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顆高級的日本富士蘋果要價新台幣300元,台灣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後,現在兩顆只要299元,消費者已經直接感受到入會的好處。
然而,身為生產者的農民們,早早枕戈待旦,不敢絲毫懈怠,迎戰種種衝擊。
衝擊最大是農民生計
WTO對農民生計衝擊最大,台灣農業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必須以農業科技創造新品種和多樣化的農產品,並建立農產品品牌,還要將農業結合服務業,發展休閒觀光農業。
WTO的衝擊加速台灣農業與農民的升級,唯有增加台灣農業的附加價值,才能打贏這場台灣農業保衛戰。
雖然台灣農業市場本已頗為開放,而且政府和農民已為加入WTO準備多年,然而正式入會後,現實的衝擊仍讓人不能掉以輕心。
入會以後,農產品價格將下跌,生產量減少。加入WTO之前,國內已有94%農產品開放進口,不過現在關稅稅率降低,另外6%原本限制進口的農產品,也以配額限制限量進口,或以關稅配額方式(配額內低關稅,配額外高關稅)進口。
農委會估計入會第一年,農業總產值將減少6.8%,約247億元,至2004年,共減少9.7%至11.5%,約353億元至418億元之譜,其中受影響較大的,主要是過去限制進口的產品,例如水果。此外,年種植面積也將減少五萬三千公頃至八萬六千公頃。「WTO對農業的最大影響是農民生計,」農委會副主委林國慶指出。
農地利用與農業產值的減少,將造成農民失業。農委會預估,以2002年與2000年相較,台灣入會後,將有2.4%至3.6%的農民受到影響,共一萬八千人至兩萬七千人;2004年受影響的農民累計增加為兩萬人至四萬六千人。林國慶表示,面對衝擊,農民必須以減耕或減養、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轉業等方式因應,以免於失業。
農民為了不要失業而離鄉背井找工作,培訓第二專長以轉型,是一條出路。台糖月眉廠負責中草藥園區的李元德,過去開農機車採收甘蔗,目前學習中草藥相關知識已經快三個月了。畢業以後就沒跑過書局的他,開始跑書局買藥書,五十多歲的人,每天晚上看書看到十二點多,充實自己,現在漸漸發展出興趣。
「如果轉型做起來,我們就不用調到外地,」面對WTO衝擊,李元德希望能轉型成功,留在故鄉開創事業第二春。
提升農業附加價值
為了因應WTO,農民和政府要發展農業科技。農業科技可以控制農作物的生長,讓農作物不因量多而價跌,台灣農業更有生存空間。以葡萄為例,以前只有冬天才出產,透過產期調節技術,現在幾乎一年四季都產葡萄;相對地,福建的荔枝,因為沒有產期調節技術,全部在一個星期內成熟,產量太大,造成市場上供過於求。
農業科技的發達,也可以讓農產品推陳出新。新品種研發、新栽培技術的進步,使台灣農民研發出黑珍珠、黑鑽石、鳳梨釋迦、高接梨、文心蘭等,各式品質更好的農產品。台大農推系教授陳昭郎表示,現在農民每四、五年就會研發一個新品種出來。「如同TOYOTA的車,每四年要換一個新款,」陳昭郎形容。
此外,運用農產品加工技術,可以創造多元化產品,更重要的是,可以創造更多利潤。據估計,農產品經由食品加工處理,可以增加十倍以上的附加價值。
其次,建立農產品品牌,可以提高產品附加價值,讓農民收入增加。台灣消費者已經不是有得吃就好,還要吃好吃的,以嚴格的品質分級與實用新穎的包裝,確保品牌所代表的農產品水準,才容易贏得消費者支持。
據農委會調查,在批發市場和直銷通路,品牌水果較無品牌的一般水果的交易價格,高出約15%至35%;在外銷方面,2001年芒果產量與2000年差不多,但是透過品牌與包裝,出口量增加,年平均每公斤價格也提高4元多,農民利潤增加一成多。
林國慶指出,台灣由於土地與勞力成本均高,不利於價格競爭,因此「台灣農業要以質取勝。」
知識經濟時代中,農業結合地方文化、歷史與生態,將知識的價值反映在農產品上,就能提高農業附加價值。陳昭郎認為,各具地方特色的農業,與休閒旅遊連結,是二十一世紀台灣農業的一大趨勢。
農委會也積極推動產業文化與觀光資源的結合運用,例如宜蘭蔥蒜節、白河蓮花節、官田菱角節等,台灣農村將發展各自獨特的風貌,兼以週休二日的實施。「以後每個星期都去鄉下玩,全國兩年也玩不完,」林國慶有信心地說。
台灣農業必須由一級產業提升為三級服務產業。依據農委會調查報告評估,遊客至休閒農業旅遊的次數,每人每年平均為1.279次,每人次遊客在休閒農業的花費平均為643.4元,推估遊客在休閒農業花費的年度總金額約為90億元。
休閒農業龐大的發展潛力令人欣喜,不過農民也要隨產業升級。陳昭郎認為,休閒觀光農業是農業加上服務業,農民不只會生產,也要會賣產品,將農產品當成商品、禮品,甚至藝術品賣,還要學習商業經營的理念、頭腦和技術,陳昭郎建議農民,「農要兼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