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日進斗金的補教事業,何俊賢花10年時間,重新認知什麼是最重要的事。他種菜、淨灘,還在北海岸打造一座外型獨特、符合綠建築概念的「度咕屋」;一路摸索,不僅克服了中年危機,還找到理想退休方式與金錢買不到的快樂。
盛夏時分,陽光從萬里無雲的天空灑下,落在北海岸的湛藍海面上,隨著海浪高低翻騰著,折射出亮晃晃的光芒。
駛離台北塵囂約莫一個多小時,蜿蜒的金山濱海公路,一邊是無邊無際大海;另一邊則是荒煙蔓草,視線偶爾出現幾座建築物。
定睛一看,一座造型有如蟻丘的乳黃色建築,映入眼簾,像是走進童話故事中。這是北海岸的網紅咖啡屋,抑或是造型特殊的民宿?
其實,兩者都不是。
這是一座會呼吸的屋子,由數學教師何俊賢親手打造,原本做為他與學生們淨灘後休憩的小屋,名為度咕屋(Do Good House)。
這個獲得綠建築大獎的小屋,開啟他精采的人生下半場, 正如其名:Do Good House, Do Something Good.
努力37 年 富足卻空虛
50歲出頭的何俊賢,已經從職場退休好幾年。
外人欣羨他可以早早退休,卻忽略他的「工作年資」早已超過40 年。父親早逝,當時未滿周歲的何俊賢,由不識字的母親靠著家庭手工,一手帶大他和3 個兄姊。
何俊賢回想,小時候跟著媽媽做家庭手工,直到晚上11 點才有空寫功課。兒時生長環境複雜,家境窮困,有幸遇到好老師對他特別關懷,協助釐清人生方向,否則可能跟其他同齡的孩子一樣走入歧途。
這個經歷讓他對於為人師表有一份憧憬與尊敬,認為「師者」,就應該像幼時的老師般扮演「傳道、授業、解惑」角色。自小嘗盡經濟困頓的滋味,求學路上是一路打工,不管是粗重活兒或兼家教。為了讓經濟好轉,學校畢業後,他選擇從事補教業,當一位數學老師。
一直到37 歲這年⋯⋯
「不知為何而戰?」他對自己的職業產生困惑,雖然補教業讓他衣食無虞,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但大環境驅使,現在的老師只注重「授業」,形同「文憑製造機」,與他心目中老師扮演的角色相去甚遠。
何俊賢摸不著頭緒,他認為可能是「中年危機」,也或是「職業倦怠症」,但他很清楚明白自己「排斥去補習班上課。」
基於家庭責任,他無法卸下補教老師的身分,將注意力轉移至運動。有天,他跟一位球友聊天才發現對方竟是醫生,讓他好奇醫生怎能抽空打球?
球友解釋,人生苦短,不需花太多時間去賺用不到的錢,只要降低物質慾望,看診時間就能減少,專屬自己的時間自然多了起來。
醫師的一席話,雖然沒有讓何俊賢馬上找到答案,卻有如在一池平靜無波的池水,投擲一顆小石子,漣漪漸漸一圈一圈往外拓散。
中年危機 思索最重要的事
何俊賢重新問自己:如果只剩一年時間?什麼事情對我最重要?
「為自己而活。」何俊賢的「自己」其實也包含他最重視的家人,從健康著手,是他最樂意去做的事。
這個起點,成了改變何俊賢的契機。為了家人,他花3 年時間在金山找到一塊農地,打算自種蔬菜,從吃打造家人的健康體質。他學醫生,不把時間花在賺錢上,慢慢減少上課時數、每天往返台北與金山,以自然農法種植蔬菜,兼職當農夫,辛苦卻讓他樂此不疲。農閒之餘,他往海邊撿垃圾去。在建中任教的朋友認為淨灘很有趣,也帶著學生加入「撿垃圾」行列。因為朋友帶學生來淨灘,意外促成「度咕屋」。
原來,何俊賢有感於師生每每來淨灘,卻連上廁所或休憩的場所都沒有。發想蓋一座大家可以休憩、彼此分享的空間,也讓淨灘不僅是個活動,還可以將環保理念遞延出去。
要蓋一座舒適的房子,但要符合環保、不耗能,何俊賢工程學的背景派上用場,自己計算與設計環保節能屋,考量土有斷熱效果,建材以廢土回收再利用為主,調配些許水泥,地板採取不上釉的紅色地磚,具有自然吸濕功能。
另外,考量屋子的坐向,屋頂開天窗,讓自然光線隨著日照灑落下來,採光明亮;冬天不會冷,夏天不會熱。他帶著建中學生利用暑假期間動工,大概花了3、4 個月的時間築出這座自然建物。
由於懷念媽媽以前會在窗邊打盹的景象,所以取名為「度咕屋」,「咕」的發音也是「龜」的台語,英文則是「Do Good House」,有做好事之意。
迭代規劃 找到理想退休方式
就像雪球般,當初一個念頭轉變,滾出意想不到的成果,不僅度咕屋獲得國內綠建築大賽首獎,也撥開何俊賢中年困惑的迷霧,愈來愈清楚人生價值在何處。
從暫逃城市中扮演的角色,投入田園與海邊撿垃圾,以自然為師,何俊賢尋找自我的過程歷經數年的光景。
直到近5 年前,何俊賢認為自己時機已到,決定結束補教業,從職場裸退。
「退休不等於退化,啥事都不做,會老得快、病得快,」理工出身的何俊賢強調,退休要先讓自己財務自主,家人生活無虞,但不是憑空想像,需經過精密規劃,一步步準備,例如想退休後種田,就不能等退休這一年才開始種田,而是要在前幾年投入與學習。
對一般人而言,正值中壯年就退休,難以想像,何況對另一半。
何俊賢笑著說,買地蓋屋或撿垃圾做環保,太太都不反對,但要結束工作專心做環保,太太有所顧慮。務實的他以科學分析破解太太的疑慮,一是他們已擁有很多;二是他賣掉補習班的房產所得,每個月會給太太一些生活費,讓另一半安心。
「退休前的準備過程中,產生的成就與快樂遠大於謀生的工作,」何俊賢滿足地說,像他推廣頂樓菜園的概念,又稱為「城市糧倉」,是利用所學研發一套「底部灌溉」的原理,蔬菜不必澆水就可以存活,推廣到校園,讓學生運用物理原理,輕鬆種菜,同時減輕熱島效應,一舉數得。近來,更有研究團隊發現,可以利用植物打造防疫宅。
財富是什麼呢?何俊賢認為,人生有三本存摺,一是銀行存摺;第二是健康存摺;第三則是快樂存摺,人生的價值是把這三本存摺加起來,才是真正的「財富」。
從職場的老師身分退休,何俊賢在人生的下半場,退而不休,成為環境藝術師,找到自我的人生價值,也帶領更多的人,Do Something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