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AN(無線區域網路)把網路變成一種隨身產品。那條礙眼的線消失以後,上網不再受限於空間,家庭、辦公室、咖啡廳、機場……無處不可上網。
在多數資訊產品成長趨緩的情況下,WLAN卻異軍突起,成長率屢破三位數。
根據工研院經資中心的資料顯示,我國2000年WLAN(包括無線網路卡、存取點、橋接器)的產量為一百二十四萬台,較1999年成長101%;而去年產量提升至兩百八十五萬台,較前年成長129.84%。
WLAN也讓台灣奪得另一項「世界第一」的美譽。去年台灣WLAN產品出貨量已經坐上全球第一的寶座了,市占率達六成。今年許多大廠如Cisco(思科)、Buffalo(日商巴比錄)等WLAN設備大廠陸續將訂單下給台灣廠商,「今年有可能高達八成水準,」工研院經資中心產業分析師鄧友清預估。
WLAN的起飛,讓許多網通廠商例如友訊、智邦、正文、智捷、陽慶等等身價水漲船高。最明顯的個案應推正文科技,去年營收成長四‧六倍,獲利更是大幅成長833%,股價甚至曾衝破新台幣200元,躍居為上櫃網通股王。
WLAN網路架構主要組成設備包括:插在個別終端設備的無線網路卡、連結各終端設備存取橋接器(Access Point,AP)及長距離傳輸或連結兩棟建築物的無線橋接器(WLAN Bridge)。
「簡單說,WLAN只是LAN(區域網路)的『進化』,一切功能照舊,只是從有線變成無線,」PC home online營運長謝振豐說。友訊行銷處處長徐行進一步解釋WLAN的用途,「只要是東西在動、資料在動、人在動的情況都用得到。」
目前,WLAN的主要品牌還是由國際大廠主導。Cisco、Proxim、Symbol、Agere(傑爾)等主打企業及垂直市場;Enterasys(凱創)、Buffalo、BreezeCOM等主打零售市場,這些廠商把訂單(主要是網路卡和橋接器)下給國內廠商做代工(見頁224表一)。除了智邦、友訊、中華電訊等少數廠商有經營通路端以外,大部分廠商還是以ODM(設計代工)或OEM(原廠委託製造加工)為主。
徐行表示,要有利可圖,應該要走品牌,但要打開通路是很困難的,越晚進市場,越難切入品牌。友訊經營品牌已經超過十六年,在二十三個國家中有四十個分公司,有合作伙伴關係的國家更是上百個,自有品牌占其營收七成左右,D-link(友訊)的品牌和通路早已奠定。但是去年才切入市場的網通新秀們,想要打通路戰必須克服許多障礙,因此多半廠商還是以生產為主。
以生產來看,WLAN是大者恆大的產業。目前國內生產WLAN產品的廠商約有六十幾家,數量幾乎是前年的六倍,在毛利只有10%的情況下,「只有規模大的廠商才能夠生存,」鄧友清說。
802.11與藍芽之爭
802.11與藍芽,是短距離無線通訊的兩個要角,幾經消長,目前藍芽暫時屈居於WLAN下風。
藍芽是種短距離的無線傳輸介面標準,使用2.4 GHz之高頻傳輸,具有低耗電、低功率的優點。802.11是WLAN的主流技術標準,占WLAN九成以上。其中,又以802.11a和802.11b為主。
802.11b是目前市面上最普遍的無線網路產品標準,使用2.4GHz的頻段,資料傳輸速度可達到11Mbps(每秒百位萬位元),傳輸距離則可遠及一百公尺左右。802.11a使用的是5.2GHz的頻段,傳送速度較快,可達54Mbps,傳送距離則是五十公尺。802.11a被視為下一個主流,它的傳輸速度比802.11b更快更好,但礙於價格過高(是802.11b的三倍以上),目前市場上的接受度不如802.11b。
前年藍芽興起之時,頗有凌駕一切短距離無線通訊技術的架勢。兩、三年前藍芽在市場上嶄露頭角時,相當被看好,奈何一套模組5美元的普及門檻遲遲無法達到,以致藍芽旋風未能橫掃市場,也給了802.11發展的空間。
但藍芽並未淡出市場。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產業分析師孫民承表示,藍芽模組價格將會持續下滑,但要達到5美元的理想低價得等到2003年年底,屆時藍芽將成為取代設備纜線的普遍方式。腦筋動得快的網路設備廠商當然也洞察到這個趨勢,正文、智邦等都已經在藍芽布局上有所著墨。
正文科技總經理陳鴻文表示,藍芽與802.11並非水火不容的產品,依據它們的特質,應該是互補而非競爭的,「應把802.11視為一種『網路』(network),而把藍芽視為一種替代纜線的技術。」
藍芽省電但傳輸距離較短(一般是十公尺,雖然也可拉長到一百公尺,但成本就得增加);WLAN較耗電,可是傳輸距離較長,可以利用WLAN來連結同一空間中的多部電腦,而利用藍芽來連結不同資訊設備(例如:手機、電腦、印表機)。不過,由於藍芽和WLAN的頻段都落在2.4GHz,如果並存在同一設備上可能會產生干擾,不過這可利用跳頻技術克服。
普及必須有人「抬轎」
目前,無線區域網路的市場僅有有線區域網路的三分之一,進步空間很大。「但要普及,必須要有很多人『抬轎』,」徐行說。
這些「抬轎者」包括設備製造商、資訊產品廠商、公共場所,以及電信業者。陳鴻文認為,無線網路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無線產品的製造,既有做LAN的公司首先發難進入市場,此時無線區域網路的應用還侷限於辦公室。
「一開始,只有對價格比較不敏感的公司才會使用,」徐行表示。
第二階段開始跨入個人應用,可攜式設備廠商,例如資訊家電、PDA(個人數位助理)、筆記型電腦等等陸續踏入。目前,IBM(國際商業機器)、東芝、康柏、明基等大廠的筆記型電腦都已經開始內建無線區域網路卡,無線網路卡的價格也大幅下降。
對終端消費者來說,價格是最重要的取捨因素。近兩年來,無線網路卡的價格持續下滑,對提高消費使用意願來說,是一項利多。平均售價由1999年的282美元跌至2000年的188美元, 2001年又跌到100美元。「現在市面上網卡甚至跌破新台幣2000元,」蕃薯藤副總經理余孝先表示,這個價格對消費者來說,已經不再遙不可及,只要可無線上網的環境夠多,消費者就願意添購。
目前國內已有不少業者致力於發展無線上網的公共環境。例如,蕃薯藤、遠傳電信等廠商都積極在機場、咖啡廳、學校等公共場所佈建無線上網環境。
這種作法在美國早有先例,但卻沒有成功。Mobilestar(摩星)曾與Cisco和Compaq(康柏)聯合,在美國的酒店、機場休息室和Starbucks(星巴克)咖啡廳安裝WLAN網路,但並未成功,去年年中便中斷服務,甚至被VoiceStream收購。對此,蕃薯藤副總經理余孝先表示,之前無線網路卡價格很貴,共襄盛舉的廠商又不夠多,要消費者購買昂貴的網卡,卻只能到少數地點使用,當然慘遭滑鐵盧,「做得太早的不叫先知,叫先烈。」
由於無線區域網路隨著價格的快速下跌,已逐漸被消費者接受,瑞銀投信預期在未來三年內,年平均的產值成長率將達30%。
第三階段則是無線區域網路的重頭戲,無線區域網路變成一種基礎建設,此時的主角是財力雄厚的電信廠商,在某區域或某城市全面鋪線,對電信業者來說,「與其去冀望遙不可及的3G(第三代行動通訊),還不如先發展能見度比較高的WLAN,」陳鴻文表示,國外已有少數電信業者開始探路,但目前台灣還在第二階段,他預估2003年電信業者就會陸續有一些動作。
除了抬轎者的大力拉抬,晶片價格下滑,上游成本降低,連帶也會影響終端產品的價格,也有助於WLAN的普及。晶片價格占網路卡20%以上,以前是Intersil一家獨大的,全球占有率超過50%,台灣廠商採用率更超過80%(見表二)。但現在陸續有競爭對手加入(例如由Lucent(朗訊)分割獨立的Agere,網通設備晶片大廠Broadcom與Marvell亦將提出WLAN的解決方案),一方面選擇多了,二方面也迫使Intersil降價。「晶片的價格今年還會再跌30%,」陳鴻文表示。
不過,WLAN安全性的隱憂卻為普及之路投下不確定陰影。美國《商業周刊》甚至出現這樣的標題:「無線網路:為壞胚子廣開歡迎之門」(Wireless Networks: Open Doors for Bad Guys),該報導指出,802.11b有安全上的顧慮,研究小組僅花十五分鐘便可滲透WLAN。當然,安全性的顧慮可透過更進步的加密、認證技術來保障,不過,要說服消費者恐怕還是得費一番唇舌。
門檻不高,毛利恐被削薄
雖然現在WLAN紅得發紫,但由於進入門檻低,競爭者眾,加上產品跌價幅度大,毛利被層層削薄。瑞銀投信分析師表示,雖然去年台灣廠商產量達全球60%,但產值僅占35%,「主要是因為我們做的多半是附加價值較低的產品。」
鄧友清表示,去年初,多數廠商的毛利大約是15%,可是到年底卻大幅滑落。毛利下挫的主要原因是跌價幅度太大,智邦科技產品管理部經理李宗彝表示,2001年年初的出貨價是100美元,年中時腰斬為50美元,到年底僅剩25美元。價格腰斬再腰斬,毛利當然也會受影響。
價格下滑,但競爭廠商卻暴增,由前年的十一家增為六十幾家,僧多粥少,毛利自然難以提升。生產WLAN基礎產品如網路卡、橋接器等的技術門檻不高,投入資本也小,「開一條網路卡的生產線只要1、2000萬,誰都可以做。」
現在市場上雖有六十幾家廠商,但只有那些規模大、產品附加價值高的廠商比較有可能賺錢。瑞銀投信分析師表示,接單後再轉包是台灣資訊廠商常用的策略,以營收規模來看,二線廠商的規模,大約是一線的五分之一,三線廠商則只有十分之一。二線廠商幫一線廠商代工;三線廠商又幫二線廠商代工,利潤重重剝削,在對手林立的情況下,削價競爭勢不可免,到最後根本無利可圖。
鄧友清表示,目前一般廠商的毛利約是8%~10%,但有些做網路卡OEM的廠商為了衝量搶訂單,「毛利甚至可能壓到5%。」毛利壓到5%,幾乎可以說是賠錢生意了,不少分析師預測,今明年可能會有一些體質較差的小廠會被淘汰。
因此,有危機意識的廠商紛紛朝高附加價值產品發展。例如,正文便極力想擺脫網路卡代工廠商的標籤,朝系統廠商之路前進,生產系統設備的毛利也遠較於網路卡高。陳鴻文深信,一旦電信廠商切入無線區域網路市場,將帶來可觀的商機。
而他的期待正好也跟Nortel(北方電訊)的預估不謀而合。Nortel預估,到2003年,全球無線網路基礎設施(Wireless Infrastructure)的市場規模將高達2000億美元,生產基礎設施的廠商將可受惠。
可以預期的是,今年下半年將是WLAN的戰國時代,至於哪些廠商可以勝出,有待時間驗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