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億恆結盟台灣提升市佔率

洪淑珍
user

洪淑珍

2002-05-01

瀏覽數 19,250+

億恆結盟台灣提升市佔率
 

本文出自 2002 / 5月號雜誌 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如何打造千億資訊王國

最近幾個月來高科技產業相當熱門的話題,當屬美國美光(Micron Technology)收購瀕臨破產邊緣的Hynix半導體公司,為了買下Hynix廠房,美光高階主管不斷飛往韓國與Hynix的債權銀行洽談,積極爭取好價錢,購併Hynix的產能,好讓市場占有率一舉超過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成為世界最大的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製造商。

外電報導,美光購併Hynix終於定案。遠在德國的億恆(Infineon Technologies)也不甘示弱,3月份已經和華邦、茂德達成使用他們產能的協議,現在又與南亞科技密談,希望把它拉入億恆的陣營,如此一來,台灣五家DRAM廠商就有一半以上是和億恆結盟。

億恆急著尋找產能,實在是情勢所逼,不得不為。以它目前11%的市占率(加上茂德則有13%)根本無法與美光、三星這些超級強敵競爭,也不能掌握制定價格的權力(pricing power)。尤其美光收購Hynix成功,市占率將從20%大幅增加到37%,超越三星24%,更遙遙領先億恆與日本Elpida Memory(NEC和Hitachi的合資公司)3%(見表一)。不過,如果把億恆的產能加上華邦、南亞科技,分析師預估大約可以搶到20%市占率,就算仍然落後美光和三星,最起碼已經穩穩坐上第三名的寶座,確定把Elpida拋在後面。

「億恆的策略是經由和台灣結盟來擴充市場占有率,只要億恆繼續把技術賣給台灣廠商,同時得到產能,億恆就能夠與美光、三星競爭,」所羅門美邦亞洲區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表示。

台灣是DRAM爭奪戰中關鍵的少數

億恆策略的成功與否,牽動著它將來是否能在快速整合、競爭激烈的DRAM產業中,保持優勢。日本野村證券資深分析師徐禕成指出,「億恆必須要快速增加產能,提升在業界的影響力……未來DRAM產業只有三到五家能夠存活(目前約為十家),其餘的將在下一次景氣下滑時被洗出去,最快2004年就會見到了。」難怪億恆即使在德國和茂德各有一座12吋廠已經進入生產階段,還是想盡辦法要和台灣廠商聯盟。

1997年亞洲發生金融風暴時,業界人士和分析師都擔心台灣廠商的規模每家都是小小的,市占率低於5%,遲早會被併掉。但是台灣現在已經變成關鍵少數,產能都是現成的,不須經過一、兩年蓋新廠、然後再裝機、試產、量產等繁複耗時的程序,況且在技術提升方面,台灣一直不遺餘力,各家公司的8吋廠大多擁有最先進的0.14微米、0.15微米製程,12吋廠則是0.11微米製程,對降低成本非常有幫助。分析師指出,任何一家國際大廠想要很快擴充產能,絕對要找台灣。

DRAM產業有個特性:需求弱的時候,大家比誰財力比較雄厚、成本比較低,以便能夠提升技術、降低成本,撐過低潮期;景氣好的時候,產能成為最重要的關鍵,做一顆,賣一顆,量一定要夠大,才能趕上數年一次的榮景。問題是,產業真的要復甦了嗎?經過前兩年景氣迅速下滑,DRAM產業的確已經回春,營收巨幅成長不說,也不像去年虧損連連,而是有了盈餘進帳。

Hynix宣布1到3月淨利2640萬美元(折合新台幣9億2000多萬元),南亞科技第一季盈餘新台幣15億元,茂德也有5億元,其餘如華邦、力晶也是獲利的情況。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DRAM市場將三分天下

分析師認為DRAM產業今年開始復甦,明年加溫,後年達到這波景氣的高峰。以產值來看,今年全球約有193.7億美元,相較去年112億美元,成長74.5%,2003年則是成長15.9%(見表二)。

億恆此時積極擴充產能,一方面可以未雨綢繆,景氣下來的時候,不至於被市場洗牌出去;另一方面,也可以趕上這波強勁的需求,創造營收、獲利。

可以預見的,將來誰是最大的DRAM製造商,就能拿到美國OEM(如戴爾、康柏、惠普)和台灣主機板大廠訂單。由於他們規模大,品質也可靠,客戶當然願意簽訂長期合約價格;如果拿不到這些大客戶的單子,DRAM業者只能把貨塞到價格波動劇烈的現貨市場,比較不能賣到好價格。「市場將由前三大DRAM公司掌控,」法國巴黎百富勤證券半導體分析師應宗傑指出了未來的贏家。

億恆在台灣原本就是茂德的大股東(另一家大股東為茂矽),從茂德那邊拿的產能已經由38%增加至48%。另外,明年第一季開始,億恆將會移轉0.11微米技術給華邦,將來華邦用這個技術生產的DRAM全部由億恆獨家銷售。同時億恆美國分公司總經理表示目前正與南亞洽談合作事項,儘管他拒絕透露細節,南亞科技內部消息人士已經指出,雙方可能在台灣共同興建一座或兩座12吋晶圓廠,持股比例各五成,6月左右應該可以達成協議,簽訂合作意向書。

億恆要台灣的產能,台灣則需要億恆的技術,雙方互利互補。技術對億恆而言就像智慧財產,授權給一家與給三家的成本都是一樣,何樂而不為?不過,億恆的風險在於更多廠商會知道它的技術,這也未必是壞事。茂德總經理陳良民表示,「如果你把這幾家廠商聯合起來共同幫他(億恆)支撐RD(研發)費用,對億恆也是有利,而且對台灣也有幫助,技術上台灣短時間能與國際大廠站在同一層次的技術平台,這段時間內台灣廠商之間有機會形成集體環結,這不僅對各別廠商有利,對台灣整體市場也有穩定作用。」

另一方面以南亞科的情況為例,億恆使用trench技術,這種技術本來是由億恆、東芝(Toshiba Corp.)和IBM共同研發出來,東芝去年已經退出DRAM市場,IBM著墨不多,也沒有12吋量產經驗,而南亞科的技術正是由IBM移轉過來,將來如果億恆把技術授權給南亞科技,不會有銜接不上的問題。

南亞科技目前的產出相當大,DDR DRAM(雙倍速DRAM)更是做得有聲有色,若將來要朝更先進製程邁進,只能靠億恆幫助,而且南亞科最終目的可能不是只有轉移技術而已,而是要一起開發技術,進而掌握技術主導權。就如同南亞科技執行副總經理高啟全所說的,「彼此獨立、合作共享。」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