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一軍登「陸」,二軍回流

王一芝
user

王一芝

2002-02-01

瀏覽數 17,000+

一軍登「陸」,二軍回流
 

本文出自 2002 / 2月號雜誌 第188期遠見雜誌

2001年最後一個午后,難得一見的冬陽,曾麗榕坐在復興北路的Starbucks,結束學生為期末作業的求救電話後,興奮地與友人討論晚上的瘋狂倒數。

三年前,在廣州盛世長城廣告擔任創意總監的曾麗榕,因為腳傷,結束人盡稱羨的外派工作,返鄉診治,也重新投入睽違四年的台北廣告圈。「我正好卡在做CD(創意總監)太小,做ECD(執行創意總監)可能沒有位置的狀況,」在兩岸皆曾多次獲獎的曾麗榕,無法在台灣廣告公司體制下掙得獨立作業空間,不想屈就,轉念開起個人工作室,一週還能抽一天到台南崑山技術學院兼課。

雖然大陸熱正盛,但像曾麗榕這樣離開大陸回到台灣的廣告人,似乎愈來愈多。

儘管回流者眾,卻絲毫不減損台灣廣告人西進的渴望。特別是在大陸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後,市場胃納量大增,將有更多台灣廣告人爭相到大陸一展身手。

對於大陸廣告圈而言,台灣的二軍廣告人才已不具參賽資格,未來能持續保有競爭力、不輕易被當地人取代的一軍,才能上場迎戰。「二軍回流,一軍披掛西進,將是未來的趨勢,」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理事長張瑞明說。

前仆後繼登陸

大陸廣告市場的發展,重現二十年前外商廣告公司進駐台灣的影子。語言相通、文化差異不大的台灣廣告人才,取代世界各地廣告先進國家的創意及業務總監,被大量調派到上海、北京、廣州,指導當地人才。

台灣廣告人才第一波的登陸潮始於1991年。當時奧美與上海廣告合資進入大陸市場,由於業務急速擴張,向台灣借人的動作不斷。

早期到大陸工作,就像被發配邊疆,儘管開出兩倍高薪和優渥的津貼待遇,願意拋下台灣、到大陸尋求發展的,多半並非一軍,而是在台灣過得不如意的二軍,或是孤注一擲的三軍。「當時台灣景氣正好,一軍對赴大陸任職並不熱衷,」就是廣告總經理黃文博說。

1995到1997年是第二波登陸潮。隨著客戶事業版圖的延伸,外商或台灣本土廣告公司紛紛到大陸設據點,這波外移動作也帶來廣告人才前仆後繼的登陸高峰,其中不乏能夠帶兵打仗的一軍。業界人士指出,第二波的素質普遍高於第一波。「第一波靠的是經驗,第二波靠的是專業,」黃文博觀察。

說到大陸廣告市場,返台一年多的聯廣總經理陳薇薇,仍是滿腔的興奮。「從來沒有跟那麼多老外一起工作,每天都有新的挑戰和刺激,」在中國盛世長城統管北京、上海、廣州三地業務的陳薇薇,仍醉心於大陸環境的國際與多元。

最近不景氣的蔓延,再一次形成送走台灣廣告人才的推力,而大陸的高成長與發揮空間,也形成第三波西進潮的拉力,第三波廣告人才登陸潮,目前正持續加溫。

80%廣告人才回流

有人到大陸尋夢,卻也有很多人回到台灣。黃文博大膽推論,第一批去大陸的台灣廣告人,80%都已經回來,第二批也在陸續回流中。「回流潮是必然趨勢,」黃文博認為,人才本地化是成本效益下的必然過程,大陸幹部取代台籍幹部是遲早的。

台灣廣告人回流的原因可從階段性任務完成、家庭因素、壓力無法承受、水土不服及優勢喪失來探討。張瑞明表示,階段性任務的完成,是第一批廣告人才回到台灣最主要的因素。

以外商來說,公司與外派人員的簽約時間為兩至三年,通常會再續約一年。當台灣廣告人將本身的實戰經驗傳承給本地人,階段性任務就算圓滿達成。「第一波到大陸的廣告人,大部分都沒有久留之意,任期一到就會回來,」張瑞明說。

有人說,廣告是相當ego(自我)的行業,但家庭的因素卻也始終牽動著廣告人的去留。

「就我看過的例子,絕大多數回流都因為家庭因素,」陳薇薇表示當初選擇回台灣,就是因為父親身體不適。「大陸是一個讓人非常留戀的市場,但父親的因素始終存在,我無法放心,」她心中依然深植著父母在、不遠遊的傳統觀念。

在大陸發展的壓力比在台灣工作還大。上有老闆,下有大陸部屬,內心的壓力與辛酸,就連號稱壓力鍋的廣告人都無法倖免。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一直身處高層的陳薇薇,對於壓力的感受更是深刻。儘管在不景氣中肩負著台灣本土最大廣告公司邁向國際級的重責大任,陳薇薇仍認為無法與大陸的辛苦比擬。尤其是外籍幹部必須隨時精進專業能力,以贏得部屬的尊敬,對於生命與健康的耗損程度相當高。

獨在異鄉為異客,雖挾著同文同種的背景,但台灣廣告人才水土不服的症狀也不少。

去年12月底才回到台灣的陳秋香,在北京麥肯光明廣告擔任執行製片,回流的原因是,「我還是比較喜歡台灣。」她最不能忍受的,是大陸人彼此之間的猜忌。「我在大陸感受不到人與人之間基本的尊重,」陳秋香直爽表示。

隨著大陸當地廣告人的取而代之,台灣廣告人才的優勢也逐漸流失。明眼人都知道,一旦本地的人才銜接上來,台灣人才的黃金時期也就隨之褪色,因此台籍幹部普遍存在被取代的危機意識。

薪資結構上的差異,是台灣廣告人才優勢喪失的第一個原因。

愈來愈多人加入大陸戰場後,現在台籍幹部的薪資不能與當年同日而語。目前台籍幹部的薪資水準已從double pay(雙倍薪資)降到local pay(本地薪資),未來赴大陸的求職者恐怕必須得接受比照當地人的薪資水準,才能搶得生存機會。「我已經聽到外籍價碼比照本地人談的,」回台灣近五年的汎太國際集團業務總監遲正儀指出。

台灣廣告人缺乏當地經驗,無法將累積的台灣經驗完全套用在大陸市場,這是大陸人才優於台灣人才的地方。匚合廣告執行創意總監范可欽是台灣第一個到大陸的創意總監,他在上海奧美一年後,夢碎中國,因為他瞭解,未來大陸市場絕對不是台灣人的天下。

范可欽指出,廣告是文化工業,若沒有深耕瞭解當地人,很難讓他們產生共鳴。「大陸經驗告訴我,你最有把握的文化事業,就在你土生土長的土地上,」在尚未面臨危機前,范可欽就決定急流湧退。

此外,大陸人才輩出也對台籍幹部造成不少威脅。大陸學生不但學習意願強、熱情豐沛,還拚勁十足。陳薇薇記得,每次到大陸各地演講幾乎是場場爆滿、座無虛席。

當這樣的人才畢業後進入職場,不但能力強,薪資又便宜,在成本效益的考量下,台灣廣告人才的被淘汰,是意料中的事。「我以前在上海帶的當地人,現在都已經升到經營總監了,」當初曾在上海奧美擔任業務總監的遲正儀說。

運用轉化經驗投入市場

對於已回流或未來即將回流的台灣廣告人來說,最重要的課題在於積極學習及成功轉化大陸經驗。

「大陸經驗不能套用於台灣市場,及無法立即與台灣市場接軌,是回流廣告人的劣勢,」張瑞明指出,兩個市場的經驗運用需要轉化,能夠放下身段積極學習的廣告人,才能在台灣市場重新出發。

第一批回流台灣的外派廣告人,回到原公司後位子被占掉,轉往其他公司發展的機率很大。第二批回來的廣告人,碰上不景氣,除了轉往其他公司,也有許多人另起爐灶,「這一、兩年廣告圈小型個人工作室一夕間爆增,」黃文博說。

但其中大部分的廣告人,也許現在回來,並不表示以後的工作就會停留在台灣。「如果企業需要長期派遣大陸,他們永遠是第一個指名對象,」廣告業界人士指出。

張瑞明觀察,目前不少知名跨國企業,都將台灣分公司的高層經營團隊拉到中國大陸,讓二軍固守台灣,「我預測未來廣告業也是一樣。」

儘管回流潮湧現,但第一流的專業台灣廣告人才,還是在大陸市場上備受歡迎。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後,對台灣廣告及行銷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大陸本地企業也開始外求廣告行銷人才。陳薇薇舉例,聯廣即將有一位同仁受聘到大陸,這將是本地企業第一次破格錄用外籍幹部擔任行銷工作。

「未來去大陸還是一種趨勢,三通後更有推波助瀾之效,」陳薇薇指出,三通能帶動經濟板塊的加速整合,再加上便利性大增,大陸對於台灣人才的需求將推升到新高。

台灣廣告人沒有灰心喪志的權力。到大陸將近五年的北京麥肯光明廣告客戶部總監金妮計畫在今年初出國念書充電,「如果自己不進步,怎麼奢望別人不超越你。」金妮對自己未來生涯規劃相當篤定,還是希望回到大陸廣告市場。

台灣廣告人必須創造無法被取代的價值,並轉變為該環境獨特的優勢。黃文博建議想到大陸發展的廣告人,要找到當地人所欠缺的地方去補足,「我們必須永遠是老師,他們才會尊敬我們。」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