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成長是不是碰到極限?這問題很難回答,幾乎70%、80%都碰到極限,可能正在變革管理或再創新投資。整個極限處處存在。
出現極限可能的原因有:投資未來不足、環境變遷、成功典範轉移。過去靠勞工、靠製造,現在可能都不行。另外一個原因是競爭者突破性的發展。台灣的發展過去突破了很多侷限。但是,如果競爭者有突破性的進展,我們就會馬上被壓下來,因為機會都被別人拿走了。此外,原成長要素消失也會產生極限。
一個國家持續成長的要素,包括了民主政治、法治精神、社會價值觀、有/無形基礎建設等,創新能力、創業精神、教育投資、策略定位以及願景,如綠色矽島代表的就是我們的願景。我國的定位策略,包括亞太營運中心、全球運籌中心、國際創新研發中心,然而,在執行這些策略的時候,兩岸關係基礎條件並沒有解決。
國人的創新能力還可以,但是,整合能力卻有問題。我們非常分散地發展,但要各自發展一定不能撈過別人的界,不能有利益衝突,現在不是這樣,若想改善,這靠法治。
任何一個國家持續成長都有基本要素必須去突破。企業也是,要有願景、策略定位、投資未來、變革管理、創新能力,才能表現出企業價值觀與企業文化。
成長是多S的曲線,也就是成長會有極限。不做投資就會有問題,長期投資,曲線就會上揚。每個成長都會有瓶頸,遇到瓶頸就會變革,可是怎麼管理變革?要不斷、不斷投資未來,如何不斷?很簡單嗎?不小心就鬆懈了。保持持續成長,變革管理跟不斷投資很重要。
微笑曲線是我1992年提出,那時因為整個宏?經營面臨瓶頸,個人電腦變成低利潤,競爭很激烈,於是去分析企業活動的附加價值怎麼分布,結果發現微笑曲線。有人說台灣還是靠製造,但是晶圓代工其實是服務業,我們從OEM(原廠委託製造代工)變成ODM(設計代工),整個附加價值已經往微笑曲線的左右兩邊移動(表)。
但是還是不夠。台灣要突破成長極限,必須再投入,投入智慧財產權這一塊以及服務與品牌塑造。為了走這兩條路,宏?提出「人本」。
1989年,我談台灣科技島、全球公民。1996年我發現科技島不對,要加上「人文」——人文科技島。
地球村時代,所作所為從渴望園區這麼小的社區單位到世界最大的全球福祉都可能,台灣想要在國際上更上一層,要有偉大的遠景,而最大的遠景就是我們所做的事情對人類有貢獻。
未來台灣最重要的是倚靠知識創新應用,實踐優質生活。台灣到底在全球知識經濟有什麼定位?華人資源整合的主導者。然而,我們如何變成一個主導者?關鍵在整合。
以高科技為想法,不侷限於高科技。根據微笑曲線,行銷服務必須當地化,所以,過去台灣透過國際大廠做ODM,現在,新的機會出現——大中華市場,使得台灣可以開始做品牌、提高附加價值。
美國是新興國家,二次大戰之後,美國人就發現國際化缺少人才,就在五十年前開始訓練國際化的人才。台灣國際化三十年、五十年,需要的基礎就是就近的大市場,即大中華市場。
經濟發展成長包括:兩岸關係、創新能力、整合全球資源能力與治理文化。兩岸關係對台灣繼續成長扮演關鍵的角色,現在期待能三通。
另外就是具備創新能力。雖然一大堆的人認為台灣的教育是填鴨式,但我個人認為整個社會教育、企業教育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各領導者怎麼去提供創新的環境,是關鍵所在。
若講創新要靠教育,就等於是說要等二十年後才解決創新的問題,這不是很正面積極的做法。小孩好不容易在學校學一大堆東西,可是一出社會就不一樣,他怎麼改呢?因此,關鍵就是現在,就是我們這些在位的人、工作的人。
整合能力帶領台灣走向國際
影響台灣成長的因素中,整合全球資源的能力需要磨練。整合能力並不是天生的,藝術需要天分,創新有時候也需要天分,但是整合就完全是磨練,必須要有機會對很多事情都有親身或相當的瞭解。
另外,還有治理文化。衝破利益衝突的壁壘、談互通性,這都是治理文化。治理文化就是知道做事情會影響很多人、做決策會影響很多人,一個人能夠站在所有利益與共者的立場做事。
任何一個團體,如果沒有辦法改變治理文化,實際上就無法繼續成長,也就面臨成長的極限了。(徐嘉卉、羅詩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