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你觀察台灣在什麼領域上是有機會拔尖的?
A:我們不管在工科、理科,甚至在人文社會方面,只要慎選一個特別的領域,然後給它特別資源,都有可能拔尖。
今年初,前教育部長曾志朗請我幫他規劃一個大學整合資源計畫,把大家認為將來最有追求卓越可能性的領域整合起來,成為一個有國際性競爭力的團隊。
雖然這可能集中在10%~15%的人身上,但當國家的資源和人力各方面,不是可以從ABCD一直做到XYZ的時候,你的最佳策略,就是選幾樣東西把它做到最好。
目前教育經費的增加低於私立學校的增加,所以大學的經費愈來愈少。這個階段還不追求整合的話,我們有什麼條件可以追求卓越?
高等研究資源整合得好才有經費,像交大、清華、陽明和中央大學日前經過整合,成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在腦科、奈米、教育發展等項目合作,就是希望能突破性發展,追求卓越。
我認為高等教育資源整合,這是最好的一個,而且唯一可行的辦法。
Q:和大陸比較,我們的高等教育競爭力如何?
A:整體來說,我們不會輸大陸,因為他們起步還是比較晚一點。但他們一點厲害的地方,就是敢突破。他們人治程度滿高的。
國際級高等人才變少了
我現在比較擔心的是,我們現在的制度,在國際的高級人才舞台上,我們沒有競爭力。因為過去我們的高級人才可以從美國回流,所謂的歸國學人,但現在已經愈來愈少了。
當初那些人回來,創造了高等學府的建立、科學園區的榮景。但是我們現在更需要這樣的高級人才的時候,人才變少了。香港、新加坡、大陸都可以用比較好的條件去爭取人才,薪資雖然不是最重要的條件,但畢竟是相當重要的條件。
一方面要改善這樣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要自己培養人才。博士,甚至博士後的研究一定要提升。
Q:培養國際級的高等人才,在現行教育底下能做到嗎?
A:當時推動教改的時候,第一次送去的方案裡面,根本就沒有高等教育,全都是小學蓋房子!當我要求時,教育部才提出來說,五年提出7000萬元讓你追求卓越。
那時我在行政院副院長任內,找財政部長、主計長他們談,要求五年編300億元,親自拿計算機算給他們看,部長嚇一跳。我要求他們要編入預算,最後主計長同意了。
但是很失望的是,後來執行有偏差,有人拿來增加硬體設施,有人拿來做教學的學程計畫。最近我再提出像大學聯盟一樣,整合資源的作法,做為補助經費的依據。
我覺得最好的制度是,滿足大家起碼的需要,叫社會主義;在這上面拔尖的人才計畫,要用資本主義的方式,重點培植。
下面有一定的水準,利益均霑我不反對,因為起碼的東西都該有。但最難是最後的管理階段,我要決定怎麼樣給你不給他?
過去我在清華大學當校長時,我的同班同學跟我抗議,為什麼把經費給一個新回來的教授?我說要把錢用在最值得投資的人身上,現在這個人果真在大學教授內屬一屬二。我就是敢講這種話的人。
不過齊頭和拔尖這兩種制度都要。前階段可以用齊頭去看,讓大家得到起碼的需求,但到了一定程度,在特定的領域中,就要突破性地去追求卓越。
Q:你接任玉山科技協會會長後,跟產業界的互動頻繁,你怎麼看產業界的人才拔尖計畫?
A:我們產業升級到一個地步,更需要高檔研發人才,但是這個來源也產生斷層。最近我有一個很強的呼籲,我告訴產業界,你不是一個只會用人才的單位,你應該參與教育人才。
二十一世紀的企業,它不再只是一個人才使用者,而應該是人才發展的單位。他們應該回饋。回饋方式有兩種,不是只捐錢,而是要提前參與學校高等教育。企業應該告知未來需求是什麼。
人才在學校只有幾年,在公司是幾十年的事,如何發展成高級人才,企業裡面必須有更多的互動。(魏棻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