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新竹縣一家光電零組件廠商為了擴大營業,需要各種人才。人力資源部門從104人力網站下載了許多求職人的資料,可是在他們一一聯絡過之後,發現人家都對他們這家小公司沒興趣。
到了去年5、6月左右,情勢丕變。這家公司的人資主管發現,每天都有很多人主動應徵,連找一個廠務人員,就有六、七十封來自附近新竹科學園區的應徵者,要找兩百名作業員,也有很多人應徵,唯有研發人員還是找不齊。「研發人員一直都很難找,」這名人資主管感嘆。
科技產業是支撐台灣經濟的擎天大柱,研發人才則是穩住這根擎天大柱的重要基石。目前研發人才不僅不足,還有大陸研發人才急起直追的隱憂,因此,若要強化台灣研發和研發人才的競爭力,就必須強化台灣已有相當基礎、而大陸尚很欠缺的能力,那就是與世界接軌的能力。
研發在台灣,製造在大陸
「必須跳脫單純的研發,進一步掌握全球市場和產品的趨勢,」仁寶電腦公司研發本部副總經理沈俊德說。
仁寶是我國筆記型電腦的大廠,在大陸已有製造基地的大規模布局,研發重心放在台灣,但已有部分低階的研發工作交由大陸工程師執行。「目前的規劃仍很保守,台灣控制(研發的)核心,大陸做周邊,」沈俊德說明。
仁寶的作法在科技產業中相當普遍。台灣研發人才的量始終不足,而大陸不但量大且潛力好,再加上大陸已逐漸成為台灣科技產業的製造重鎮,所以對廠商而言,運用大陸的技術人才是很自然的事。
目前明?也是把業務和研發的重心放在台灣,只有一些內部資訊系統的軟體在大陸做,擴大製造基地的重點則不可避免地擺在蘇州。明?電通總經理李焜耀就覺得,長期看的絕對是人才量的提供,「跑不掉的,有一部分研發會在大陸做。」
長期人才供應量不足,是台灣的弱點。只要台灣科技產業繼續維持活力,研發人才不足的問題就會如影隨形,揮之不去。
沈俊德對這一點有深刻的感受。仁寶永遠缺20%的研發人才,主要是硬體(電路設計)人才,國內這類人才本來就不多,加上每年都會有一、兩種新興產品開發出來,例如個人數位助理器(PDA),分走不少人才,IC(積體電路)設計業也來搶人。「電子人才的總需求遠超過供給,」沈俊德說。
從科技產業群聚的竹科來看,廠商最缺乏的人才也是研發人才。主計處統計,去年5月份竹科短缺的人員中,高達85.6%是工程師及其他專技人員,其次是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占8.3%。
廠商最缺研發人才,但研發人才卻是廠商競爭力所繫,廠商陷入難解的習題。
《遠見》雜誌針對八百七十六家上市、上櫃公司進行的「兩岸人才競賽」獨家調查發現,有51.6%的受訪企業目前最需要研發人才,其次是行銷,占28.3%。
若只看資訊電子業,目前最需要的還是研發人才,比例達76.5%,原因是為了提升公司競爭力。
研發人才攸關公司的競爭力,顯示廠商正從以製造為主過渡到以研發為主。「如果大家都轉型為研發在台灣,工廠在大陸,就需要高級研發人力,」台大電機資訊學院院長許博文說。
廠商對於高級研發人力的要求,從《遠見》雜誌的調查中看出端倪,廠商最重視白領人才的是專業技能(65.7%),其次是團隊精神與人際關係(39.7%)與有責任感、肯吃苦耐勞(31.6%)。
首重專業技能
專業是最基本的。「把書讀懂、讀通,」是沈俊德對所有研發人才的建議。沈俊德發現,現在有些年輕人傾向速成主義,設計時往往會想一些自以為比較快的方法,但他認為,「底子扎實才是最快的方法,最快的途徑就是靜靜坐下來把事情做完。」
敦吉科技技術處執行副總經理陳慶宗則提醒,現在台灣年輕人因為生活太優渥,所以不夠深入瞭解很多知識,「專業是台灣新一代要加油的地方。」
至於團隊精神,消費性及多媒體IC設計大廠凌陽科技發言人沈文義也認為,團隊、合群的精神是很重要的,「早期一個人可以開發一顆IC,但現在的產品比較複雜,光是一個人做得很好沒有用,一定要團隊。」
台灣研發人才受限於量的不足,而量沒有問題、潛力優秀的大陸人才就順勢而起。目前台灣雖仍領先,但不能掉以輕心。
《遠見》雜誌調查發現,廠商對大陸研發人力的需求已達台灣研發人力的一半。
許博文說,大陸人力充沛,大學不計其數,重點大學從原來的兩、三家,一下子增加到一百多家,「就是要以最短的時間訓練最高級的人才。」
在大陸積極提升人才素質之際,台商在研發方面也開始兩岸分工,台灣掌握核心、高階的部分,周邊、低階的就交給大陸。
例如,仁寶把一項研發分為十塊,會影響產品穩定度和品質的核心部分由台灣做,如基板的布局設計;低附加價值的就由大陸工程師負責,例如做一百次測試。「目前一個計畫大約只有5%在大陸做,真正會影響產品品質的知識掌握在我們手中,」沈俊德說。
另一家資訊大廠的作法也類似。這家公司大約六、七年前就在上海雇用兩百多名工程師寫一些較低階產品的軟體,他們把工作分得很細,讓大陸的工程師只瞭解產品很少的一部分,「根留台灣就是讓他們(大陸工程師)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家公司的高階主管說。
除了人力水準考量之外,目前大陸還有一些負面因素,使廠商不太願意把高階研發移到大陸。例如,員工忠誠度不高,仿冒問題嚴重。「從競爭角度來看,中低階的研發應該會過去,現在也已經開始,但是高階的就算開放也不一定會去,」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主任詹文男說。
兩岸人才潛力可能不會差太多,但目前呈現的結果是台灣研發人才優於大陸,關鍵就在於大陸整個資訊環境比台灣差很多。
沈俊德評估目前台灣研發人才的水準是「上」,大陸人才的水準是「中」。許博文也認為,台灣研發人力以IC設計而言,至少領先大陸五至十年。
台灣優於大陸之處在於對市場趨勢的掌握。別的不說,一年到頭在台灣出現大大小小的資訊展,大陸就很難得見到,而台灣較大陸更多元化開放的社會環境,也讓台灣研發人才更有創意。更重要的是,台灣在全球產業體系中已晉升到從事ODM(設計代工),表示台灣廠商有能力定義產品的規格,這是目前僅有代工製造能力的大陸所無法抗衡的。
如何強化與世界接軌的能力,是台灣未來競爭力之所繫,「台灣較能掌握國際市場和客戶需求,這是大陸不及台灣之處,」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理事長張瑞明強調。(張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