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股市大崩盤,加權指數從萬點以上急挫到兩千多點,市場上的超級作手雷伯龍、阿不拉等等全部陣亡,英商保誠投信總經理曹幼非也不能倖免於難,手上的股票跌掉了一半以上。「我好好被市場教訓了一次,日子過得很苦悶,因為不知道市場為什麼快速拉回修正,」曹幼非回憶著那時的心情。
雖然股票價值縮水,那次崩盤卻是曹幼非理財生涯中的一大轉捩點。他開始更加用心地研究產業與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加上正在金匯通證券擔任研究部協理,曹幼非對基本面的掌握愈加得心應手。
除了公司獲利之外,政局變化也是影響台灣股市的重要因素。曹幼非的判斷力更是一流,他最精彩的戰役之一應當算是1998年把政大企家班(企業家經營管理研究班)同學的新台幣300萬元班費投入股市,兩年之內就飆到了900萬元以上,報酬率足足兩倍。
不過,股票人人會買,何時賣出才是真功夫,不但需要精準預測趨勢,更要不貪心,見好就收,曹幼非在2000年總統大選以前看到了國內可能第一次面臨改朝換代的動盪不安,因而毫不猶豫出清持股,全身而退,避掉了選後股市一路盤跌。
今年股市已經測試6000點大關好幾次了,投資人現在應該是買?還是賣?曹幼非從大方向判斷,多頭行情是有的,只不過現在還是景氣復甦之前的「春寒料峭」,「夏天」(指大波段行情)不會那麼快來,投資人不必急著增加持股。
他建議,「今年適合長期投資,這個時候應該做好準備,迎接夏天到來……上半年持股維持在個人總資產的三到四成,下半年看景氣是否真的復甦,再決定要不要提高持股比重。」至於選股方向,以全球資訊傳輸和高科技持續發展的態勢來看,IC(積體電路)設計、網路寬頻、數位相機相關類股都是主要標的。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各國央行一年多來紛紛調降利率,形成了資金氾濫,由於銀行存款(一年期定存低於3%)或其他投資工具的報酬率太低,股票有可能成為主要的投資標的,曹幼非認為要隨時觀察利率走向,以免沒有搭上順風車,錯失行情。
政經局勢左右投資報酬
曹幼非講話不拐彎抹角,直接切入重點,眼睛炯炯有神,對待員工賞罰分明,做不好一定是當場換來一陣斥責,如此強勢的領導風格源自於自信滿滿以及專業能力,使得他的見解常常與眾不同。就拿每家投信公司積極推廣的定期定額投資來看,幾乎都以12%或15%做為假設的年報酬率,我們保守一點,用12%來算,如果每月投資基金2萬元,連續二十年之後,可以拿回將近2000萬元,扣掉原始投入成本480萬元($2萬元×12×20),獲利高達1500萬元以上;再與年利率6.5%的定存比較,報酬也高出了近500萬元。
這麼好的報酬在多頭行情時絕對不是問題,可是如果像前年和去年台股慘跌,賠錢的基金比比皆是,如何能達到預定報酬率呢?
「在台灣做長期投資不對,」曹幼非一語道出了長期投資的迷思,他接著分析台灣是淺碟型經濟,基本上比較不穩定,不像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國力雄厚,政治穩定,沒有系統風險,當然可以投資很久。
而台股經常受到國內政治與兩岸關係干擾,大陸在台灣海峽試射飛彈就能讓加權指數一下子跌掉了2000、3000點,這種大起大落的情況時而可見:「從1990年以來,每年台灣股市上下至少3000點。」
既然股市上下震盪劇烈,如何看清楚大格局便很重要。曹幼非認為投資人必須學習觀察政治、經濟的發展,掌握未來趨勢之後,只要達到設定的獲利目標便賣出(通常年報酬率設為兩至三成,視個人風險承受度而定)。曹幼非接觸佛教多年,他深深體悟到佛教可以讓人把自己放空,不被過去包袱所困,運用在股市投資方面,就是不能對股票有感情,賺了錢先出場一趟,仔細觀察股市與個股動態,股價跌的時候再分批買進有基本面支撐的股票。
美國最受推崇的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W. Buffett)指出,貪婪恐懼(greed & fear)是股海沈浮中最難克服的兩大障礙。人性弱點不容易克服,不過,有人賠還是有人賺,要在股市這個零和遊戲中獲利,投資策略和自制力是不可缺少的。
曹幼非建議投資人有獲利時,可以先賣掉部分股票,轉到風險較低的工具(如債券型基金),等到股市下跌再把錢拿出來買股票,畢竟,玩股票要伺機而動,靈活作戰,「不要跟自己硬拗,想得太長了。」
培養自己是最好的投資
曹幼非現在四十五歲,卻很早就和投資理財結下不解之緣。1981年為了出國攻讀企管碩士,他向父親借了1萬美元做為第一年學費(當時折合新台幣約40萬元),回國之後他輕輕鬆鬆還了這筆錢,靠的就是股票。後來曹幼非相繼在美國大通銀行台北分行、金匯通證券、新寶證券、京華投信等等公司任高階主管職,隨著職位愈來愈高,專業收入跟著快速增加(去年光是賣掉京華投信(被保誠投信收購)的持股,就進帳3000萬元),同時股市也獲利不少,早已有億元以上的身價。
曹幼非不但縱橫股市,低迷多年的房市也沒能傷到他。許多人在房地產市場飆到高點時勇敢搶進,經過幾年來房市泡沫化,賠錢三成以上還賣不出去的大有人在,造成可用資金嚴重套牢,相形之下,曹幼非就沒有這個問題。1994年和太太斥資2000萬元在內湖買了一間豪宅,他說至今房價只下跌「一些」,讓他避掉了這波房市大跌的痛苦。
展望未來,曹幼非對不動產仍然不看好,市場上餘屋太多不說,政府或是國內外任何專業機構也不敢預測到底什麼時候會復甦。「對不動產要很慎重,不要浪費太多資源,也不要輕易碰不動產,因為換手有麻煩,」曹幼非指出。
透過積極理財投資與專業能力,曹幼非得到了許多人夢寐以求的財富,但是他對自己的人生目標非常清楚,就是在工作上得到成就、肯定,至於理財,則是當成「得到人生過程的快樂」。
曹幼非特別強調,除非個人或家庭實在非常保守,或者已經快退休了,不然一定要想辦法理財,光把錢放在銀行很難累積財富,也不夠支付孩子的學費和自己退休以後的開銷。
準確的分析判斷能力是曹幼非制勝的最大本錢,認真讀書、慎選工作也是成功主因,拿到美國MBA學位之後,他進入大通銀行,前五個半月什麼都不用做,只在香港接受訓練,建立了扎實基礎,再加上個性喜歡冒險,曹幼非快速致富自然是順理成章。他提醒投資人儘管財富累積再多,也要時時刻刻學習充電,畢竟「培養自己才是最好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