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我的成長-真心

張淑芬
user

張淑芬

2002-07-01

瀏覽數 27,550+

我的成長-真心
 

本文出自 2002 / 7月號雜誌 第193期遠見雜誌

張忠謀序

妻子的真心話

這本書的作者張淑芬是我深愛的妻子,正如股票分析師在推薦股票時,總要說明他或他的公司與被推薦公司的關係,我先把我與作者的身分說明,以避免任何「利益衝突」的懷疑。

既已說明,我就可盡情地談芬和她的書了。

在我這個做丈夫的看來,芬的最大特色是她的「真」。在這個充斥了虛偽和謊言的社會裡,我從未看到芬在任何人際關係上,有任何「不真」的地方。她的交遊不能說不廣闊,但無論是初認識的新交,或是相知多年的舊友,她都以真心對待。我和她都不太喜歡晚上的應酬,所以晚上常常有長談的機會,談話中也有時談到她的朋友,但在我記憶中,她對我所說關於她任何朋友的話,全部可以在這朋友面前說。

讀了這本書,會覺得芬的真,因為芬在書中的話,都是她平常和我說的,而且有些話說了許多遍。如果讀者視芬的話為忠告,那我至少可以保證,讀者們得到的忠告同樣是作者對她丈夫的忠告。真的有妻子會對丈夫做不真心的忠告嗎?如果如此,人生豈不是太累了。

芬已近六十矣!(雖然在我眼中,她仍是一個美麗的姑娘)她在經歷了數十年人生後,最近幾年對人的心靈很有興趣,自此也對佛教萌生興趣。過去幾年中,她去了西藏和尼泊爾幾次,每次都是一、兩個星期。在那荒山僻野,寺院鐘鼓的環境中,她每天清晨念經,白天坐在山上的石頭上,靜思自己生命的渺小。每次這樣的旅程,似乎替她帶來新的人生體會。

我必須申明,我從未去過西藏和尼泊爾,也不想去。甚至連芬另一喜歡的地方——黃山,我也無強烈要去的願望。假使我有兩個禮拜以上的假期(這點到台灣後尚未發生過),那麼我所憧憬的渡假地會是富有歷史古蹟的雅典、羅馬;富有音樂氣息的維也納;或者是美麗而靜謐的阿爾卑斯山谷和紐西蘭。

芬從心靈、宗教陶冶她的性格;我從歷史、文化、靜思中得到新的活力。我想,我們是殊途同歸的。在繁囂的台北市,我們居住在一個幽靜的閣樓上,晚上和周末,她閱讀、打坐、做柔身運動;我戴著耳機聽我的巴哈和莫札特,一面聽音樂,一面閱讀,有時脫去耳機,沈入苦思。有時我們兩人都不做自己的事,而交換一天的經歷和心得。

也許這就是芬所說的心靈生活吧!無論稱它為什麼,這是我理想的家居生活。

書摘 1:成功的背後

我所認識的張忠謀

台積電的成功,奠基於許多人的努力。這個努力團隊中的核心張忠謀,對工作的投入超乎我的想像,即使是結婚擇日,選定農曆除夕在美國,也是因為春節前後台北不上班,他剛好到美國辦公。

結婚的第二天,他就搭早上九點多的飛機到DC開會。原先,我們預訂的計畫是,他在西岸上班數日,接著前往美東處理公務,然後再回來與我會合,去澳洲渡蜜月。

時日接近時,台灣經濟正是烏雲密布,他吞吞吐吐地問我,「我想……我想……我們能不能把蜜月延後?」我回答他,「張先生,你去辦公室查一下,飛機票我已經幫你改好了。」沒有事先商量,我看他壓力沈重,主動打了電話給他的祕書,取消澳洲蜜月的行程。

對於經營企業,我一點也幫不上忙,除了心生不忍之外,能做的也只有不讓蜜月擔誤他的工作了。

有一段時間景氣低迷,股市一蹶不振,台積電也備感壓力。幾次見他一直盯著盤勢,忍不住問起,「你又不買賣股票,怎這麼關心股價呢?」他說,「這是我對股東的責任啊!」

Morris這一生的辛勤,追求的並不是財富的累積,對於金錢,他總是說,「夠用就好!」也許是家教的關係吧!我公公婆婆在輝煌騰達時,生活用度也從不奢華。Morris承襲了這樣的家風,樸素而篤實,他不講究名牌,衣服、鞋子,若非為他打理,他很少想到要添購新裝。但是對於知識的追求,總是日新又新,他熱切於瞭解各種不同的學問,也很喜歡與專業人士聚會暢談,交換想法。

追求知識,日新又新

曾有一回我們前往美國,經過十七小時的飛行,抵達紐約已頗疲累,但Morris沒有多做休息,馬不停蹄趕去參加一場研討會。會中盡是美國頂尖的經濟學者、軍事專家、民間智庫等,針對未來的國際情勢和經濟發展進行研討。對他而言,隨時與世界的頂尖思維接軌,那是眼界與格局的開展。

不論是嚴肅的專業,或輕鬆的消遣,他都能在其中找到樂趣。

最近電視上播出許多歷史劇,我們陸續觀看,竟勾起他探究歷史的興趣。過年時出國渡假,他就帶著一般人視為教科書,由歷史學家黃仁宇所著的《中國大歷史》,好好讀了幾天。我問他,「難得休假,為什麼不看點輕鬆的書呢?」他說,「這就是我的閒書!」

我覺得,這種學習與省思累積出來的能力,正是外界所敬重的張忠謀所以成功的最大原因。

他像海綿一樣,不斷吸收許多不同的知識,加上自己的經驗與智慧,使得他對事情的洞察力、分析力,有超越一般觀點的睿智。

去年景氣低迷時,大部分人都很絕望,他卻劃破沈寂公開宣稱,「第一隻燕子飛來了。」我相信當時一定有許多人懷疑,但現在,大家反過來佩服他的先見之明了。

永遠保持心思清明

他看得透徹。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2002年3月,為了8吋晶圓可否開放登陸,社會氣氛沸騰不已,有立委指稱他接受中共的招待而改變心意,有人扯上愛國問題,甚至組織群眾走上街頭抗議。

台積電被當成矛頭目標,Morris承受了極大的壓力,身為人妻的我暗暗為他叫屈。政治之事我不嫻熟,但是整個事件讓我覺得,龍頭所在就是話題所在、議論所在。做為第一,他的企業布局就必須首先承受限制。就像如果我是台灣第一的服裝設計師,現在要擴大經營,必須獲准才能起動,但別人或許早已私下出走了,這公平嗎?

那一陣子我關上電視,不看報紙,有點沮喪地告訴他,「以後你別當第一了吧!」

Morris倒是沒什麼情緒低潮,他以平常心看待一切,安慰我說,「這只是一個被炒作了的議題。」

他永遠心思清明,就連那張書桌也總是乾乾淨淨、整整齊齊。杯墊、菸灰缸、雜記紙、筆、公文,依序排好;看過的書、雜誌,一定要擺回原位;報紙折疊工整,一如尚未被翻過一樣。

這種潔癖反映在他的性格中,是絕不做違法悖理之事,更可貴的是,還有一種純真的直率,我就常常笑他「腦筋快,嘴巴慢」。

七十歲的人了,他仍有童心未泯的一面。有一次我們去看電影,在路上買了一袋紅豆餅,因為剛吃過冰淇淋,所以決定把餅帶回家做為隔天的甜點。Morris喜歡甜食,為了他的健康我很注意約束,隔天他特地提醒我,「別忘了你昨天答應我的事情喔!」原來他一直記得那一袋紅豆餅。

記得一袋紅豆餅的Morris,和記掛全球政經趨勢的張忠謀,我所看到的他比外人所見的呈現更多面向。走出門外的張忠謀,是企業中的張忠謀、媒體上的張忠謀,他的專業讓我如山一般地崇仰;然而回到家中的張忠謀,就是我隨時要注意他身體、飲食、冷暖的先生。我從來不曾把Morris當成產業巨人或科技教父,對我來說,張忠謀和我先生是不同的兩個人。有時候我正聚精會神看電視,聽到他喊我,我目不轉睛、頭也不抬地說,「不要吵我!我在看張忠謀。」節目裡,正出現他的新聞。

我對他是一種很多元的感情,關係是夫妻,但角色隨著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刻而有不同的表達。

一般人眼中的張忠謀,大概都是嚴厲而強悍的吧!事實上,在他絕對知性的外表裡,有著很感性的內心。看到書中動人的地方,他會暗自掉淚;電影裡,烽火情人再相逢,他和我一起激動;壞人輸了,好人成功了,他大聲喝采。

這樣一個人,就是我所認識的張忠謀,也是人人稱羨的成功背後,辛勤、好學、純直的張忠謀。

書摘 2:在紅塵中修行

心靈高峰有雪洞

我在旅經紐約的飯店中,初閱《雪洞──丹津.葩默悟道歷程》這一本書。國際大都會的璀璨繁華包圍著這個幽邃的閱讀,在我心裡,形成震撼的內外反差,全書讀至三分之二處,我感動至極,淚流滿面。

《雪洞》是英籍作家維琪.麥肯基(Vicke Mackenzie)的作品,她書寫葩默(Tenzin Palmo)這位西方女性,在上師坎初仁波切的教導下,獨自於喜馬拉雅山的覆雪洞穴中,尋求開悟的修練歷程。

高海拔一萬三千兩百呎,低氣溫零下三十五度,極目無人閉關十二年,只有白雪、山脈、風聲。廣大的寧靜,環抱著一個進入深邃冥思的心靈。葩默的雪洞意象,躍然紙上,也閃耀在我內心,隱隱連結著我生命深處長久以來的召喚。

我多次旅行尼泊爾、西藏,在尼泊爾山巔親睹修行者閉關於小小的屋居裡,一個榻榻米大的方寸之地,就是二十四小時處身的空間,在其中打坐、冥想,進入深沈的內在世界。每日飲食由人從小門送進,只有中午短暫地踏出戶外,在陽光下。

這樣的日子,一般人過上三天都難以忍受,修行者必須經歷三年,我對他們的佩服,無法言喻。

所以我曾經想像,如果有一個寧謐的修行環境,而我可以暫離一切外在的接觸,閉關三個月,清理心上的垃圾思想,打開身上的種種縛結,那麼,我的性情、心地、思維,應該會有一些進境。

洞穴中的哲思

但我的生活現實無法做到,「閉關」成為我心中幽微閃爍的光。讀到《雪洞》,這個光,洞然明亮。

書中有一段敘述,讓我真切看到葩默在修行中的心念轉變──有一年春天,冬雪開始融化,她的雪洞接著開始淹大水。她說,「牆壁與地面越來越濕,為了某些原因,我的身體也不大舒服。我想著,『天啊!人們對洞穴的看法一點也沒錯。』我開始覺得非常沮喪。」

突然間,佛陀教導的四聖諦的第一義諦襲上她的心頭,這是她開始學佛就接觸的教導,然而此刻,這項教導似乎攜帶著更新的力量。她說,「我想著,『你難道還在追尋娑婆世界的快樂嗎?』我的意念一下子就轉變了。沒有錯,娑婆世界的本質是苦,苦是生命中根本的不滿足狀態。外面是在下雪,我也在生病,這些都沒有關係,因為這就是娑婆世界的本質,沒有什麼好擔心的。如果事情轉好,很好;如果事情沒有轉好,也很好。兩者沒有什麼差別。雖然這只是很基本的道理,當時,真正是我的一個突破。從此,我對外在的環境再也不在乎了。因此,洞穴對我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因為它不太完美。」

人生處處是道場

洞穴對葩默是一個偉大的教育。那麼我想,公寓也可以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市場也可以是一個偉大的教育,車站、人群、圖書館……,一切可以進入內心空間的探測、得到啟悟的地方,偉大的教育就存在著。

我因而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閉關,直心是道場,紅塵之中可修行,我又何需執著於在某一個寧靜之地,在某一段無擾之時,不言不動,足不出戶,才算是在修行呢?所以,我每天給自己一小段冥思時光,視之如進入心靈高峰上的雪洞,在其間潛思、默會。

心靈的思考,安靜中的智慧,並不是言語文字所可以完全道盡,所以我在演講中一再強調每日靜思的重要,給自己有機會洗滌心靈塵埃,內在的通風管才會越來越乾淨,思維清晰,了了分明。

我非常喜愛書中對閉關的看法,「人為何要閉關?人進入閉關,目的是認識自己的真面目,並且瞭解事情的真相。當人開始瞭解自己,就可以真正瞭解他人,因為所有人類都是彼此相連的。當人仍然陷於自己情感牽絆的混亂中,他很難瞭解別人,因為,我們永遠依照自己的標準來解讀他人。因此,當你遇見閉關多次的隱士,譬如經過了二十五年的閉關,他們並不使人感覺冰冷又遙遠。相反地,他們是非常可愛的人。他們對你的愛完全沒有批判性,因為這份愛並不是根據著你的身分或是地位,與你如何對待他們也毫不相關。這是一種完全公平無私的愛。」

在這個速食而浮動的社會,雪洞的意象變成一種力量,在我心中,它甚至廣闊到可以離開宗教修行的看待,成為現代社會一種耐力、毅力、定力、意志力的表徵。

如果一個人能以冰封於一萬三千二百呎高峰的毅力,忍受零下三十五度的耐力,在無比艱苦的環境中猶能觀照心念的定力,長歷孤峰白雪十二年的意志力,投入任何一個領域,還怕事業不能成就,學識不能成就,幸福的人生不能成就嗎?

這是一本悟道之書、勇氣之書,我這樣看待《雪洞》,把雪洞迎入我心靈之峰。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