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新課綱「略古詳今」,國中歷史課本已不見三國、劉邦...

聯合新聞網
user

聯合新聞網

2020-09-08

瀏覽數 101,050+

圖/僅為情境配圖。張智傑攝
圖/僅為情境配圖。張智傑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開學了,國中八年級生拿到新歷史課本,但因新課綱從「中國史」改為「東亞史」,有歷史教師反映,中國上古及中古時期大縮水,看不到三國鼎立、魏晉南北朝,也不見平民皇帝劉邦的故事。也有教師認為,新課綱「略古詳今」,近代史更豐富,且納入日韓、東南亞素材,有助提升學生國際觀。

新北市中和國中歷史教師李金鳳說,「中國史」改為「東亞史」,再加上「略古詳今」的教學目標,中國史分量大減。例如史前時代的北京人消失了、上古時代如夏商周的朝代更迭被迅速帶過,孩子過去期待的三國史、劉邦的故事,部分教科書都看不到。太過「略古」,反而讓各朝代的特殊性消失。

高雄市明義國中老師陳莉婷說,過去各校一週有兩節歷史課,新課綱後只剩一節,加上新課綱強調素養教學,學科知識要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國5000年歷史,只能前4900年講少點,後100年講多點」

彰化員林高中歷史老師王偲宇說,新歷史課綱僅列主題,不會明定哪些朝代或人物一定要教,無所謂「三國史消失」。想教三國史的老師可採有三國史的教科書,甚至可自編教材。他透露,許多學生受電視劇「蘭陵王」影響,喜歡南北朝更勝於三國和魏晉,教師可靈活調整。

中研院院士黃一農則認為,讓學生多理解近代史、現代史,出發點沒錯,問題出在「老師有沒有能力教」。課綱調整的時間太短,如果老師會教,還可「從現代史回溯古代,把台灣史放進世界史」,但政府沒給老師足夠條件,課程也沒提供足夠資訊,「如果準備不周全,如何培養孩子不一樣的世界觀?」「歷史教育可改變,但不應在很短的時間內改變。」

王偲宇說,最大問題在授課時數減少,再加上「略古詳今」,導致老師沒時間好好講故事和人物、學生也沒時間梳理時代脈絡。此外,國中歷史是按朝代時序教,高中歷史是「主題式教學」,學生若國中時沒把歷史基礎沒打好,未來恐無法應付時代跳躍的「主題式教學」。

教育部說,國中歷史新課綱「略古詳今」、適度減量內容,是給予教學現彈性,以活化教學活動,學生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聚焦重要課題進行學習,也給予教科書編者充分的空間。

本文轉載自2020.09.08「聯合新聞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