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紐約的天空閃爍著高科技光芒,微軟(Microsoft)董事長比爾‧蓋茲、惠普(HP)董事長菲奧莉娜、宏?董事長施振榮,加上東芝(Toshiba)、富士通(Fujitsu)其他幾家董事長級的人物全部聚在一起,拿著自家設計開發的平板電腦賣力推銷。造型流線、輕巧,這款走高價路線的電腦正背負著個人電腦(PC)市場能否再創高峰的重責大任。
平板電腦最特別的地方在於數位墨水(digital ink),使用者直接在面板上寫字、批改、畫畫、修改,然後存在檔案裡。許多人最需要的上網功能,平板電腦也有,使用者隨時隨地都可以無線上網。至於作業系統,則是微軟花4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40億元)開發出來的專用XP版本,將各種軟體和應用程式整合在一起,使得平板電腦既有桌上型電腦的強大功能,又有筆記型電腦隨時移動的自由,將來可能瓜分筆記型電腦的銷售量。
微軟和電腦大廠砸下重金投資平板電腦,對於前景當然是寄予厚望。比爾‧蓋茲指出,明年全球大概有五十萬到一百萬台出貨量,數量並不大,可是隨著將來價格下降、功能不斷更新,接受度將會大幅上升(表一)。施振榮接受《遠見》雜誌專訪時也表達了相同看法,「推廣新東西的時候,消費者接受速度本來就不是那麼快,不過,我們很看好未來發展,可望帶動另一波個人電腦的需求。」
宏?對平板電腦重視的程度由行銷費用可以略知一二,施振榮指出,宏?一般產品的行銷費用差不多是營業額的1%~2%;如果超過3%,是不得了的產品才有的待遇;而平板電腦的行銷費用則是「不設上限」。目前看來,這個錢花得還滿值得的,「宏?4月份在美國推出以來,已經賣了上萬台,領先競爭對手,」施振榮開心說著。
業者指出,平板電腦的概念其實早在十年前就有了,只不過一直沒有強有力的軟體配合手寫輸入技術,幾家生產的外國廠商紛紛鎩羽而歸。兩年前宏?和微軟在設計產品方面,展開密切合作,而比爾‧蓋茲也不斷公開提倡平板電腦,造成了今天惠普、東芝等美、台、日三國大廠共襄盛舉的盛況。大眾電腦董事長簡明仁指出微軟扮演的角色,「只有比爾‧蓋茲有財力和能力做平板電腦的行銷,沒有微軟支持,你想做也沒辦法。」微軟公布的行銷經費為7000萬美元,折合新台幣24億5000萬元。
兩大設計鎖定客戶
各家廠商的平板電腦大致可分為以下兩種:一種是平板與筆記型雙用,以惠普、宏?、東芝為主;另一種則是單純平板型,推出的公司有大眾電腦、優派(ViewSonic)、恩益禧(NEC)和富士通等。雙用型的螢幕可以一百八十度轉動或拆下來單獨運作,也能和鍵盤一起當成筆記型電腦使用,明顯是想同時搶攻筆記型和平板電腦兩個市場;單純型就是一塊液晶螢幕而已,價格比雙用型來得低(頁196表二)。
平板電腦市場才剛起步,現階段鎖定的客戶各有不同,大眾電腦總經理許健認為醫療、保險、銀行、教育、維修、運輸的從業人員比較需要平板電腦;惠普個人電腦事業群總經理莊正松指出,惠普剛開始也是針對這些特定客戶,以後才會鎖定消費者;宏?除了知識工作者、需要移動的工作者(如醫生、建築師)、創意工作者之外,也緊緊抓住金字塔階層的高階主管,宏?總經理王振堂指出,施振榮曾親自到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的辦公室展示平板電腦,結果張忠謀當場買下一台送給太太張淑芬,台積電副總執行長曾繁城也買了一台。
競爭激烈價格戰開打
最近一、兩年來,全球的個人電腦需求已經飽和,甚至還出現負成長,導致廠商的利潤少得不能再少,毛利率大多都在10%以下,這個情況隨著平板電腦上市,已經稍有改觀,雖然各家業者都不願意透露毛利有多少,不過從許健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做平板電腦的利潤pretty good(相當好)。」難怪每家公司撒下大把銀子,積極搶占市場。
各家業者對平板電腦信心滿滿,競爭起來也就格外激烈。惠普11月12日產品一上市,馬上和搶先推出平板電腦的宏?打了起來。莊正松認為按照宏?的規格與配備(一般的塑膠材質、記憶體只有256MB……),將近新台幣7萬元的售價太貴了;惠普採用鋁鎂合金外殼,記憶體可以擴充到768MB,電池壽命較長,上市特惠價不到6萬5000元,比宏?少了一成左右。
惠普公開叫陣,施振榮反問,「宏?附送一顆電池,惠普有嗎?而且宏?用的是筆記型電腦專用的英特爾PentiumⅢ 800MHz處理器,散熱較佳、低耗電,惠普的卻是全美達(Transmeta)處理器,速度比PentiumⅢ慢多了,」施振榮維持他一貫平和的語氣說著,不過,眉宇之間卻難掩自家產品被批評的不悅。
其實宏?認定的對手是東芝,而非惠普,也因此在東芝公布2499美元的售價和各項規格之後,宏?馬上調降售價200美元到1999美元。施振榮指出,「我們把競爭者設定是東芝,因為東芝在筆記型電腦的領域本來就很強勢,如果我們不調降價格,就會比東芝貴,產品當然比較沒有競爭力。」
平板電腦這場仗宏?是輸不起的,施振榮不但把這款電腦視為宏?明年成長的動力,也是宏?重返北美市場的利器,希望能夠一雪兩、三年前因長年虧損而退出北美市場的恥辱。
高價定位接受度待觀察
平板電腦的售價依功能、廠商不同而有1700~2500美元不等的價位,和相同性能的筆記型電腦比較起來,大概多了新台幣1萬元,全球景氣低迷不振,這種高價位路線,短期內消費者可能很難接受。業者當然也瞭解情況,今、明兩年看得比較保守,大眾電腦打算先從垂直市場(如保險、醫療)以及一些科技迷賣起,等到成本下降,再來搶攻消費者市場。王振堂則是預估平板電腦三到五年內成為主流,到時候銷售量才衝得上來,廠商獲利隨之增加。
除了價格,平板電腦必須面臨其他挑戰,比爾‧蓋茲表示,電池使用的時間、電腦的重量和大小都有改善空間。莊正松認為螢幕對手寫輸入的辨識率能否達到100%、軟體應用夠不夠多、電子簽名能否被法律接受,都是平板電腦會不會普及化的關鍵。
每家業者對平板電腦的前景都充滿期待,但一上市就開打的價格戰似乎宣告創新產品如平板電腦,也難逃殺價競爭的宿命,想購買的讀者不妨再等等。「價格戰本來就很正常嘛!不過,花多點錢提前享受新科技三個月,還是滿值得的,」施振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