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碩電腦董事長施崇棠一向溫文儒雅,說起話來總是微微帶笑,讓人如沐春風,不過5月份召開股東會時,他笑得有點勉強。
面對許多小股東質疑為何華碩去年每股盈餘(EPS)竟然由四家一線大廠龍頭老大掉到倒數第二名、今年第一季營業毛利率只剩下16%,創下有史以來最低點,以及影響股東財產甚大的股價兩個月內從150幾元重挫到100元出頭……施崇棠除了不停向投資人賠不是,也只有一再強調公司經營階層會更努力,擬定新策略,來打拚業績。
其實,華碩並不是唯一一家表現衰退的主機板廠商,由於美國與歐洲個人電腦(PC)市場的需求遲遲不見回升,占全球出貨量八成的台灣主機板業者存貨越堆越多。英商華寶證券最近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產業的平均存貨已經增加到七.七星期,台灣的主要客戶康柏和惠普(已合併為新惠普)的庫存也是處於高檔,各為十.三星期與八.三星期。存貨居高不下的結果便是互相砍價競爭、毛利下殺,整個產業都受到衝擊。
「美國復甦速度很慢,產業能見度不是很高,我們只好邊走、邊看、邊修正(對下半年的預測),」微星科技一位不願意具名的高級主管指出。
主機板產業是景氣的測溫計
主機板是PC產業的領先指標,主機板前景不明,不僅代表著PC市場未來的走勢保守,也意謂著國際景氣持續在低檔來回盤旋、反覆打底,真正明顯上揚可能還要等一陣子了。
美國是帶領全世界經濟的火車頭,2001年陷入谷底以後,歷經了美股下跌、企業裁員和人民所得縮水,景氣復甦力道仍然有限,消費者不太願意花錢,企業也不輕易增加電腦等設備支出,主機板的需求怎麼會好呢?
主機板需求不佳,相當程度反映了全球景氣還是疲弱不振,就拿每年下半年電子業旺季來看,以前只要遇到美國學校9月開學(back to school)和12月聖誕節,買氣一定非常旺,PC、通訊或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需求相較上半年都大幅成長,但是今年情況卻不太一樣。
根據美林證券研究部副總裁曾省吾的估計,今年下半年和上半年相比,台灣主機板業者的出貨量頂多增加10%至20%,不如以往動輒20%以上的高成長。「現在業界沒有人敢說大話,說下半年會有多好多好……景氣確實不像往年熱絡,」曾省吾表示。
台灣業者面臨的難題不僅是市場需求降溫而已,惠普合併康柏成為全世界最大電腦公司之後,最重要任務便是降低採購成本,首當其衝就是台灣的廠商。
新惠普緊縮代工廠毛利
新惠普全球營運資深副總經理Mike Winkler 6月初告訴華爾街分析師,新惠普希望在2004年會計年度結束之前,營運成本能夠節省30億美元(新台幣1000億元左右,相當台灣四家一線廠商2002年預估營收總和的一半)。
但這個艱鉅的目標如何達成?分析師表示,關鍵之一絕對是整合惠普和康柏旗下的製造和採購業務,以削減成本,尤其PC低價化趨勢已經形成,PC平均售價每年都會下跌,新惠普和其他國際大廠為了保持利潤,一定會減少供應商的數量和壓低給供應商的採購價。
客戶把價格拉下來,對利潤日漸下降的台灣主機板業者來說簡直是雪上加霜,由於產業進入門檻不高,廠商投資一些錢就能在大陸迅速擴充生產,形成了產能過剩;另一方面競爭激烈,連鴻海也已經加入戰局。種種因素導致一線大廠精英、微星第一季的營業毛利率(衡量獲利能力的指標)都掉到10%附近,為四、五年來最低點,華碩雖然還有16%,卻是歷史新低(見頁233表一)。
營業毛利下滑的趨勢說明了市場已經成熟,各家公司的品質、成本與交貨速度差異不大,只能用價格來爭取訂單,以前爆炸性的盈餘成長很難再見得到。技嘉科技董事長葉培城描繪出將來整個產業的方向,「主機板已經相當飽和,市場要再大幅成長不容易。」
當然,新惠普的運作不見得對所有台灣代工廠商不利,為了保持競爭力,削低成本,新惠普第三季宣布新的代工夥伴以後,可能釋放出更多訂單,如此一來,儘管拿到單子的廠商利潤受到壓縮,可是出貨量反而增加,營收和獲利還是可以保持一定水準。
英特爾降價,競爭白熱化
除了替國際大廠代工(OEM)之外,主機板業者另一個廝殺的戰場在於clone(自行組裝)市場。它的特性是主打自有品牌,銷售量比較少,但利潤比較高。分析師表示,台灣目前已掌控了全球clone市場九成以上占有率,景氣不好,消費者對clone產品需求不如以往,為了刺激需求,四家一線廠商加上十幾家二線廠商通通殺價競爭,華碩第一季營業毛利掉到有史以來最低點,受clone市場衰退的影響很大。
6月份的時候,電腦微處理器巨人英特爾依照每年慣例,調降產品價格,不過,和往年不同的是,這次降價幅度非常大,以最新一代晶片Pentium 4為例,用於桌上型以及筆記型電腦的晶片降幅最高53%。英特爾以壓低價格,來拉開與競爭對手超微(AMD)的距離,一方面也是希望價格下跌能相對帶動買氣。
英特爾在定價策略上越來越犀利,其實反映了PC市場已經趨於飽和,與英特爾同是晶片組設計大廠的威盛電子就表示,「連英特爾都要大幅犧牲利潤接單,這是PC市場需求疲弱的警訊。」
經過去年以來市場一片廝殺之後,多年來稱霸產業的華碩已經拱手讓出寶座給精英,也落在微星後面。從各家公司發布的資料顯示,2001年華碩每股獲利(EPS)8.19元,只小幅領先技嘉的7.49元,卻輸給了精英的10.6元、微星的9.94元(見頁233表二)。EPS是股市投資人常用來衡量股價的標準,EPS越大,表示投資人願意購買的價錢越高,這家公司也越值錢。
精英勝出 華碩衰退
精英能夠勝出,原因之一是多角化策略奏效,董事長蔣東濬表示筆記型電腦占總營收比重已經超越了主機板,全年來看,主機板比重將低於四成,筆記型腦則突破五成,藉著調整這兩大產品線的比例,衝高營收也增加盈餘。
精英的策略一向是用低價爭取對價格敏感的客戶,換句話說,就是利潤賺得少、但數量賣得多;華碩則是堅持以品質、形象來賣得較高價格,這種做法在需求不振、景氣不好時,不易獲得消費者認同。施崇棠已經表示,華碩將會成立一家子公司,取名華擎,專門針對低價市場推出產品,和精英對打的決心明顯可見。
微星的策略是主攻OEM訂單,同時搶競爭對手的單子,雖然毛利比自行組裝產品來得少,數量卻大得多,整體獲利還是有幫助。
華碩採取不同的做法,施崇棠表示華碩將以OEM訂單與自有品牌並重,兼顧量與利潤。(根據分析師估算,華碩OEM訂單的毛利率約15%,自有品牌則是25%。)
至於技嘉,一貫的策略都以毛利較高的自有品牌為主,而不是把量做大。但面臨越來越白熱化的競爭,葉培城希望降低主機板的比重,引進新產品,預計今年底主機板加上繪圖卡產品占營收的比例能降到九成,明年再逐漸提升新產品的比重。
為了因應主機板市場漸趨飽和,這四家公司陸陸續續已經跨入筆記型電腦、PDA(個人數位助理)、桌上型電腦、光碟機等產品,以增加營收來源。至於將來的發展重點,他們鎖定了無線區域網路(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簡稱WLAN),這種新技術前景看好,因為它可以讓筆記型電腦、PDA、手機等資訊產品的使用者隨時隨地上網,不用像現在必須透過電話線才能連接上網,因此許多公司都對它寄與厚望。
主機板正如大部分電子產業一樣,已走過高峰期,未來如何保持現有地位,並發展有市場潛力的新產品,將是維持競爭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