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2002年產業之春何時來

江逸之
user

江逸之

2002-03-01

瀏覽數 14,050+

2002年產業之春何時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2 / 3月號雜誌 第189期遠見雜誌

2月初上午九點,新竹科學園區的交通大動脈——園區一路,應該是車水馬龍、連綿數百公尺的上班車流,現在卻是車流順暢,騎車比開車多的景象,連園區附近的商家也受到這一波不景氣的波及。

竹科在為台灣締造連續二十年高科技高成長的奇蹟後,終究抵不過2001年的全球電子業不景氣的衝擊。2001年首度出現營業額高達28.7%的負成長,由新台幣9293億元銳減為6625億元,昔日竹科的高科技高成長的光環黯然失色。

台灣產業界在送走2001年凜冽的寒冬後,期待2002年的全球景氣能否觸底反彈,景氣何時復甦?其中,電子業的景氣復甦與否,更是影響著台灣整體經濟景氣觸底反彈的力道。

以產業的角度來看,「2002年的景氣只是從國民生產毛額-0.1到+0.1,並不代表景氣真正復甦,」麻省理工學院(MIT)史隆管理學院教授梭羅(L. Thurow)指出,真正的景氣回暖,必須要是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超過3~4%;但根據行政院主計處預估2002年GDP成長率僅有2.29%(表一),似乎今年景氣還會有點冷。

IT景氣回溫,下半年可期

由股市的回溫來看,景氣似乎有回春的跡象。

電子業被視為台灣整體經濟景氣復甦的重要指標,2002年電子業景氣逐漸走出2001年的陰霾。2月6日,台灣股市上漲81.83點以加權指數5926.08點歡喜封關。

台灣股市在2001年經歷過全球不景氣與美國911事件的交相衝擊下,指數一度重挫到3411點最低點。並從3411點漲到5926點暴漲了2515點,漲幅高達74%;甚至連沈寂多年的房地產,2001年第四季末出現交投熱絡的情況,第四季的交易量較前一季增加達一成五至兩成;台灣似乎在2001年第四季嗅到景氣回溫的氣息。

「目前股價上漲只是資金行情,真正景氣榮景還沒有完全回來,」倍利證券研究員李佳欣指出。

消化庫存與創造需求,是2002年電子業所應努力的任務。2001年電子業飽受產能過剩所造成的降價壓力,以OEM(原廠委託製造加工)為主的台灣電子業紛紛中箭落馬。展望2002年上半年,電子產業仍需消化庫存,「目前庫存水位已經很低,現在只是需求面問題,」元大京華投顧資深研究員王文宏表示。

2002年台灣電子業景氣關鍵在於第二季的接單狀況。傳統的下半年電子業旺季仍然存在,但是2002年全年電子業的景氣還是要看3月中旬廠商所能掌握的5、6月訂單數量。「只要五窮六絕(第二季的淡季)度過,全年電子業景氣就會上揚,」電腦周邊業者指出。

但是2002年的景氣是否會回到1999年的高點?答案是否定的。電腦周邊廠商形容,「假設1999年下半年到2001年上半年的景氣是向上四十五度的斜率,2002年這一波是十五~三十度。」廠商下結論指出,今年景氣復甦幅度不像過去1999年的陡峭,但是較2001年更好。

整個資訊市場需要具有創造新需求的創新,才能度過低潮。2002年電子業景氣確實會脫離2001年的低潮,但不太可能重回1999年的榮景,「因為今年缺乏殺手級應用產品(Killer Application),」王文宏說。2001年10月25日上市的微軟Windows XP作業系統無法像Windows 95般帶動PC(個人電腦)採購熱潮,對刺激資訊產品的需求貢獻不大。

雖然Windows XP短期對各產業實質貢獻不大,但長期對於DRAM、網路設備、儲存媒體、多媒體軟體等發展將有助益。

電子業的景氣復甦將從上游廠商開始。由於上游業者在經歷過這段期間的不景氣後,紛紛修正對於景氣的預估,相繼降低庫存,減少產業供應鏈「上肥下瘦」供過於求的危機。「今年是上下游廠商『共榮』的一年,」二線主機板業者指出,2002年下半年的景氣復甦可以期待。

再度搶進大陸

2002年,台灣電子業位移大陸的狀況也將有一個關鍵性的變化——8吋晶圓廠能否在今年赴大陸投資?其他的高科技產業前進大陸的狀況是否加劇等都牽動著台灣電子業能否提升競爭力,與兩岸之間的高科技產業實力消長的角力戰。

由於8吋晶圓廠的產能與營運狀況被視為晶圓代工與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產業的競爭力指標,動輒300億元的8吋晶圓廠是技術、資金密集的產業,且晶圓廠涉及到相關的製程設備、光罩、封裝、測試等上下游半導體產業甚廣。業者在盡早赴大陸市場卡位的考量下,一旦晶圓代工業者決定赴大陸設廠,也將引發一連串的半導體上下游產業的大陸投資熱潮,全力配合晶圓廠在大陸當地建立起完整的產業供應鏈,勢必為台灣電子業帶來某些程度的衝擊。

中國大陸龐大的半導體市場吸引晶圓代工業者逐鹿中原。根據大陸信息產業部統計,2001年大陸IC(積體電路)需求量高達130億美元,其中高達90%以上需要進口。半導體業者為求接近市場必須前進大陸。「這與政治力完全無關,完全是經濟效益考量,」日商野村證券資深研究員徐禕成表示。

今年景氣是否快速好轉,也牽動著8吋晶圓廠位移大陸的速度。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IEK)IC產業應用部研究經理王興毅分析,如果2002年景氣急速好轉,這些晶圓廠西移大陸的熱潮肯定暫緩。

王興毅進一步說明,遷移晶圓廠設備需要半年時間,也就是半年設備處於閒置狀態,如果2002年景氣復甦力道強勁,晶圓代工業者掌握雙手滿滿的訂單,會將營運重點放在接單生產,延緩8吋晶圓廠西進大陸的時機;但是如果電子業景氣還是持續低迷的話,業者可能會善用景氣低潮期,把部分的產能利用率不佳的製程設備移到大陸設廠。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王興毅認為,廠商在大陸不會興建新的8吋晶圓廠,因為不符合經濟效益,不過廠商會將台灣舊的8吋晶圓廠設備西移大陸。「放在台灣產能利用率不高,不如移過去大陸市場卡位,」他表示。

但是,貿然赴陸大筆投資建廠的風險不能忽視。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產業分析師賴昱璋表示,現在企業應該以全球化格局心態,看待大陸投資,而非將大陸視為唯一的市場重心,如果策略方向不對,先去卡位也未必占盡有利位置,「小時候胖不是胖,」他說。

電子產業西進大陸的熱潮,是政府所抵擋不住的趨勢(見表二)。以這一波電子產業搶進大陸分析,業者所關心的是「市場」,延伸海外觸角與拓展企業的版圖,而非單純降低成本。

大陸逐漸登上世界經濟的舞台,潛力雄厚的內需市場,吸引著國際大廠的搶灘進駐;甚至於連剛剛萌芽的台灣遊戲軟體產業,為邁向國際市場,積極搶奪大陸一年至少有10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42億元)的電玩市場。

一旦大陸躍升為世界最大的市場,「只要能在中國成為第一,就是亞洲第一;亞洲第一,也就是全世界第一,」大宇資訊總經理李永進強調。

政府應加強台灣與大陸之間的產業連結性。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產業暨技術組專案經理鄭德珪指出,政府審議開放電子產業的大陸投資案時,應從產業發展角度思考,「而不是從投資金額去衡量。」

TFT面板業者轉虧為盈

此外,TFT-LCD(電晶體薄膜液晶顯示器)產業是2002年最具爆發力的明星產業。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預估2002年台灣光電產業將較去年大幅成長20.5%,有機會從今年的總產值4041億元向上挑戰5000億元的關卡。

2001年是台灣TFT-LCD產業最難堪的一年,友達、華映、瀚宇彩晶及奇美合計去年總虧損近230億元。但隨著去年第四季TFT-LCD面板價格觸底反彈,國內TFT-LCD業者逐步轉虧為盈,並將持續擴充面板的產能,鞏固全球第二的TFT-LCD面板製造國寶座。

2002年TFT-LCD產業將可望高唱凱歌,逐步轉虧為盈。2001年年底TFT-LCD面板價格已經觸底反彈,台灣TFT-LCD業者是這一波面板漲價的最大受惠者,成為股市中最熱門的轉機股。

國內各家TFT-LCD面板廠商的股價從2001年10月初開始就一路翻揚三~五倍。其中,股價漲幅高達520%的華映更是從10月8日的歷史新低點6.75元,強勁翻揚到41.9元;全球前三大的TFT-LCD面板廠的友達在2001年10月9日股價12.2元,一路漲到2月6日股市封關的57.5元,漲幅達370%;瀚宇彩晶也在這一波熱潮中,股價上漲330%。「連只擁有兩條三代生產線的瀚宇彩晶都將轉虧為盈,代表台灣TFT面板產業景氣真正轉好,」分析師指出。

台灣TFT-LCD產業在度過2001年面板價格流血競爭之後,所有的TFT-LCD廠商紛紛中箭落馬,造成2001年各家廠商高則80億元、低則50億元的鉅幅虧損。

但在去年第三季開始,TFT-LCD面板價格探底,從190美元一路強勁翻揚到2002年2月中旬的245美元,面板價格漲幅高達30%;並且隨著市場強勁的需求,面板價格上看270美元。「TFT面板價格上漲,而量也衝出來,似乎是市場反態,」元富佳和投顧研究員王宗傑分析,這一波面板價格與需求量同步上揚的真正原因,應該是國際電腦大廠的搭配銷售(bundle)與消費者替換顯示器的效應所致。

2002年下半年17吋以上面板將是台灣業者出貨的主力。鄭德珪分析,以2002年出貨兩千六百萬片面板計算,上半年可占40~45%,下半年可能55~60%,上半年仍以15吋為主,17吋以上可能只占上半年總出貨量的20~25%,下半年17吋以上的面板可望超過下半年出貨量的四成,預估17吋以上的面板將占全年約三成的比重。

在液晶顯示器市場需求增加的同時,TFT廠原先供貨吃緊的狀況,在逐步調漲面板價格下,相繼轉虧為盈,並在今年1月開始獲利。展望今年,TFT面板價格將持續回穩,「面板廠商對於面板漲價,抱著且戰且走的心態,業者都有不降價的共識,」王宗傑說,在面板價格調漲幅度不傷害需求的原則下,面板廠商一步步將面板價格向上調整,以求彌補去年的虧損。

液晶顯示器市場需求大增也帶動相關的上游背光板、彩色濾光片、驅動IC等零組件、下游模組、監視器廠商的榮景。

在受到液晶顯示器的強勁市場需求帶動下,TFT-LCD業者從去年第四季開始,各家的產能利用率趨近滿載,大尺寸面板出貨量也屢創新高。

2002年,日本TFT-LCD廠商將持續擴大對台灣業者的TFT-LCD面板訂單。由於日本漸漸退出資訊用的大尺寸面板市場,日本廠商所掌握的大尺寸TFT-LCD面板訂單將轉到台灣業者,「台灣TFT-LCD業者成為日本的二廠,指日可待,」鄭德珪說,預估2002年台灣TFT-LCD業者的面板產出將高達兩千五百至兩千六百萬片,產量僅次於南韓,位居全球第二。

根據各廠商所提供的資料,友達、華映、瀚宇彩晶及奇美四家廠商合計2002年1月大尺寸TFT面板出貨量創一百七十七萬片的新高;其中,友達1月面板出貨量高達七十萬片、華映四十萬片、瀚宇彩晶的出貨量近三十四萬片及奇美三十二萬片。「2002年TFT面板廠產能的提升,在於既有的TFT生產線製程與良率的改善,」鄭德珪指出,在歷經去年的面板價格狂跌後,TFT-LCD業者對於產能擴充趨向保守,傾向於將現有的產能發揮到極限。

台灣TFT-LCD廠商歷經去年的供需失衡的震撼教育後,國內TFT-LCD業者在擴產的規劃方面,將更趨謹慎,以避免重蹈盲目擴充產能、造成供過於求的覆轍。尤其,對於動輒斥資300億元的五代廠興建計畫,國內業者都在仔細觀察韓國兩座五代廠的營運狀況,再決定是否投入興建五代廠。「台灣業者在玩量產優勢、拚產量方面,是不會輸給別國的,」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調查中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吳翔強調。

經歷過2001年、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衰退,2002年對於所有的產業業者也許是個脫胎換骨的一年。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