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知識經營未來

盧正昕口述 林婉蓉整理
user

盧正昕口述 林婉蓉整理

2002-03-01

瀏覽數 18,550+

知識經營未來
 

本文出自 2002 / 3月號雜誌 第189期遠見雜誌

台灣有三種重要的企業如同三隻腳一般搭在這個海島上,分別是生產事業、資訊業和金融服務業。

台灣多年來沒有把生產事業做得很好,只有量化,沒有做到細緻化;資訊業方面,台灣如果沒有資訊業的發展,光環會失掉很多;至於金融服務業,以台灣平均國民所得、經濟力量和外匯存底來看,我們並沒有在市場上得到我們應該得到的光環。

美國的金融業發展,先是銀行,然後是銀行控股,接著才是金融控股。最近政府推動很多法令,讓台灣跳過了銀行控股這一塊,直接到金融控股,為台灣金融業帶來很多生機。

亞洲國家快速轉型中。以香港為例,香港的服務業已經占整體經濟85%左右。我認為,台灣在經濟精緻化的過程中,服務業會愈來愈好。

華信銀行一直追尋知識經濟的宏觀。什麼是知識經濟呢?有四個重要的支柱:第一是整合全球市場(Global Market),世界變成一個市場;第二是運用資訊科技來管理(IT Capability);第三是全方位的創新(Innovation);第四是將人的才幹納為資本(Human Capital)。

世界變成一個市場後,資金已經被揚棄,華信的網路銀行有2000多億元的存款,只有1700、1800億元的放款。過去到處拜託別人來存款,現在則是拜託別人不要存款。

資金資本已經被揚棄,剩下的是人力資本。任何一個企業,都有責任把它的人力資本做好,因為,人「財」(Human Capital)比資本財(Financial Capital)重要。

一般企業發展有三個階段:所有者經營權(Founder Dominant),創立企業者發展主導企業;專業經理人管理(Professional Dominant):投資專業機構會影響公司走向。

台灣以前的企業是,「我是老闆,我創造企業,所以我主導經營。」現在,台灣從第一階段發展到第二階段,專業經理人管理。

專業經理人則應該要具備專業能力、行政能力、交易能力、鼓舞能力,不只鼓舞屬下,還要鼓舞長官。此外,還要有整合能力,人際關係的能力。

我和很多外國人討論,告訴他們中國人的老祖先很能幹,八百多年前就講知識經濟。知識經濟就是有知識know-how的人才會有錢。

所以,華信銀行有一個企業文化,就是不停地吸收新知和傳授所知。我們內部主管常常上課,把經驗傳給同仁。

以前工業經濟講研發,現在是知識經濟,Needs & Satisfaction(需求和滿意)愈來愈重要。服務業要確定需求,然後提供服務,滿足需求。

因此,華信銀行的人力資源組織,呈現網狀架構,提供二十四小時,三百六十五天隨時可用的通路,給客戶挑選。

WTO是金融轉型契機

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說過,現在的地球已經不是我們看得見的五大洲、四大洋,而是看不見的一個地球,我們的競爭也在無形中,這是無疆界面相(Invisible Continent),這是未來的趨勢。

企業必須區域和全球化營運(Regional & Global Operations),市場已經不只在國內經營,一定要擴大到外國去。

台灣是海島型經濟,但是進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後,改變很大,對於中國大陸的影響更大。過去沒有WTO時,大陸只能訂目標,現在他們訂出金融業、服務業的開放時間表。

以前的IT(資訊科技)市場是封閉的,自己做自己的,現在是N-Tier Open Architecture(開放性整合架構),這是很重要的演變。我們從客戶要什麼給什麼的客製化服務,轉而花很多時間,做顧客關係管理。

此外是Interruptive Marketing(攔截式行銷)轉變成Permission Marketing(承諾式行銷)。攔截式行銷就是你被迫去看的廣告,但是,承諾式行銷認為,好的公司,大家會自己上它的網頁去看,上網瀏覽的人都是有備而來。

銀行早期很風光。當我還是一名年輕行員時,國內所有投資都找銀行;後來,轉變成直接金融,投資人籌資全部自己來,但是,慢慢地又進入消費銀行,個人透過銀行買房子、買基金。

金融業另一個轉變趨勢,是從低本益比走向高倍數本益比。例如我以前服務的美國花旗銀行,十年股價成長二十五倍,這是台灣金融業作夢都不敢想的成長。

現在台灣有太多金融機構。金融業規模是重要因素,台灣三個最大的金融機構加起來,全世界排名第七十名,因此,以金融控股公司整合國內五十四家金融機構將會是一個方向。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台灣金融業,有優點、缺點、機會、威脅。

台灣擁有世界級經濟實力,進軍大陸市場又具備文化和語言優勢,現在,金融改革以後,還有金融控股公司的架構。

然而,台灣的劣勢在於金融機構規模不夠大,多數銀行體質不佳,逾放、呆帳大,而且,具國際觀的人才不足。

台灣過去有幾個迷思,政府致力於國內金融環境的改善,但是,沒有提升台灣的區域競爭力。

十年前,十五個新銀行成立,未來十年,隨著大陸市場開放,又將是金融服務業一個新的轉機和契機。

但是,現在台灣金融業面臨邊陲化威脅。我們如果不是很快地向外發展,會有邊陲化的危機。

金融業還面臨一個恐怖的威脅,利差縮小,利率下降。不景氣中,金融業靠信用卡賺錢,因為,信用卡利差大,但是,再過一陣子,如果景氣持續不好,這會不會變成呆帳就不知道了。

金控利基重新布局

這次金融改革中,影響金融體制最大的是法定架構。目前相關法令有金融控股公司法、營業稅法、存款保險條例、金融重建基金及管理條例、保險法、票券金融管理法、金融機構合併法、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

今天怎麼判斷一個金融控股公司的好壞?一個最合適的金控組合,績效很好外,還要有互補性、公益性、一致性和專業性。

金控公司的成功要素是通路整合的跨售能力;資訊架構是否規劃好?作業中心是不是集中作業?風險控管機制是不是做得很好?此外,還有經營團隊整合能力。

適者生存考驗金融從業人

華信銀行是外國人持股百分比最高的上市公司。

華信銀行的系統不是金字塔結構,而是網狀型的組織架構。每個部門都可以相互往來,不用什麼事都到高階主管層級,凡事請教董事長、總經理、副總經理。

我常常說,「The Fittest Survive」,也就是達爾文說的「適者生存」。所以,金融機構必須在整合的行銷通路下,跨售多樣化金融商品、降低壞帳比率、健全財務結構,以提升台灣金融機構在國際的競爭力。我覺得,五年後,台灣將只剩下五到七家的金融控股公司。

華信的定位是泛太平洋最有競爭力的綜合金融控股公司。鎖定台灣、香港、大陸和美國四個市場。

任何複雜的管理都應該有一個簡單的架構。第一個有文化,做為CEO(最高執行長),要整理顧客價值、股東價值、員工價值,基本上這三者是互相衝突的。

其次是策略。什麼是策略?策略就是你可以提供的任何產品和服務,與你的競爭同業有什麼差別,定位不同訴求。

我們常常給年輕人一個觀念,不管你是做什麼的,你的業務能力加上管理能力,加上實質數據化的貢獻,要大於你的職位加薪酬,這樣你的工作生涯才會長期發展。

知識經濟人「財」的管理,華信團隊要求基本的職能,而且採取等值等酬的公平原則,而不是同工同酬,同樣是經理,他的待遇卻不一樣。

一個人的發展途徑,在學生時期,不是只有讀書讀好就可以,應該從家庭生活和社區生活中學習;工作的時候,第一個十年要work hard(努力工作),第二個十年要work smart(聰明工作),第三個十年要work result(工作有成果),第四個十年要work future(工作有未來);退休的時候,就會自由而且快樂。

人類的成就和心胸大小成正比。人生最大的失敗是不積極參與,我在工作上都積極參與任何事,因為不積極參與,就不會解決困難。人生最大的可惜就是不全力投入,做什麼事都要全力投入。積極參與和全力投入才是快樂的人生。

人生最大的成功是什麼?對我而言,成功的定義就是自己訂高難度的目標,能夠重複、一次一次地達成目標。我在華信銀行,是創辦人之一,現在,我下一個更大的目標就是「建華金控」。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