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資訊硬體業海外生產已過半

詹文男 王勝宏
user

詹文男 王勝宏

2002-05-01

瀏覽數 14,700+

資訊硬體業海外生產已過半
 

本文出自 2002 / 5月號雜誌 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如何打造千億資訊王國

為掌握台灣廠商接單及海外生產的狀況,經濟部自1996年開始進行調查。當年度調查顯示,我國製造業海外生產比例為17.5%。而隨著全球經濟趨緩,國內投資逐漸停滯,我國企業的海外生產比重有逐月升高的傾向,而此一現象自去年下半年更趨明顯。根據調查,2002年2月海外生產比重已超過23%,由於國內產能攸關景氣的帶動,因此已引起政府的重視。

事實上,相較於整體製造業而言,我國資訊硬體產業海外生產之步調更早。根據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MIC)的調查顯示,1994年資訊硬體海外生產比重就超過20%,隨著資訊市場價格競爭更為激烈,海外生產比例逐年提高,2001年已高達53%(見表)。

以較寬廣的視野來看,資訊產業就像其他成熟產業一般,一開始在美國、歐洲、日本等先進國家做產品製造;隨著產品發展的成熟,以組裝為主的產品製造,逐步地往成本相對低廉的地區移動,從台灣、南韓、東南亞到中國大陸。現在台灣負責研發與運籌,大陸負責生產。

如上所述,追逐低廉生產成本的外移,是產業發展的軌跡,不值得過度焦慮。最令人憂心的是,中國大陸所能扮演的角色,恐怕不只是生產而已。

一方面,中國大陸具備廣大的內需腹地,已經開始在產品的規格標準上尋求更高的自主權,從SVCD、Linux到新的第三代行動電話(3G)通訊標準;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充沛的技術人力、工程人才充足,已開始透過吸引外商設廠,逐步地接手台灣賴以為生的產品開發設計及生產管理。這種研發、管理能力的當地化,對台灣資訊產業發展的影響將會更為巨大。

不過,從知識經濟的觀點來觀察,產業生產據點外移,雖然值得憂慮,但更可以是我國專注於轉向知識經濟的驅動力。因此在這個關鍵時點,我們面對產業外移應該有以下的思考:

擴大資訊電子產業範疇

從先進國家的產業發展歷程來看,美國、日本已經經歷外移這段過渡期,但其對整個資訊產業的影響力,只有逐步擴大而無減弱的跡象,因此對台灣資訊硬體產業而言,生產基地立足中國大陸不應被視為產業出走,而應被視為全球影響力的擴張。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尋求更高的附加價值

經歷近十多年來資訊產業的蓬勃發展,我國資訊產業在全球資訊產業早已具舉足輕重的地位,筆記型電腦、主機板、監視器等產業更是高居全球之冠。若從價值創造的角度來看,其實目前我國資訊產業核心的附加價值是在快速的產品研發、彈性的製造供應、低廉的生產成本及完善的服務體系上。

也就是說,面對產業外移主要是在生產成本的經濟性考量,我國對資訊產業的掌控度則絲毫不減,甚至有因規模擴大而進一步擴張,這從美國、日本大廠在推動新的產業標準時,均大規模地與台灣產業密切合作,可見一斑。

產品研發設計與生產管理是我國資訊產業可以依恃的競爭優勢,進一步擴大這些優勢到通訊、資訊家電等新興產業是值得努力的方向。而延伸產業能力進入現有資訊產品的關鍵零組件,如目前所謂的「雙兆產業」——半導體及液晶顯示器(LCD)兩項產業(政府希望推動此兩產業之產值能夠雙雙突破新台幣1兆元),亦可提升我國資訊產業的附加價值。

產業競爭的主軸在知識

知識經濟下的關鍵要素是人才,擁有較多人才(尤其是技術人才)的國家自然有較高的競爭力。美國就是一例,資訊產業的生產製造,幾乎已在美國成為少數的異類。但是美國擁有全球最好的科技人才,對於新產品的開發、創新技術的研究及商品化的能力,使美國在缺乏生產製造的優勢下,仍能屹立不搖其產業龍頭的地位。

日本半導體產業發展亦是如此,在生產製造上相對居於劣勢的日本,已積極轉向系統整合晶片,在知識掛帥的思維下,日本喊出「IP立國」的口號,希望立基於以往累積知識的存量(產品技術、生產技術、創新技術等),充分利用這些知識,以期在二十一世紀持續成為全球產業的重鎮。

因此如何以知識為核心,建構一個能夠加速促進國內知識經濟發展的環境,對台灣資訊產業未來的發展而言,應是產業是否能夠持續扮演市場關鍵角色的基礎。(本文作者為資訊市場情報中心主任詹文男、產業顧問王勝宏)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