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林棖壬夫婦以照護老人為職志

魏棻卿
user

魏棻卿

2002-09-01

瀏覽數 31,350+

林棖壬夫婦以照護老人為職志
 

本文出自 2002 / 9月號雜誌 第195期遠見雜誌

堪稱蘭陽平原景點之一的私立竹林養護院,外貌多是格狀玻璃組合成的玻璃牆,像瀑布般自五樓高度流洩而下。隱約呼應這棟順著附近圳道水流形勢來設計的建築。

尤其傍晚時分,在室內輝映出的黃色燈光襯托下,儼然就像棟旅館式建築。

竹林養護院已經營十年,但真正成為關注焦點,還是近幾年的事。

竹林養護院是第一棟公共空間的有機建築,受到大家注目。

竹林養護院這棟新大樓完工於1999年,是由建築師黃聲遠結合當地自然景緻和竹林養護院的經營理念所設計。在完工那一年就獲得1999台灣建築獎、第二十一屆建築師雜誌獎,以及第一屆遠東傑出建築獎。

「但其實這裡的美並不代表竹林的成功,那只是一小部分而已,」竹林養護院董事長林棖壬(朱雪娥的夫婿)解釋。

建築細節凸顯照護用心

在竹林新大樓創意的建築設計下,透露的正是竹林對老人照護的用心。而且「要讓被照顧的人不要感覺被照顧,」黃聲遠的建築設計頗擅於拿捏這種心靈尺度。

為了讓家裡(竹林安養院皆稱院內為家裡)能透入飽和的陽光,也讓家裡的阿公、阿媽們(竹林以此稱呼老人家)能擁有廣角視野,欣賞一年四季蘭陽田野的景緻變化,因此竹林的外觀多採用格狀玻璃構成。「讓他們不動,卻還能感受到和戶外有連結,」朱雪娥應是少見懂得透過建築師來幫忙實現她成立養護院理想的人。

黃聲遠認為,房間若像醫院病房的一間間規則排列,那一群阿公、阿媽們的生活就會大同小異,就好像住在醫院病房中。

將門漆上不同的顏色,便是異化生活感受的展現。走廊兩旁橫拉式的門,有的是紅色、有的是藍色、有的是黃色不等,一方面感覺像獨立的每一戶人家;另一方面也讓阿公、阿媽們不會認錯門。

現在六、七十歲以上的阿公、阿媽們的「老家」觀念很重,因此要從他們的成長背景連結親切感。

黃聲遠刻意將三樓置物室那一帶的走廊屋簷壓低,讓阿公、阿媽們感受到農村房子的尺度;每一樓層走廊兩旁,則採取一邊是水泥漆牆,一邊是紅磚牆,「刻意安排的對比,才能凸顯出彼此價值,」黃聲遠說。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另外搭配著角落擺的古代農作器具、牆上掛的各式農村生活照片,也多少拾回了阿公、阿媽們心中逐漸蒸發的鄉土情懷。

硬體的設計用心也要有軟體的細膩感受來呼應。朱雪娥用豐富的照護經驗,帶領竹林的護理專業,大家更肩負使命在全力奉獻,全院上上下下的情感連結,就像個大家族。

專業是愛心和耐心的發電機。「在這裡如果只有愛心和耐心,總有一天會用完,」朱雪娥舉例,像失智、老化或是患疾病的老人,頭腦不是那麼清楚,所以一些吵鬧或無理行為可以被理解,「他若不這樣,那才奇怪,表示他可能生病了,」朱雪娥認為,解讀和判斷老人家的身體信號,就像照顧小嬰兒般,一口飯一口茶都要觀察。

專業更是長期照護的保命器。竹林的阿公、阿媽們,多是生活起居、身體情況需要被照護的一群。特別有些人是剛從醫院轉來休養疾病,這期間,竹林護理人員會根據身體徵兆,配合每天的紀錄和血壓、血糖等數據,提供醫師建議,如:減輕用藥;但偶爾遇到一些情況較不穩定的人,若未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和判斷,將會危及到性命,因此需專業和經驗來把關。

林棖壬醫院的工作經驗發現創業契機

回溯竹林的早期創始,林棖壬和朱雪娥原以為這將是賺錢的一大商機,但歷經十年來的實際經營,他們看盡了人間百態,心態也一路轉換,連帶著背負的使命也越來越大。

現年四十一歲的林棖壬和三十七歲的朱雪娥,在十年前共同成立竹林安養院(1999年改名為竹林養護院)。當時創業資金約新台幣700萬元,資金、土地則是由林棖壬的父親所贊助。

出身宜蘭的林棖壬,早期因為在開救護車(和林口長庚醫院合作),常看到病患在急診室進進出出;出身高雄市果貿眷村的朱雪娥,也曾在林口長庚醫院有三年的安寧照護經驗,所以「我很瞭解這個階段家屬的心態是什麼?」因父親中風,本身也當了十三年家屬的朱雪娥感同身受之餘,更發現當時非常缺乏疾病後續照護和安寧的機構,因此便決定創辦安養院。

在竹林經營體系中,還分為1992年成立的竹林養護院(新五樓建築)和2001年成立的竹安身心障礙養護院(舊鐵皮建築)。

竹林養護院訴求對象是六十五歲以上需要被照護的老人;竹安身心障礙養護院訴求對象則是六十五歲以下的身心障礙者;竹林和竹安合計的總床數一百四十床,目前住滿八成,持續住了五年以上的人有30%。竹林的保證金只收一個月(26000元),遠低於坊間的老人住宅。(見頁178表)

為了提升養護院的生活和服務品質,林棖壬夫妻倆在1997年改建新大樓(即竹林養護院),花費金額8500萬元,其中內政部補助6000萬元。「我們希望老人住得美,過得有品質,活得有尊嚴,不要讓人家覺得很可憐,」林棖壬表達當初的初衷。

不過,做這一行,「純粹想賺錢的話很好賺;如果想要做品質的話,根本就不能賺,」林棖壬說。竹林現在就還負債4500萬元,這是當初為了賺錢而辦安養院的林棖壬夫妻倆始料未及。朱雪娥記得曾經有位東海大學建築系的學生問她,如何在二十年後還能保有這麼美的環境和周遭空間?

「我要賺錢,」朱雪娥回答。她解釋,賺錢才能把高品質經營出來,把周遭環境買下來,讓空間更寬廣、更舒適,周遭視野也不會因為城鎮開發而遮蔽到。朱雪娥甚至希望未來能開發休閒會館,讓探訪的家屬和子女能待在這多陪陪老人家。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