封閉管制,使霧台鄉保有最原始的文化風貌。如今循著石板與陶壺的指引,霧台鄉長杜傳開創了岩板巷,賦予魯凱族新的文化風貌。
峨格開創山神的產業
「我只是想讓族人都能回部落工作,不再離鄉背井,」今年四十八歲,濃濃的原住民國語腔調、說起話來還帶著靦腆笑容的峨格,喝了一口咖啡,說出當時的想法。
「但是到底要做些什麼才能幫助族人?」仍是峨格心中最大的困惑。一百八十公分魁梧的身軀、滿臉的鬍渣,十足勇士模樣的峨格,其實是個具有細膩手藝與心思的排灣族工匠。
「山是我的創作來源,」來自於山神的啟示,峨格回歸祖先的文化遺產,製作陶壺和雕塑的天賦技藝讓他找到了部落的新方向。五年前,他成立了峨格手藝工作室。
「可是,剛開始族人都不認同我,」不只不相信祖先的文化能帶來產值,加上峨格提供許多排灣族的中輟生或單親孩童工作機會,這樣的舉動一度引來大家異樣的眼光。
五年來的努力,峨格終於成為族人的驕傲。峨格曾經以整座山的地契向銀行貸款新台幣8萬元遭拒,夫婦兩人也曾負債度日;現在的峨格手藝工作室經營小型工程、修繕代工、裝潢造景等工作,甚至透過網路招標,每個月營業額高達80萬、90萬元,並可以提供六十個以上的工作機會,一個月的人事支出費用高達40餘萬元。
「能夠回來部落服務,我現在非常快樂,」現年二十歲的排灣族少年雷文正,毫不後悔辭去台塑公司資材作業管理員的工作,滿足地回三地門擔任峨格手藝工作室的行政工作,這個工作每個月月薪只有1萬8500元。
峨格強調文化產業不能單靠政府補助。與其蓋一座橋,政府不如教育族人該走的方向。「教育的目的應該讓別人願意走進來,讓我們走得出去,」峨格認為,排灣族的文化就如同「工藝之道」一樣,唯有透過全族的共同參與及認同,才能有自信地走出自己的方向。
篤信「力量與人分享、榮耀與人分享」的峨格,最大的心願就是讓峨格手藝工作室成為三地門的工藝訓練中心,讓山神的產業能驕傲地傳遞下去。
施秀菊呵護排灣族琉璃珠
「我是多麼想你,你可不要忘記……,」山谷中的一間小咖啡館傳裡來悠悠的歌聲,訴說著十九年來,施秀菊夫婦所共同編織的夢。
三地門的「工藝之道」上有一間美麗的工作室,生產的每一顆琉璃珠彷彿是上天墜落的淚珠,令人憐愛。「因為我是用生命來呵護完成的,」蜻蜓雅築珠藝工作室負責人施秀菊感性地說道。
琉璃珠與陶壺、青銅刀並列為排灣三寶。傳統排灣族社會中,琉璃只有貴族方可配戴、擁有琉璃珠,每顆珠子都蘊藏不同的部落傳奇,代表著排灣族人對祖先的懷念與追思之情。
「我們是山巒中的驕傲,」施秀菊指出,這份祖先美麗的資產每個月可以產製高達90萬元的營業額,並提供當地近三十位排灣族婦女工作的機會。
蜻蜓雅築珠藝工作室的產品種類從項鍊、耳環、手鐲到手機吊飾,處處可見流行的元素。其多角化的經銷模式,包括國內外訂單、散客購買、網路訂購,以及工作室現場教學、咖啡館的經營等等。
施秀菊強調,「利用文化、創造感動,」把傳統賦予創意、讓文化生活化,才是蜻蜓雅築珠藝工作室廣受歡迎的原因。
曾經有三個國家同時網路下單訂購上千顆琉璃珠,「我拒絕了,因為根本做不出來,」施秀菊強調一個滾圓、拉絲的基本功至少要兩年的時間學習,十九年來也只培育出二十六位琉璃珠藝師,一天最高的成品產量不會超過一百顆。
兩年前,施秀菊將蜻蜓雅築珠藝工作室的經營改為複合式咖啡館。「因為我想讓這裡成為心靈休憩的場所,」在咖啡館裡,聆聽施秀菊的歌聲,以及放眼所及的琉璃珠,從視覺、嗅覺到聽覺,都是一場美的饗宴。
「文化豈是金錢可以衡量,我們承擔的是難以言喻的價值,」施秀菊把經營十九年的蜻蜓雅築珠藝工作室視為親生女兒,所有過程中的辛苦都幻化為成長的喜悅。施秀菊期許,不久的將來,在這琉璃珠的故鄉就會出現一座「琉璃珠博物館」,不僅有美麗也有部落的自信。
魯凱族岩板巷成為霧台新地標
傳說時代,魯凱族人循著雲豹的蹤跡,翻山越嶺來到古茶布安(舊好茶部落),從此保留最傳統的原味。
自從2000年逐漸對外開放以來,霧台鄉已經吸引了大批的遊客。「我們要把魯凱族的傳統,驕傲地在這裡重現、發揚,」五十八歲的霧台鄉長杜傳信心十足地指出,歷時兩年,全長大約五千公尺,整建經費高達2000萬元的岩板巷將成為魯凱族的「藝術部落」。
踏入岩板巷等於一步步進入魯凱族人的生活。以傳統全石板風貌搭建的霧台長老教堂是岩板巷的起點,也將是霧台鄉的新地標。沿路可見的石板屋、木雕、彩繪、陶壺、編織等等,都是魯凱族人的日常生活與藝術文化,觸目所及盡是對傳統文化的堅持與驕傲。
屏東縣霧台鄉經濟開發輔導計畫主持人吳大川指出,霧台鄉97%以上居住的都是魯凱族人,卻有高達七成人口外移,目前全鄉只剩一千多位中高齡人口。
「我們要把外移的族人找回來,」結合了地方特色與傳統文化,杜傳規劃了摸魚、釣蝦、溯溪、溫泉、民宿、石板烤肉、岩板巷導覽等套裝行程,提供許多巡河員、導覽員的工作機會。「讓魯凱族青年可以在地就業,驕傲地介紹祖先的文化,」將是杜傳最大的心願。
「這裡是我們的夢想!」站在山頭,今年五十八歲的杜傳豪氣干雲地指著傳說中巴冷公主的故居,那是一片屬於魯凱族的原始山林。征服過自然與野獸,這位魯凱族傳統勇士所面對的,將是前所未有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