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寒冬引爆了經濟緊縮效應,讓折扣季節的購物熱潮不怎麼熱。某知名清晨廣播節目主持人最近就曾在節目中提到,近來在逛百貨公司時,發現百貨公司的購物人潮愈來愈少了!反之,卻可見大夜市的攤販和人潮沸騰依舊……。
消費行為默默轉變,忠實反應工作者荷包縮水。為掌握個人與企業轉變,《遠見》雜誌特別於9月16~19日針對全國上市、上櫃公司的人資部門進行調查,其中含括了人資部門主管和專員的回答。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即便有工作,還是缺乏經濟安全感。高達六成五(65.4%)的受訪者現在已經開始有貧窮危機感。不過也有三分之一(30.9%)的受訪者沒有貧窮危機感(頁97表一-1)。
受訪者之所以有危機感,主要原因來自於投資效益變差(62.4%)、獎金紅利縮水(52.4%)、物價膨脹(42.1%)、薪資來源減少(39.1%),及家中出現一、兩位失業人口(15.1%)(頁97表一-2)。
在表二中,過半數(63.3%)受訪者感受到近年來薪資降低。行政院主計處第四局局長鹿篤瑾表示,去年很多公司的獎金、紅利等非經常性薪資明顯減少,「這也是工作者感覺到所得下降的原因。」
有近八成(74.1%)受訪者開始改變消費行為(頁97表三-1)。為何改變消費行為?主要是為了未來的不安全感而提早做準備。有過半數(53.2%)比例是多儲蓄以防突然的失業衝擊,過半數(51.9%)因為利率低而降低消費行為,也有過半數(50.2%)因為股市走跌而降低消費。這顯示外在經濟環境的不穩定,讓民心感受到生存威脅。
為了多儲蓄,消費者減少奢侈品的消費(71.4%)。其次為消費保守(66.3%)、減少非必要的消費(66.3%)、延遲消費(56.6%),以及為了減少支出,到大賣場購物(52.6%)(頁97表三-4)。
不僅受訪者本身消費力減少,受訪者也普遍感受到周圍朋友的消費力在降低。有71.1%的受訪者感受到周遭朋友的消費力較以往減弱(頁97表三-2)。五分之一(19.3%)的受訪者感受到周遭人消費力衰退到三~四年前的水準(頁97表三-3)。
經濟和消費力低迷,求職者選擇工作時,比以前務實考量——也就是著重工作安全、穩定。產業前景好壞也成受訪者選工作的主要考量(60.1%),其次為工作具有高度學習機會(56.9%)(頁97表四)。人力資源協會理事長張瑞明解讀,這兩個選項都根源於工作安全考量,「因為產業有前景才有學習機會,也比較不會被裁員或減薪。」
反倒是以往最受股票游牧族重視的紅利配股,竟落到選項的最後一名,占了36.4%(頁97表四)。「因為股市差,所以配股對工作者的吸引力就沒那麼大,」經緯智庫(MGR)總經理許書揚說。
台灣規模縮編,職務內容簡化
如何帶領一家公司全力和景氣應戰,也是受訪企業一致考量的重點。降低成本(74.6%)是廠商因應經濟緊縮的主要之道,其次是提高人員效率(68.3%)。反而一般常聽聞的裁員(26.7%)、工廠縮編移至大陸(20.0%)、調降薪資(17.5%)卻明顯偏低(頁98表五-1)。針對這點,張瑞明據第一線觀察表示,那是因為廠商對裁員等動作比較不願公開,所以數字比例都不高,「但其實降低成本中就隱含了裁員等三個選項。」
值得注意的是,工廠縮編移至大陸所帶來的低薪效應。在表五-1顯示,將台灣工廠縮編移到大陸的廠商中(20.0%),就有近一半(44.1%)表示有意簡化台灣職務並調降薪資(頁98表五-2)。公司的重心轉移到大陸,在台灣就不需要完整功能的財會部門,所以「原本需要財務長,現在可能只需要財務經理,」經緯智庫專門負責召募中、高階財會金融主管的召募經理周芳瑜表示。
即便職務未被簡化,廠商對於調漲薪資仍然保守。從調查中發現,無論是社會新鮮人的起薪(59.1%)或是在職員工的薪資(58.6%),比例上顯示多數廠商對於薪資調整傾向維持不變(表八-1、頁102表九-1)。「但也有調降廠商表示,現在不用花那麼多錢,還是有很多社會新鮮人願意做,」張瑞明轉述。因此可見,調降社會新鮮人起薪的廠商比例為20.1%,調降在職員工的薪資只占11.1%(表八-1、頁102表九-1)。
普遍看來,廠商調降社會新鮮人和員工的薪資幅度多在5%以下,次多的就是6%~10%的幅度(表八-2、九-2)。在有調降薪資的廠商中,兩成四(24.0%)的廠商認為薪資衰退到一~二年前的水準。一成多(15.3%)廠商認為衰退到三~四年前(表九-3)。這和張瑞明所推估「薪資水準衰退到1998、1999年」的看法相呼應。
調查結果也顯示有49.6%的企業表示面臨到消費者消費緊縮的問題(頁98表六-1)。
「消費緊縮也是市場重整的時候,企業如何不被淘汰是最重要的事,」大潤發總經理魏正元說。
開發新產品、尋求新市場(64.3%)是企業克服消費緊縮的方法。增加產品研發(59.3%)、擴大業務推廣也同樣受企業的重視(55.8%)(頁98表六-2)。這些廠商眼中的新市場,指的都是大陸,所以到大陸開發新市場(43.7%)也居於第四位。
受訪企業又如何看待未來的景氣走向呢?
從調查結果看出,多數受訪者(47.4%)仍對於台灣景氣復甦有信心,沒信心的也占了近三分之一(29.9%)。其餘還有五分之一(22.7%)的受訪者持觀望態度,無法明確表示有沒有信心(頁100表七-1)。
對台灣景氣復甦有信心的受訪者,是因為公司實際經營績效有成長(56.3%)(頁100表七-2)。張瑞明則認為,現在公司經營能打平就不錯了,所以這個選項的突出,「應該是公司的理想目標多於實際達到。」
調查結果也再次證明,政治主導經濟的兩岸互動模式,最為人詬病。所以在沒有信心的理由選項中,對台灣政府沒信心(66.7%)和兩岸關係不明確(53.3%)分居一、三名(頁100表七-3)。先前在表六-2瞭解到,廠商當前正力圖開發新市場,因此認為大陸產業發展環境優於台灣的選項比例也達到55.0%(頁100表七-3),居第二名。
面對高比例的貧窮危機感、政府、企業及個人顯然要提早因應與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