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大筆記型電腦品牌負責人麥克‧戴爾,今年4月親赴上海會晤台灣一線代工大廠廣達、仁寶及華碩,筆記型電腦決戰中國的槍聲,響遍海峽兩岸。
「以後新機種在台灣試產一個月後,就拿到大陸製造量產,」仁寶電腦產品事業部總經理張永青轉述戴爾在上海的談話。
製造大廠匯流長江口
台灣設計、大陸生產的遊戲規則,已經開始。根據資策會統計,去年台灣廠商生產一千四百一十萬台筆記型電腦,大陸生產的比重上半年4%、下半年7%,全年平均約七十七萬台;今年業界估計大陸生產比重將近四成,以資策會預估一千八百多萬台計算,今年至少有七百萬台筆記型電腦將出自大陸製造廠;相隔僅僅一年,大陸出貨數字即增長十倍之多。
2002年第四季,廣達、仁寶、華宇等代工廠大陸出貨比重將提高到五成,華碩因最大代工客戶新力要求全數大陸製造生產。屆明年,台灣廠商代工的筆記型電腦勢必將過半是台灣接單(Made by Taiwan)、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的運作模式。
「筆記型電腦從設計到出貨的時間不斷地壓縮,」華宇筆記型電腦設計處副總經理蘇永和說。
當筆記型電腦跟國際快遞公司一樣講求送貨效率時,台灣的設計頭腦加上大陸的低廉成本成為國際大廠心目中的夢幻團隊。「台灣ODM(委託專業設計代工)的設計週期從原來十二到十八個月縮短為六個月,」仁寶總經理陳瑞聰進一步比較兩岸人力資源優勢,「中國大陸製造生產的人力誤差率2.5%,比台灣少一個百分點,每台筆記型電腦的成本因此縮減20美元。」以每台700美元上下推估,平均生產成本降幅約2%~3%。
台灣筆記型代工大廠登陸中國淘金熱潮,早在去年底政府開放赴大陸投資前就衝破政治防線,廣達、仁寶、華宇、英業達、神基、緯創幾家大廠三年來赴大陸投資金額約1億4000萬美元。
廣達和仁寶進駐,使得華中長江口成為全球筆記型電腦生產重鎮。廣達在松江,仁寶、緯創、神基、倫飛集聚昆山工業區,上海有英業達,吳江華宇設廠,蘇州則是華碩、大眾;地圖上,黃浦灘頭已星羅棋布著台商所點燃的筆記型電腦星火。(見表一)
「筆記型代工廠在華中已經形成群聚效果,到大陸發展,不去上海絕對不可能活,」倫飛電腦財務副總孫逸民說。
綜合國際知名市調機構愛迪西(IDC)、國內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MIC)的調查與國內廠商提供的資訊,掌握全球60%訂單的台灣廠商,在今年下半年之後,將把全球至少25%的訂單帶往中國大陸。
大陸不僅在提升代工廠產品競爭力上有磁吸力,大陸市場潛在的商機,更是被台灣筆記型電腦品牌廠商重新競賽的起跑點。中國大陸市調機構賽迪顧問指出,去年大陸筆記型電腦市場銷售量為五十七萬六千台,占大陸電腦市場7.15%。
雖然大陸消費者對筆記型電腦需求才剛起步,不過,對長期只能以代工身分出現在國際市場的台灣廠商而言,已是大顯行銷身手的機會了。華碩在蘇州大舉設置凱碩、康碩、百碩、名碩、系碩等五個生產據點;世界排名第九的宏?筆記型電腦,在去年擠上中國大陸前五大品牌的成績。「單一市場來比較,宏?輕薄短小型機種在大陸銷售最成功,」宏?電腦資訊產品事業群總經理翁建仁表示。
宏?能夠在大陸嶄露頭角,因為,「相對於歐美等先進國家市場發展不易,宏?在第三世界的確顯得比較有機會,」大華證券研究發展部襄理左昭信分析。
新龍鳳配上檔
洞悉國際市場需求,國內筆記型電腦大雁很早就舉家遷徙到新世界。緯創資通1999年即到廣東中山卡位,2001年在蘇州昆山設生產筆記型電腦的基地。仁寶早在五年前就先移師電腦周邊上下游生產製造廠,有計畫地操演《孫子兵法》,「大軍未到,糧秣先行」。
筆記型電腦代工廠跟國際品牌大廠之間有一種微妙的共榮關係。廣達幾乎囊括國際前十大筆記型電腦大廠訂單,今年出貨量上看六百萬台,全球第一品牌大廠戴爾電腦去年銷售量也不過兩百四十萬台。同列一線代工廠的仁寶,今年預估出貨量四百萬台,客戶囊括世界第一、第二大廠。一線代工大廠生產能量遠超過客戶需求,令二、三線廠很難插隊搶單,對這種動態平衡的接單關係,仁寶電腦總經理陳瑞聰說,「這是龍配龍,鳳配鳳。」
不過,剛誕生的新惠普(HPQ)正導演一場新龍鳳配。二線代工廠華宇和英業達,因為傳出獲得新惠普耶誕節檔期桌上型 CPU(中央處理器)的筆記型機種,以及十二吋超薄的「Pavilion」系列筆記型電腦訂單,8月初股價大漲。國際品牌大廠忌憚一線代工大廠變成難以操控的酷斯拉巨獸,使二線大廠能夠伺機跳空翻紅。
不論大小廠,懂得出奇制勝就能夠在科技叢林裡求生。華碩推出隨身碟替代軟碟機,宏?今年9月拱出微軟比爾蓋茲大力支持的可手寫平板電腦試運氣。
然而,五花八門的功能仍比不上「便宜大拍賣」來得誘人。「走向相對低價──高品質的低價,是今年最大趨勢,」神基電腦總經理黃明漢指出。
跟上低價風,廣達、仁寶、緯創、英業達、華宇、大眾、華碩、神基、精英、志合、藍天、倫飛等十二家業者已在大陸就定位,從截稿日前新增客戶名單也可看出,及時在大陸布局的代工廠,今年皆有斬獲。(見表二)
筆記型電腦業者突破區位障礙、技術侷限,目的在搶下千禧年後遲未熱絡的換機市場。資策會情報中心主任詹文男指出,「今年筆記型電腦的滲透率(編按:指筆記型電腦取代桌上型電腦)可望由去年的24%提升到26%。」
筆記型電腦打桌上型電腦的如意算盤時,第三勢力──Desk Note(桌置筆記型電腦)正逐漸興起。Desk Note今年初剛浮出水面就攪亂一池春水,「它是桌上型電腦,不小心長成筆記型的樣子,」精英電腦副總經理劉達威說。
少了電池,價格更低的Desk Note,也和筆記型電腦廠商一樣,相中中國大陸的土地,決心跨海上演一場諸葛亮對周瑜、曹操的科技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