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熱浪
有一項針對矽谷專業人才出生地的粗略統計,43%來自印度,30%來自中國大陸及香港,12%來自台灣,這些高科技移民中40%左右的人,後來都加入美國國籍,成為美國產業的中堅分子。矽谷有數個城市,像蘋果電腦公司所在的Cupertino,亞裔人口占了近40%。
由於華裔科技人才的連繫,來自中國的各省各工業園區舉行招商、招才座談會,幾乎每周都有。亞裔或僅限華裔的科技研討會也多到不勝枚舉。剛成立兩年多的矽谷華人無線通訊學會,會員已超過千人。
幾乎每一個高科技公司,都已有或準備在中國設分公司,或找合夥人,但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回祖國工作者尚不太多。
倒是許多來自新加坡、香港及台灣的老手及新手們,遊走於兩岸四地尋找機會。聽起來中國到處都有機會,但真正成功而值得一提的,尚不多見。
多元文化
矽谷溫暖的氣候,吸引了許多美國東北部及中西部寒冷地區年輕人的遷移,開放的社會,也吸引亞洲及中南美洲的移民。近年來,又增加了許多東歐及前蘇聯的移民。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最新報告,北加州的美國公民,有12%出生在美國以外的地方,比十年前的8%增加了一半。如果把尚未加入美國國籍的移民也算在內,那麼矽谷灣區有25%的居民都出生在美國本土之外。
在矽谷,到百貨公司、速食店買東西,許多工作人員的英語很難聽得懂。固然許多科技精英來自海外,但是有更多的勞苦大眾,則是拉丁裔及新到的亞裔移民,他們做著低工資的園丁、清潔工、洗碗工等工作。
建築業的工人,許多為外勞,他們住在四、五小時車程外的鄉下,周一清晨數人乘車進城工作,擠在廉價旅館,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周五下午打道回家。舊金山市有一街道名叫Chavez street,每日清晨,無業遊民就站在路口,等著開來的卡車招工。
按照工作性質,工人自報低廉的工資,只要雙方合意了,就跳上卡車,駛去當天的工作地點,每日如此,沒有保障,更無健保。
諷刺的是,這條街名是紀念美國的勞工領袖Cesar Chavez,他是拉丁裔農場工人,大半生都為爭取工人的福利而奮鬥,曾經絕食二十五天,最後獲得美國總統最高榮譽的「自由勳章」。
另一方面,富豪的住宅區、華廈名車、花園泳池比比皆是。近來比富、比品味之一是在自家後院的空地,種上一畝葡萄園,釀製自己名字的葡萄酒,以饗親友。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得出來,矽谷是個多元的地方,也是兩極化的社會。
地產富豪
筆者第一次住在矽谷係1979年,根據當時有一位史丹佛大學教授的研究報告指出,在矽谷如能擁有十棟房,此人即可成為富翁,一生享用不盡。
最近公布的美國全國房價調查,灣區房價高居首位。
另外,《今日美國報》也做過調查,全美最買不起房子的十個都市(見頁274表),矽谷及其附近地區占了七個城市,該統計是按中等家庭收入者,在該城市買得起住宅者為排名。舊金山市的中等房價為52萬美元,家庭的中等年收入為8萬美元,只有8%的中等收入者能買得起房子。
由於房價年年高漲,也創造了許多地產富豪,他們擁有或開發大小商場、大小公寓、辦公室,或購入舊屋、舊公寓翻新重建,轉手間獲利百萬千萬元,這些富豪們大多低調,很少成為風雲人物,但他們的人數或資產不都遜於科技新貴。但是地產投資者之間,也會有利益衝突,那就不在話下。
白領難民
由於地產太貴,許多白領階級買不起住宅,甚至連租房子都有困難,影響最大的是一般公教人員、大學年輕教授、警察、消防隊員及托兒所保姆等,他們都是社區裡必備的服務業。
2001年公共電視台有一特寫,介紹一位傑出的灣區市長,他將Carlos市轉型,七、八年間重建市中心,吸收許多高科技公司進駐,於是高級住宅及公寓到處可見。
記者問他,下一個計畫如何?年輕的他遺憾地說,這幾年他替城市帶來了繁榮,但也帶來了高昂的房價,以他市長的收入,加上做教員的妻子,一直無法買棟房子,現在不得不遷離他所愛的都市,到別處買得起房子的地方,安家再立業。
市長及教員的薪資合併,大約如頁274表列的中等收入,是買不起房子的,最近政府已注意到這個現象,為此成立基金,建築公教平價屋,但杯水車薪,離徹底解決仍有一段距離。
盛「樂」難在
2002年6月初成立有一百二十三年歷史的矽谷聖荷西交響樂團做了一場告別演出後宣布停業,令人不勝唏噓。
古典音樂在美國各大都會區,是西方文化及表演藝術的指標。
因此美國東部及中西部,都儘量推廣,或者興建現代化的樂廳,或是爭取世界名指揮家,連亞洲的許多新興城市也不落人後。
矽谷亞裔與他處相同,都盡量要孩子們學琴,有些亞裔的下一代成為職業樂手。常常舞台上樂手們的黑頭髮人數,超過聽眾中的同胞。也許這種屬於銀髮族的精緻文化與科技新貴的思考,或亞裔族群的現實,有很大的差距。
然而許多大型的新潮搖滾樂可吸引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各式戶外運動、健康俱樂部,也人滿為患,也許這是新新人類創業的原因。
回顧與展望
聖荷西水星報指出,矽谷各大高科技公司在2001年所虧損的總金額,比這些公司在前八年所賺的總和還多,這一百五十家上市公司2001年共虧損898億美元,銷售總金額下滑到550億美元,共九十六家出現虧損,而贏家都是非高科技公司,特別以房地產公司獲利最佳。
經過分析,如果扣除資產折舊情況尚可,2001年營運獲利仍有83億美元,這應該歸咎於過去兩年,過度擴充及購併的虛胖。
由於電腦、軟體網際網路及光纖設備的訂單消失,許多公司都取消了原有的長期計畫,裁減大批員工,並使數百萬平方呎的辦公室空置。
但半年來漸漸的矽谷有復甦的預兆,公路已開始擁擠,進出機場的班機也滿載,房價又開始回漲,也許新一代的科技,會帶領矽谷走上另一高峰。
匯聚了自然與人才的精萃,加上鼓勵創業的環境,也許矽谷可以套用一首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無雪,若有決心來創業,矽谷盡有好時節。」
但是每一個創業成功者的背後,有血汗的辛酸及家庭的犧牲,同時一批又一批的淘金綺夢者,前仆後繼,提供新思維、新技術,爭取新資金、新勝利。
因為高科技的澎湃發展,帶動了許多服務業,使得新移民有生存的空間。因人口成長,帶動了地價飛漲,創造了一批地產富豪。
矽谷可使人,「青雲大志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谷中豪傑爭勝負,點石成金且『漫遊』。」(作者為美國富嘉創投負責人JCH@FocusVen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