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條件開放8吋晶圓廠赴大陸投資,到訂定「科技人員進入大陸地區任職許可辦法」,政府對大陸的經貿政策未見「積極開放」,卻見「有效管理」被無限擴大。業界斥之為「科技戒嚴」,更有人諷刺台灣的「綠色矽島」將成為「矽色綠島」。
從經發會對兩岸經貿政策訂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基調後,8吋晶圓廠是否開放赴大陸投資,就成為業界觀察政策風向的指標。但就在業界焦慮地等待政策方向時,卻見決策過程不時滲入政治力的斧痕,台聯黨甚至揚言發動群眾走上街頭,力阻政府開放8吋晶圓廠赴大陸投資。
當經濟議題碰上政治,業界無不唏噓。連晶圓代工龍頭老大哥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都得低調地祭出「政治語言」。他在政府做出決策前拜會行政院長游鍚?時,強調政府的政策「不論對或錯,都是我們的國家,」不過他也指出,「兩年前就該開放了。」張忠謀的低調,反映的是業界幾許的無奈。
有條件開放8吋晶圓是妥協產物
經過政治力與經濟力的拔河後,政府最後決定對8吋晶圓廠登陸,採「小規模、低密度」的開放,即在2005年前開放三座8吋廠赴大陸投資,前提是台灣的12吋廠必須開始量產。這項經過多方妥協的決策,總算壓制了業界的不耐。根據遠見雜誌調查的結果,受訪的上市上櫃公司,有50.7%認為這項決策合理;不過仍有近三成的受訪者認為不合理。(見頁144表一~1)
認為合理的理由,主要是認為可以兼顧開放與管理(37.7%);其次是可避免台灣的技術領先地位迅速流失(34.3%);可避免造成群聚集體出走現象(15.9%);可避免就業機會迅速流失(8.7%);可避免資金迅速外流(1%)。(見頁144表一~2)
受訪者認為不合理的主要原因則是:開放時機太晚;開放門檻太高(32.5%);開放幅度太小(24.4%);為特定公司量身訂作,對其他公司不公平(17.9%)。(見頁144表一~3)
不過國科會繼而訂定的「科技人員進入大陸地區任職許可辦法」,再次激起業界的反彈。台灣半導體協會理事長張忠謀、竹科廠商同業公會理事長童兆勤及台灣區電機電子公會理事長許勝雄再次聯名上書行政院,要求政府「在國家安全前提下制訂法案時,也能兼顧科技業者的實際需求」,許勝雄並質疑這項限制人民工作自由的辦法,有違憲之虞。
管制人才外流形同鎖國
由於這項辦法牽涉的人口更多,在業界引發的反彈更甚8吋晶圓廠的決策。根據這次調查的結果顯示,有54.8%的受訪者不支持這項辦法;有29.3%的受訪者表示支持。其中科技業者反應尤烈,有62%的受訪者表示反對。(見頁144表二)
面對業界強烈的質疑,國科會從善如流,將管制的打擊面縮小,鎖定晶圓代工設計、航太工業設計人員、造船潛艦研發設計人員、麻醉藥品研發人才列為首波管制對象,事前報備制也改為事後報備制。
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林祖嘉認為,在已具有「國防安全法」「營業祕密法」的前提下,再制訂這樣的法案實在是「多此一舉」。他說,這種與全球化背道而馳的鎖國政策,不僅不能有效管理人員的流動,更讓國外的科技人力根本不敢來台灣。
美國是引進科技人才首選地區
產業在面對國際化的挑戰之際,人才的流動成為必然的趨勢。這次調查也顯示,有24.6%的受訪廠商有自國外引進科技人力的需求,其中自美國引進是最大宗(53.9%);其次是中國大陸(占31.4%);日本(28.4%);歐洲(20.6%);印度(10.8%)。(見頁144表三~1、三~2)
而對中國大陸的高科技人才需求,以研發人才需求最殷切(84.4%);行銷人才占34.4%;工廠管理人才占6.3%。(見頁145表三~3)
台灣的經濟到底要走以大陸為經濟腹地的「香港模式」?還是走「以色列式」的鎖國模式?大陸經貿政策將是一項重要的觀察指標,但從最近一連串的政策觀察,政府似乎且戰且走,沒有方向。台大國際企管研究所教授湯明哲說,「我只看到各種政治力的拉扯,還看不出任何明確的方向,政府的經濟發展策略,應該做一明確的抉擇。」
他分析,一些管制措施似乎有意走向「以色列的模式」,但以色列得以突破阿拉伯世界的環伺,在於陸續自前蘇聯引進的五十萬猶太裔科技大軍,並有兩百多家猶太企業在美國上市,台灣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走「香港化模式」似乎是大勢所趨,卻顯然與現在政府的政治立場相左。
政府的大陸經貿政策明顯地就在這個矛盾中行進。儘管政府政治掛帥的決策風格令人印象深刻,但產業生存仍是政府不敢漠視的考量。這次調查即發現,廠商對當前及未來的大陸經貿政策漸趨樂觀。湯明哲說,「這是經濟上對大陸的傾斜,造成政治上的傾斜。」
未來大陸經貿政策將更開放
有42.8%的受訪廠商認為目前的大陸經貿政策較過去更開放;有58.7%的受訪廠商更認為未來將更開放。(見頁145表四、五)林祖嘉認為,「這反映的是廠商對大陸經貿政策的高度期待。」
廠商的態度其實取決於兩岸經貿關係愈趨密切的市場現實,而無關政治立場。調查顯示,有61.4%的受訪廠商在未來一年有新的投資計畫,其中有高達62.2%的受訪廠商投資地區集中於中國大陸,遠遠凌駕在台灣投資(38.6%)的比重,過去南向計畫的重心東南亞(8.3%)更瞠乎其後。(見頁145表六、七)
顯然赴大陸投資已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六成的受訪上市上櫃公司在大陸已有投資,其中已大幅獲利的廠商達22.7%;損益兩平的也有21.5%;嚴重虧損的為16.7%;輕微虧損的占最多為28.3%。(見頁145表八、頁146表九)
而受訪廠商在兩岸分工的運作模式上,其實已出現以台灣為營運總部的角色定位。而公司在台灣主要扮演的營運角色依序為:策略經營(81.7%),研發設計(65.7%),財務管理(62.2%),資金調度(57.8%),市場行銷(51.8%),人力資源(47.8%),後勤支援(41.8%),工程技術(38.6%),高價值生產(36.7%),國際採購(31.9%)。(見頁146表十)
99%營運總部根留台灣
調查更意外發現,在一片產業外移聲中,幾乎全部的廠商(99%)仍將營運總部設在台灣,只有1%的廠商分別設在香港及上海,而未來也只有3.9%的廠商有計畫將營運總部外移(見頁146表十一、十二~1)。這個調查結果,推翻了外界所謂「商人無祖國」的印象。湯明哲表示,即便是像飛利浦、諾基亞這樣的跨國企業,雖然在全球各地都有區域的營運中心,但營運總部必然還是在創辦及發跡的祖國。他說,上市上櫃的大企業已在台灣生根,不易跑掉;中小企業則跑得特快。
而在3.9%未來有計畫將營運總部遷往海外的廠商中,上海則是外移的首選之地,其次則是新加坡、北京,香港則被排除在外。(見頁146表十二~2)此結果因比例太小,意義不大,但仍透露出上海的吸引力正與日俱增,同時上海與香港的商業吸引力也出現明顯的消長。林祖嘉感歎地說,「真該把政府決策官員送到上海去考察。」
對於政府訂定國外關係企業返國設立營運總部的獎勵辦法,有六成的受訪廠商會考慮將海外營運總部遷回台灣。(見頁146表十三)
科技產業對國外人才的需求較高
在交叉分析科技公司與非科技公司的異同時,發現科技產業自國外引進科技人才的需求(39%),遠高於非科技產業的需求(16.1%)。
而二者在引進國家的比重上也有明顯區別,科技產業以美國為大宗,非科技產業則以日本為大宗。這說明了,台灣科技產業在全球的產業分工上,與美國的技術依存度最高;而非科技產業則與日本的技術依存度較高。
另一項明顯差異在於二者的大陸投資動向。科技產業計畫赴大陸投資的比重,遠比非科技產業來得高。科技產業的新投資案中有72.6%集中在大陸;非科技產業則只有53.9%。
然而,已赴大陸投資的非科技產業,已有四成開始大幅獲利;科技產業卻只有1.7%大幅獲利。林祖嘉分析,非科技的傳統產業赴大陸投資遠比科技產業為早,「該去的都已經去了」,且經過多年的經驗,已經上了軌道,而逐漸開始進入獲利期。
殷琪應為高鐵巨額索賠案負最大責任
這次調查同時針對台灣高鐵公司與歐洲高鐵間的商務仲裁爭議,詢問業界對這樁被視為台灣最大的BOT(委託民間興建營運)案的評價,大部分(53.7%)的廠商都認為政府不該參與投資,並介入銀行的背書保證,不過也有22.7%的受訪廠商認為應該,這主要的受訪廠商是金融業者,他們強調,「基於銀行自身的風險保障,政府有必要背書保證。」(見頁146表十四~1)
至於因為改換機電系統致引發商務糾紛,進而鬧進國際商務仲裁法庭,甚至可能付出鉅額賠償的爭議,到底該由誰負責?受訪廠商的答案是,台灣高鐵董事長殷琪最該負責(45.7%);其次是前交通部長蔡兆陽(18.1%);前總統李登輝(16.2%);前行政院長蕭萬長(12.8%)。但由於整個事件的內幕並未完全曝光,仍有高達三成六的受訪者表示沒意見或不知道。(見頁146表十四~2)
這次調查是於4月9日至11日,以電話訪問進行調查,在八百二十八家上市上櫃公司中,共回收四百一十四份有效樣本,回收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