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中,國發會在行政院報告「三大關鍵人才培育及延攬戰略」,用總體計量模型大致推估後,台灣對於理工人才(STEM人才,代表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四類學科)的人力需求,每年新增13.6萬人。
惟對照現實,所有大專院校STEM系所每年培育出來的學生,卻只有9.7萬人。
兩者的巨大落差,顯示支撐台灣科技產業發展的人力,正出現嚴重缺口。對此,《遠見》特別採訪教育部部長潘文忠,針對整體教育戰略層面,剖析科技人才的瓶頸所在,以及教育政策的施力點。
學校非職訓所,應提供核心素養、跨域能力
潘文忠表示,教育體系並沒忽視上述的議題,更努力對接、回應,但對比科技的快速變遷,教育體系的發展無法那麼快速轉向,學校更不是職訓所。
教育政策的核心,一定是「以學生為主體」出發,思考能否培育學生面對未來的重要能力,而不是今天企業需要什麼技能,明天就提供對應的工人。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