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散發鼓舞的力量

潘宣
user

潘宣

2002-08-01

瀏覽數 20,050+

散發鼓舞的力量
 

本文出自 2002 / 8月號雜誌 第194期遠見雜誌

王(王力行,《遠見》雜誌發行人,以下簡稱王):我記得最初邀妳出書時,妳有些遲疑。

張(張淑芬,以下簡稱張):的確如此,所以我非常佩服妳的勇氣。過去媒體上出現過一些有關我的報導,雖然並不相符於真實的我,但我從未想過要透過語言或文字來自我表述。因為我只著眼於真正的我,而不著意於外在描述的我。最後之所以決定接受妳的提議,是因為妳的那句話,「出書,可以傳達妳的理念,幫助別人」。是「助人」這兩個字,打動了我。

王:出書是妳意想之外的一件事,那麼,這個寫作對妳有著如何的心路歷程?

張:就像處身在一間空房子裡,澄沈,安靜,誠實地面對自己,那等於是對自己的一次洗滌。從開始著手到完稿,歷時十個月,其中有六個月,我完全沈浸在回憶裡。我相信每個人的一生都有喜怒悲歡,我的人生從一個接一個的挫折中走來,打開回憶之窗有時是很痛苦的。

王:所以妳跟我打了好幾次退堂鼓。

張:因為我一直在思考,我出這本書真的可以幫助別人嗎?對我自己而言,翻開生命的痛苦篇章,猶如重回經驗現場,眼睜睜地解剖自己,看見自己的血淚。我寫自小父母不在身邊的孤單,寫青少歲月初到美國異地的徬徨,寫兩度徘徊自殺邊緣那種對生命的無望。但是,正因為在寫書的白紙黑字中,與痛苦面對面了,不迴避地正視那個苦,觀照那個苦,於是那個苦被分解了。寫書的過程,讓我通過了這個關卡。

由內在啟悟的智慧最真實

王:所以我覺得特別珍貴的是,在一個有著陰霾成分的背景裡,轉化於書上,已成為充滿陽光的溫暖與希望。這也是我一再力邀妳出書的因由,妳有很獨特的觀點,而且妳的經歷是許多人所沒有的,尤其是在宗教經驗上與生俱來的慧根,見人之所未見,特別讓我震撼。

張:我認為宗教不在心外,在心內,諸佛菩薩並不是要我們心外求法,從內在啟悟的智慧,最為真實。人生走過的路,積累成為智慧,我在書中像開窗般地一扇一扇打開自己,就像我在許多地方演講一樣。我希望自己成為散發鼓舞力量的人。

王:先前曾經有讀者投書到報紙上,說到:「張忠謀結婚的對象是一位五十多歲的女人,這給了我們這些中年婦女很大的信心。」

張:這個訊息著實讓我驚喜,也由此更體會到,中高齡者的生命經驗,那從各種不同環境、不同路向綻放而出的多彩多姿的智慧,如果能夠適切傳輸給年輕人,讓他們在猶疑或痛苦的十字路口時,獲得一股正向能量的挹注,縮短摸索的時間,我想這是極有意義的事。

王:我發覺妳很有悲憫之心,經常想到助人,這是來自宗教信仰對妳的影響嗎?學佛使妳心靈獲得沈澱與提升?

張:是的,宗教對我的生命成長十分重要,讓我思維細膩、悲心深化。從中我體會到,一個宗教信仰者的慈悲,不能看外不看內,得從照顧家庭開始,先盡了自己的責任,把家人的衣食日常都打理好了,再參與公益活動。其實學佛是什麼呢?在家裡做一個稱職的媽媽,就是學佛;在馬路上好好開車,就是學佛;在公共場合有公德、守秩序,就是學佛。這是諸佛菩薩要我們做的第一個功課。

第二個功課是深入經藏、開發自性,所有的人都會遇到困頓難解的時刻,這不是別人可以給予我們正確答案的。答案在自己心裡,給自己時間去思索,啟動內在的智慧,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這才是宗教真正的內涵。以前有一些跟我打坐的學生,他們會從外在到處尋找法門,我勸他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到頭來還是必須回到自己。

王:妳希望讀者拿到這本書,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閱讀?

張:我希望讀者朋友不是在看張忠謀太太的書,而是讀張淑芬的真心話。我不虛偽地把自己對人生的思考傳達出來,我的理念、我對人事物的觀點,我想,張淑芬的訊息比張忠謀太太的身分,應該更重要。當然我知道,可能很多人基於我是張忠謀太太而買這本書,我感謝這份好奇心,我想,這本書有比滿足好奇更重要的東西。要是有人因為我是張忠謀太太而買這本書,看了之後覺得受益的話,請再買一本送給朋友。

擴散真心,引流為善念

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訂《遠見》輕鬆帶回Arowana好箱!

王:大家對妳非常好奇,在於妳是張忠謀的太太;也因為妳有這樣的機緣,使得很多人想聽、想看、想進一步瞭解,妳隨這個因緣擴散真心,這一環扣著一環,會把好奇引流為善念。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覺得美好的循環開始了。出書是第一步,如何第二步、第三步做到美善的連結,後續還有很大的延伸空間。

張:我也正在思考這個問題。我們一群朋友間有個讀書會,大家年齡相仿,生命經驗各具風采,我很樂意以這本書中的主題做為引發點,激盪大家智慧的匯集,來幫助年輕人。這是我的幸運,可以讓我的所學、所知,有一條路可以前進,同時藉此與人交流,這已不只是幫助別人,我也從中有更多充實。

王:所以演講還是要繼續,這對妳一點都不難。

張:我一直希望過低調自在的生活,在這個原則下可以助益人心的,我都非常樂意從事。因為,曾經在我瀕臨自殺的黑暗時刻,有個朋友打了一通電話給我,那即時的善意,就像沈淪水深火熱中,有人拿條繩子拉了我一把,讓我有活下去的理由。雖然那個朋友至今不知道他如何改變了一個人的生命,但我不曾或忘,我願意把這個流經我生命的善意,從我的手上擴散出去,循環傳遞。

王:從書上,我的確感動於妳的為人著想、善解人意,我覺得愛、真誠與良善是妳特別鮮明的本質。張董事長在書序中也寫道:「在我這個作丈夫的看來,芬的最大特色是她的『真』。」真,是妳對自我的期許嗎?

張:大約早在我二十歲時,就曾經發願,在往後的一生中,我什麼都可以沒有,但是絕對不能讓自己的純真流失掉,我不要在任何環境下,失落了心靈的純真。我很高興到了現在這個年紀,青春歲月的自我提醒,至今尚存。現代社會充斥虛偽,比如政治裡,比如商場上,不真實的角色彷彿是舞台上的表演,人們不知該如何信任。這本書定名為「真心」,我想,是我做為社會一分子的一個祈願。

充沛的學習動力

王:書名「真心」,張董事長的序文也寫得真情流露。

張:這是讓我特別感動的地方。一向我是喜怒哀樂形於色的人,而他雖感情豐富但內斂冷靜,我一直以為他是不容易在人前表露真情的。讀到他那篇序,給了我好大好大的驚喜。他寫我的真,我一點也不覺意外,因為這就是我。我想,我們之所以相契,就因為二人皆是內在真實純粹的人吧。

王:一般人透過媒體多少會認為,張董事長認真、嚴肅,而妳則是活潑、熱誠,結婚之後,妳對他有沒有影響?

張:我最近碰到他的一個大學同學,聽他講到學生時代的張忠謀本就是很活潑的,放了音樂,他舞動雙手就當起指揮來了。其實現在在家裡,他也從來不是嚴肅的人。

王:在這本書裡有幾篇談及妳與張董事長的閱讀生活、家居生活、休閒生活,我想許多人都對二位有很多關注,妳希望大家如何看待妳們的生活?

張:事實上我們跟一般人一樣,他下班回來,幾道菜,一個湯,吃飯,聊天,尋常的家居日子。比較不同的是,他花很多的時間在閱讀上,這讓我非常佩服,已經是七十歲的人了,仍然有充沛的學習動力。假日裡他寧願不外出休閒遊玩,而在書房裡讀《古文觀止》,我也很願意重新學ㄅㄆㄇ來告訴他許多生字的正確讀音。

王:學習已經變成他生活的一部分,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思考,所以他會成為成功的企業家。在這本書的寫作上,張董事長曾給過妳什麼意見嗎?

張:他說,只要妳有心要做,絕對可以做得出來。我真的要感謝他一路上對我的支持,因為他給了我很大的信心,這本書才能誕生。而且有妳的不斷鼓舞,以及主編李桂芬的全程投入,成就了這本書。

王:我們原本策劃了7月15日要舉行新書發表會,但後來妳決定取消了。

張:7月號的《遠見》雜誌刊登了書中的一些篇章之後,有一天我先生從一個演講會場出來,立刻被記者包圍,問及關於這本即將出爐的新書。從那天中午開始一直到隔天早上,新聞頻道的重覆播出,著實讓我驚訝。

我很感謝傳播媒體們對我這樣關心,相信這已經為我的新書打了最好的廣告,所以新書發表會也就不需要了。當然,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有更多人知道、讀到,讀者的購買直接參與了其中美善意念的循環,我要把這本書的所有版稅,捐贈給「現代婦女基金會」、「中華滋根協會」,協助台灣偏遠地區兒童營養午餐。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