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IBM(國際商業機器)發明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同年,在貝爾實驗室,施敏也發明了主宰大哥大命運的——非揮發性記憶體元件(NVSM)。
科技最大的貢獻就是改變世界!你可能沒有聽過施敏,但是你每天所過的數位生活,處處都有他的影子。
現年六十六歲的施敏,是手機四大發明人之一,中央研究院院士,也是目前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主任。過去三十五年來,他親眼目睹自己的發明,永遠改變了世界。
簡單而言,把手機電池拔掉,記憶體不會消失,就是施敏的功勞。
到目前為止,全球在非揮發性記憶體的應用,過去三年超過50億美元,估計1999~2006年,將超過200億美元。
不論是手機、數位相機、MP3(數位音樂播放)、光碟機等時下最時髦的玩意,裡面都有施敏的傑作。
當時施敏研究初衷,是想找取代王安又大又重的電腦記憶體——Magnetic core(磁圈)。不過施敏不像IBM的DRAM一炮而紅;等了二十年,直到諾基亞、易利信在遍尋不著通訊記憶體元件時,非揮發性記憶體才一鳴驚人。
施敏,是「半導體第一學府」美國史丹佛大學電機系博士,與學弟張忠謀、杜俊元都拜在半導體大師John Moll門下。施敏回來成立的第一家環宇電子公司,據說有五十位科技界董事長出自其中,宏?電腦董事長施振榮當時就是環宇的研究工程師。
施敏專精在半導體元件物理、積體電路製程技術,一手改變通訊世界,卻視研究IC(積體電路)元件為「終身藝術」。
1947年夏克利等發明電晶體、1959年諾斯和基比發明積體電路、1967年施敏發明了非揮發性記憶體元件。「那時是半導體發明的全盛期,現在才是半導體的應用期,」施敏說。
當張忠謀、曹興誠,才準備要進入九十奈米製程研究時,目前由施敏領導的國家型奈米元件實驗室(NDL),已經進展到十奈米的研究境界,比產業界至少快了二十年。
十奈米是一根頭髮的千分之一,微乎其微。從非揮發性記憶體到終極記憶體,施敏的藝術創作,愈來愈精采!
千金一髮的終極任務
這個「千金一髮」計畫,施敏稱它是「終極記憶體」,因為記憶體至少要一個電子,十奈米是單電子電晶體的極致,終結電子,進入奈米尺寸,是施敏的終極任務。
諾貝爾獎可遇不可求。1958年發明積體電路的基比(Jack S. Kilby),等了四十二年才在2000年得到諾貝爾獎。半導體業界認為,1967年發明非揮發性記憶體的施敏,很有希望成為下位諾貝爾獎得主。
施敏認為,諾貝爾獎98%靠運氣,科學的桂冠,應是科學家對國民生產毛額的貢獻。「一個工程師在十秒鐘回答的問題,可能解決人類一輩子的問題,我最大的成就,是看到人可以經由手機很快溝通,」施敏說。
雖然在半導體界,施敏是人人尊敬的積體電路元件及製程大師,但施敏個人最欣賞的發明竟是選台器。「這是人生最能控制的事,人的自尊地位也相對提升,」施敏說。
現在的施敏,如何把「千金一髮」的十奈米終極元件量產,「我能證明它的存在,但是怎麼能量產做到一兆個,人人可以用,才是我最大的希望,」施敏說。
科學是長路。不論施敏是不是下個諾貝爾獎得主,科學精神是永遠的物質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