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理想」是一種基因,在六十六歲的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身上,精力無窮的「理想」DNA(去氧核醣核酸),正不停地複製。
走進中央研究院,兩分地的荷花生態池裡,有六種青蛙、二十七種蜻蜓、各式各樣的螢火蟲、蝴蝶、蜜峰,小小的池塘有數十種生命在飛舞。
在諾貝爾獎得主、中研院院長李遠哲的心裡,也有一個「理想」的荷花池。他想帶領台灣走進生命科學的領域,讓學術與企業與社會,可以自成有機生態的繁衍沃土。
1985年李遠哲以交叉分子束研究,摘取諾貝爾化學獎桂冠,開啟微觀化學反應動力學的先河。
上個世紀,他浸淫在無機的化學動力學、分子束中;這個世紀,當人類基因圖譜解碼,他要帶領台灣走入有機的生命科學。
李遠哲被稱為是「化學物理的莫札特」,事實上,李遠哲更像「叢林聖者史懷哲」。
即使科學成就非凡,李遠哲的理想性格,讓他更堅信自己應該為自己的土地創造美麗人生,一如蜻蜓、蝴蝶與荷花共舞。
迎接生命科學新世紀
二十世紀,人類對微小粒子、分子結構瞭解進展比較快,「二十一世紀的前半世紀,人類對於生命現象的新發現將更為活躍,」李遠哲說。
由李遠哲領導的中研院,目前正進行兩項大型國家級的實驗計畫,一是基因體研究計畫,一是奈米研究計畫。
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主要是在未知世界摸索。身為科學家的李遠哲,對生命的源起一直存在著高度的興趣。
2000年6月,當橫跨十八個國家的「人類基因組計畫(HGP)」正式宣布破解人類基因密碼,科學家找出了八萬至十四萬個人體基因序列,全世界歡天喜地。「只要同時起步,我們就有機會趕在全世界前頭,」李遠哲說。
為了迎接生命科學新世紀,李遠哲的理想主義又開始作祟。一年內中研院內不但動員了生醫所、分生所、資訊所等共同成立了基因體研究中心,去年在李遠哲奔走下,總統陳水扁也同意一年提撥至少新台幣30億元,發展「國家型基因體研究計畫」。
政策與錢不足以自行,而台灣的人才寶藏又多在海外,沒有好的人,依然無法推動。李遠哲千里迢迢從美國杜克醫學中心,請回遺傳醫學界赫赫有名的「美國最佳醫生」陳垣崇。
「李院長當時告訴我,如果台灣一切完美,就不需要你回來,就是因為不完美,才更需要你回來,」陳垣崇說。
李遠哲最大的魅力就是有「感人的人格」。他的理想性格塑形甚早,小學五年級閱讀一篇「藍色的毛毯」,描寫社會主義革命與變遷,讓他始終認為社會是可以改變的。
回國雖已八年的李遠哲,「理想」基因內,一有抱負、二有信心,就像DNA上的黃金雙螺旋體,被死忠地複製著。
李遠哲效應,在海外或學界正燃起一股「知識分子使命感」。李遠哲出任院長後,不但請回了沈哲鯤、魯國鏞、楊祥發等重要院士返國,為了發展基因體研究計畫,中研院光是生醫所,最近就請回七、八位資深的海外學人,共襄盛舉。
打開產研之間的門
當研究工作,走到世界最前緣,進入未知的世界,「很多事的確是不曉得的,」李遠哲說。
台灣的生技產業發展,十七年前曾經死過一次;在愈來愈浩瀚的基因體世界中,這次,因為李遠哲的使命招牌,讓這個曾經無疾而終的產業又重新燃起希望。
捲土重來的生命科學發展,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李遠哲準備明年在中研院旁成立一個育成中心,讓學術、實驗、產業上中下游得以連成一氣。
「台灣的學術研究要往下延伸,產業發展要往上延伸,兩人才能手拉手一起走,」李遠哲說。
育成中心將以生命科學領域為主。李遠哲正試圖讓台灣的高等學術走出象牙塔,而企業也能跨越產學的鴻溝,一起「向上提升」。
李遠哲認為,台灣目前的學術水平,比起二、三十年前,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企業界應對科學家建立信心,很多研究投資,其實可以交給研究機構來做,」李遠哲說。
十七年前的那場失敗,李遠哲分析,主要是企業對引進的技術評鑑做得不夠好,選錯行走錯路。而中研院院士正好有更豐富的資訊和經驗,可以扮演適當的角色。
李遠哲要打開產研大門。知識不是象牙塔,許多高等學術研究成果束之高閣,主要在於產研之間的大門打不開。
進入奈米世界
生在動盪大時代的李遠哲,一直最崇拜「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一生最大的抱負就是「科學救國」。
至今除了科學救國,他更要營造美麗人生。幾千年前,人類的思考哲學是天人合一;人類是自然宇宙的一部分,必須和自然和諧相處。「曾幾何時,人不再是宇宙的一環,人類開始想當宇宙的主宰者,征服自然,」李遠哲說。
海洋、大地,開始捲入「激情開發」浩劫中。「有限的地球上,人類不可能從事無盡的開發,」李遠哲說。
太陽照到地球四十五分鐘所傳輸的熱量,足夠人類一整年所需。李遠哲感嘆,可惜人類並沒有善加利用。「如果能用奈米技術,用微小粒子吸收太陽能量,也許就是最好的能源裝置,」李遠哲說。
奈米是未來的一大商機,也是中研院的研究一寶。由中研院物理所所長吳茂昆領導的國家型奈米計畫,就是要找尋奈米世界,在血液裡,在太陽能上,在奈米農藥,甚至在衣服纖維上,無所不在的世界。
科學的世界天外有天。
上個世紀,人類對物質結構的瞭解進展較快,歸功於量子力學的發現。進入二十一世紀,物質縮小版的奈米科學,在物質不滅下,勢必成為科學家減少資源消耗,「拯救地球」的重要一役。
走入未知,尋找新發現,一直是李遠哲專長;為追求人類更高的福祉,他更要做基因科技、奈米科學。「在有限的地球上,追求無限希望,」他說。
李遠哲天生有瘋狂的基因,從小打乒乓球就拚命打,打到全省冠軍;想學熱力學整個暑假可以不回家。理想主義性格,對六十六歲的李遠哲來說,生命好像是無限的。
在中研院有一點半舊的院長辦公室內,李遠哲急切地想要跟生命科學、奈米科學展開對話。天生的使命感,在中研院及全台灣都可以感受到兩道超強的震波。
「一個人堅持要的東西,才是他真正要的東西,」李遠哲說。
李遠哲要什麼?他正用「理想」帶領中研院更有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