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上班族出軌打造優質生活

魏棻卿
user

魏棻卿

2002-09-01

瀏覽數 18,650+

上班族出軌打造優質生活
 

本文出自 2002 / 9月號雜誌 第195期遠見雜誌

從人為建造的都市叢林轉而置身到自然鄉野的山巒翠綠;從急速穿梭在車水馬龍間到悠然漫步在潺潺流水旁。同樣充滿垂直和水平線條的場景,卻早有一群人在人生青壯年時期,便毅然決然轉換到不同的生命視野。

曾在德?半導體工作九年的老農夫鄉村客棧老闆謝明珠(現年四十二歲),三十八歲時,辭掉做三休三(工作三天,休息三天)月薪加獎金共約新台幣6萬多元的領班職務,和原從事油漆裝潢承包業務的夫婿葉國枝(現年四十五歲),在竹東娘家的農地上經營民宿。而現正任職台積電技術員的明秀(明珠的妹妹,現年三十六歲),也已在老農夫鄉村客棧前開始興建民宿,為幾年後的田園生活打算。

台灣東北方,堪稱國內經營休閒農場的始祖張清來(現年五十歲),是香格里拉休閒農場老闆,也是中華民國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張清來出身務農家庭,卻在當了十幾天的公務員之後,選擇回家鄉發展休閒農業,當時的他才二十五歲。

在北海岸金瓜石的雲山水小築吳乾正(阿正,現年三十六歲),二十八歲時,買下家鄉一棟建到一半的別墅,展開民宿經營之路。現在更被視為民宿經營的專家。

跳脫傳統價值的認知,這些人在正值生命高峰的青壯年時期,選擇出走,尋求更貼近自我的生命模式。目前這些人都經營出很不錯的成績。但是當初,他們為何能決心出軌,跳出一貫的生命常軌。

謝明珠要真心結交朋友,快樂與人分享

位於新竹縣竹東鎮的老農夫鄉村客棧,蘊涵著就地取材的組合創意。舉凡觸目所及的燈罩和桌椅,都可能是來自海邊撿拾的樹枝,以及從老房子拆卸下的舊建材。為什麼謝明珠總有那麼多舊元素新組合的發想?「因為多看書和多看看別人的布置,」喜歡一家人共同旅行、發掘個性小店的她說。

謝明珠在一開始原本只打算開間具有農村特色的小吃店,沒想到卻逐漸受到遊客歡迎,「甚至有人擔心晚餐時間沒有座位,提早在下午三點就來,」謝明珠說。後來也是應遊客之求,開始經營民宿。

謝明珠粗估,目前餐飲部分的月營業額約為5萬元,民宿部分月營業額則為6萬多元。雖然仍比不上夫妻兩人先前工作的兩份薪資總數,「但生活過得比以前快樂,」謝明珠神情盡是滿足。

不過當時年紀尚輕,又選擇放棄一份薪資待遇不錯的工作,謝明珠雖取得父母認同,卻還是面臨來自親友的反對聲浪。尤其正逢景氣開始走下坡,謝明珠的大哥非常反對她辭掉德?的領班工作,許多叔叔伯伯更批評,「這麼年輕就想要享受。」

但謝明珠辭掉工作不是沒有理由。她表示,做三休三加上月薪6萬多元的工作,一般人都認為很好,但在一星期休假的三天中,其實並無法真正的放開身心,因為公司隨時會call你。尤其當時當領班,旗下帶領了二、三十位技術員,任何機台或技術員臨時發生問題,都要隨時掌握並回報主管。這種緊張壓力,「有時連飯都沒辦法好好吃。」

龐大的壓力來源也來自於錙珠必較的考績評比。謝明珠指出,考績的評比很硬性,更常有班排名、月排名、年排名的比較,然而考績的公正性卻令人質疑。「我當初為了維護打考績的公正性,都不敢交朋友,怕人家說我有私心,」這和謝明珠喜歡交朋友的個性背道而馳。

「有時候一些技術員還會為了一、兩分評比分數吵到哭,」任職於某半導體公司的員工也描述。

這些情況,目前任職台積電的明秀感同身受。在台積電待了十二年多的明秀,本來晉升到領班,但因承受不了那麼大的壓力,自願回任技術員一職。

認同姊姊(謝明珠)的理念,也嚮往田園生活的明秀,現在已開始著手在老農夫鄉村客棧前興建民宿,預計半年後完工。她表示,未來新建民宿的風格將承襲老農夫鄉村客棧,並可能採取一家賣西式餐飲、一家賣中式餐飲的搭配。一旦收入穩定並超過她目前在台積電3萬多元的薪資,「也許會考慮自己下來經營,」她說。

張清來從觀光農業找到未來

近幾年,民宿蓬勃發展,經營階層趨向年輕化,相關的專業經營能力也逐漸受到重視。回溯到早期民間第一家舉辦休閒農業和民宿經營課程的人,就是香格里拉休閒農場的老闆張清來。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香格里拉休閒農場座落於宜蘭縣冬山鄉。張清來在1998年先開始經營觀光果園,爾後在1992年發展成為全台灣第一家休閒農場。張清來表示,香格里拉有一百間房間,平日住房率約為四、五成;假日則幾乎達到百分之百,年營業額幾千萬元。

香格里拉休閒農場一路以來的發展,都在張清來的計畫中。只有小學畢業的他,從小就必須幫忙家裡務農做工。因為當時想成為公務員,所以便在白天做工,晚上自修唸書,二十五歲那一年取得乙等特考資格,到台北銓敘部上班。「但我只當了十幾天的公務員,因為我發現我還是喜歡農業,並希望從農業找到未來,」他說。

為了從農業找到未來,張清來利用從書籍中讀到的概念:台灣是海島型國家,未來將以服務業為導向。進而自行評估出,結合農業和服務業的最好方式就是發展觀光農場。

從開始構思想法到真正對外開放,歷經了十二年時間。因為光是栽種果樹,就必須等待七年成長期,才能提供遊客摘採。因此那幾年,已成家的張清來為了生計,在白天從事汽水批發工作。

談到生意經,張清來生動又深刻地表示,走得太快會掉到山谷裡,走得太慢會被踏死。而看似一路平步青雲、進退得宜的他,其實早期也受難於政策灰暗期。

創業之初,張清來除了須克服資金和專業經營能力不足問題,因當時並無休閒農場輔導管理辦法,加上威脅到旅館業的生意,所以經常被舉發和刁難,「像打野狗一樣,」他舉例,連舉辦研習課程(休閒農業、民宿經營研習課程等)都是偷偷進行,「警察一來,大家就一哄而散,假裝是觀光客。」

可喜的是,在克難的產業拓荒期,卻也造就出一批茁壯的種子兵。張清來細數,當初參加過研習課程的人不下數十個,雖然只有十幾個人繼續在做,「但這些人又不斷地將理念播種出去。」

在金瓜石經營雲山水小築的吳乾正 (阿正),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吳乾正用民宿打造都市人的幸福

阿正經營的民宿和他本人同樣頗受矚目。無論是雲山水小築、小房子、樹屋、或是阿正的家裡,皆是古意盎然。隨處可見原木桌椅、小學課桌椅、古早碗、古農器具,在阿正的家裡還可看到冬天可用來煮茶、取暖的火爐,以及他從台北垃圾堆撿來的古老打字機等。

在台北,除了古傢俱的收穫,阿正的另一個收穫,就是瞭解都市人的需求。「我感受到,其實很多人退休後都想過田園生活,」阿正希望能結合民宿和在地特色,打造都市人簡單的幸福。

出生於金瓜石的阿正,曾在台北待了十年,受到哥哥從事成衣業務的影響,在退伍後從事一年多的服飾業務,又開了三年左右的服飾店。因適逢在金瓜石的家鄉有一棟別墅建到一半要轉賣,讓他決定提早回歸田園生活。

即便受到許多人反對,阿正依然堅持。因為「我想要提供我喜歡的人一個我喜歡的地方,做我喜歡做的事,」他說。阿正也的確做出好成績,現在雲山水小築在暑假期間的月營業額約為50萬元,平時期間則約為35~40萬元。

回想起當初,很清楚自己夢想的阿正,也免不了必須和家人持續溝通。礙於資金不足,他還自己搬材料、找工人、自己設計建築風格。然而阿正堅持自然原味的建物呈現,卻讓眾親友和鄰居覺得很粗糙,「甚至有建築工人不願意幫忙興建,怕建了會破壞名聲,」他說。

早期,民宿是條新開展的路,沒什麼前人經驗可循,阿正肩負著斬荊闢棘之責。現在的他,已經成為可以教導後人怎麼走的民宿專家。

現在阿正大多時間都在全省各地演講和開會。就在《遠見》雜誌記者拜訪阿正的某個星期日下午,正好有位任職圓山飯店的龔先生一家四口前來向阿正請教如何開辦民宿;此外,阿正桌上擺著的一張傳真,內容也寫著一位從事建築業的先生,因受到九二一和不景氣的影響,經濟陷入困境,因而想回三義老家從事生態旅遊工作,希望得到阿正協助。

經濟不景氣,阿正感受到來詢問民宿經營的人變多。張清來也觀察到,現在來詢問的人,十個當中約有八個是從都市回鄉的年輕人。對此,阿正樂觀地看待,「因為對環境愈不滿,能做的事情就愈多,」阿正認為這反而能成為人生轉向的力量。

這些人都是提早在為未來做準備。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