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中國輸出入銀行理事主席的符寶玲,說話溫婉,為人親切,一點也不像傳統印象中的女強人。在保守的公營銀行體系中,她憑藉著不斷創新,脫穎而出。她把員工當家人對待的柔性管理方式,更讓她贏得比男性主管更多的愛戴。
以榜首考進台大商學系銀行組的符寶玲,踏上銀行這條路是母親代她做的決定。在1960年代,台灣經濟還未起飛時,銀行是金飯碗,符寶玲認命地接受這項決定。後來負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念最熱門的MBA,主修數量和管理會計。1972年台灣退出聯合國,許多人急著往外移民,符寶玲畢業後卻決定回國發展。當時從美國學成返國的MBA很少,女性更是鳳毛麟角,她返國因緣際會參與了剛啟動的十大建設,在最適合的時機坐上最適合的位置,將她的專長發揮得淋漓盡致。
符寶玲被徵召參與十大建設最重要的「鐵路電氣化」,負責建立運輸成本模型、國際招標和國際融資等業務,當時在國內都是創舉。才二十六歲的她,初生之犢不畏虎,鐵路電氣化需要採購大量的銅,當時剛好發生辛巴威銅礦危機,銅價起伏非常劇烈,她趁著國際銅價飆漲過後的回檔期,建議鐵路局把五年內所需要的銅全部向倫敦交易所一次買足,以免銅價再往上漲,可能會遠超出原先的預算。長官大膽地採用了她的建議,結果後來銅價果然又再往上飆,國庫因此省下了鉅款。
提拔者經常是對手
她一戰成名,長官逢人就誇她說,「符寶玲替國庫省下的錢遠超過付她十年的薪水,用到她真是太值得了。」符寶玲說,「當時中油的財務處副處長還勸她做事不要這麼勇敢,幸好長官是工程師出身的人,願意支持她。」
符寶玲年紀輕輕就代表台灣跟國際級的銀行團交手談判國際貸款的條件,她的據理力爭,讓當時代表外商銀行對台談判的季可渝留下深刻的印象。後來季可渝擔任財政部錢幣司司長,就將符寶玲借調到財政部,讓從未想過當公務人員的符寶玲,一路升到副司長。
提拔她的人經常是她的對手。因為外商銀行的課稅問題,她必須和當時的賦稅署署長金唯信協調,她又再一次贏得對手的尊敬,在金唯信當上中央信託局局長後,把她挖角到中央信託局。為了怕年僅三十六歲的她難以服眾,高層先讓她以顧問的名義參與業務。
在中央信託局長達十四年半的生涯裡,她把每一天都當做第一天來做事,開辦了許多創新的業務,包括首家開辦保管機構業務、投資海外有價證券業務、安養信託業務等,而投資諮詢中心的設立更是今日各銀行理財中心的先驅。她的勇於任事讓她順利地升任副局長,成為國內公營行庫第一位副總級的女性主管。
一位中央信託局的老員工指出,在公事上,符寶玲可說是中信局的老闆娘,但她人性化的管理頗受員工的愛戴,所以私下員工常暱稱她為「媽媽」。
公營行庫第一位女性首長
她曾經婉拒過十多次的升遷及新職務,符寶玲說,有些別人眼中的好位置她拒絕得讓長官非常不解,但她說,「功跟名不是我所追求的。」她不輕易承諾,但言出必行,只要接受的職位一定做到最好。在一次被財政部徵詢出任新職的機會中,她自告奮勇主動表示希望能有機會到中國輸出入銀行去服務。
當時中國輸銀是個冷衙門,可是以她在1970年代和美日歐各大國際知名的輸銀打交道的經驗,她認為台灣是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輸銀除了融資、保險功能外,應該還可以做更多協助廠商拓展國外市場的工作。
就這樣,她成為公營行庫中第一位女總經理。為了鼓舞員工的士氣,她不僅每天花很多的時間和員工溝通,並且以身作則,親自出馬拜訪客戶,以「走動行銷」帶動員工的活力。並且在內部組織讀書會,將員工所蒐集到的各國商情資料,成立「貿易俱樂部」,協助中小企業快速取得各國最新的投資資料。
為了協助出口廠商,她開辦了八十餘國的融資和保險業務,很多都是其他銀行所不敢開辦的開發中國家,像孟加拉、敘利亞和玻利維亞等。並且設立「海外投資及貿易諮詢中心」,提供廠商一個諮詢的窗口。在她任內,也跟上網路的新趨勢,開辦了網路投保作業。
有時難免會碰上一些敏感的重大決策,符寶玲的作法是「從零思考」,既然是以往沒有先例的,自然就要擺脫以往的經驗,找尋新的解決方法。在用人上,她認為對待員工適才適所最重要,而不是對待員工採取工作上的差別待遇。
連她自己都有些意外,符寶玲只花了四年的時間,就再刷新紀錄,成為國內公營行庫首位女董事長。擔任董事長之後,公司的事她只管大方向,永遠有創意的她,還有更新的想法在籌畫中。她的下一步是協助國內相關機構建立更完善的退休基金制度,同時希望開辦專門提供給失業婦女的創業貸款。
因為在登上事業的高峰後,符寶玲回首一生,覺得自己比起其他女性幸運得多,也因此希望能運用自己的專業和經驗,多貢獻一些時間幫助其他還在職場上掙扎或是經濟上有困境的婦女,拉她們一把,讓更多人能走向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