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與宏力半導體已經變成張江高科園區兩張最閃亮的品牌,幾乎是張江高科的同義詞,」上海交大畢業、旅居國外十九年、曾在英特爾工作多年的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公司副總經理謝志峰說。
2001年11月下旬的上海張江高科園區,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一大片工廠與農田交錯,工廠愈來愈多,農田只剩下零星的幾處。砂石車不停穿梭,新的廠房大興土木,廠房門口已有計程車排班,等待下班的白領。下了地鐵站,隨便搭上一輛計程車,司機可以熟練背出中芯國際等公司的位置,順利將你送達。在還有農村味道的馬路上,不時走出我們熟悉的台灣人面孔。
在這塊不起眼,找不到任何一家便利商店的土地上,一場人才、資金、技術的革命正在展開,聚焦在晶圓代工業。
根據新華社報導,上海將建立大陸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基地,這個基地將以張江為中心,向金橋及外高橋延伸,面積達二十二平方公里,預計在未來五年內,吸引100億美元的半導體業投資,這裡將形成十條以上的半導體晶圓生產線,及上百家晶圓設計、製造、測試、封裝、配套的企業群。
做為前鋒部隊、矢志成為「『中』國第一家『芯』片(晶圓)製造廠」的中芯國際,處在鎂光燈的焦點。11月22日,浦東張江路的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公司開業典禮,媒體雲集,國內外著名通訊社、TVBS、東森等電視台三十多家媒體,都關心著這家由擁有二十三年半導體業經驗、前世大積體電路公司總經理、現任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公司總裁張汝京掌舵的新晶圓製造公司,如何在大陸重新開創新局,牽動半導體業的板塊挪移。
人才爭奪戰先開打
先是人才爭奪戰。中芯國際目前在園區已有來自美國、日本、台灣、義大利、新加坡等地的一千三百名員工,其中上海本地員工約八百多人,只占六成,其餘都是從大陸境外挖角而來,光是從台灣新竹科學園區的台積電、聯電等公司,就挖來了三百人。「我們還不斷在招人,」謝志峰表示,中芯國際明年將擴張到兩千人,預計三年後全面投產時,員工將達到八千人,相當現在台積電全球員工的57%。
加入初創時期(early stage)的半導體公司,是吸引人才加入的重要原因。初創時期的元老員工,在未來收穫期,可以透過股票選擇權獲得極高的報酬,連公司附設小學的教師都配有股票,於是許多人願意降薪加入中芯國際。張汝京曾說,「美國回來的人都是減薪,降了60%~70%。」
謝志峰說,「等了五、六年才等到這個機會。」他放棄新加坡國家實驗室高薪的工作,加入中芯國際。1995年,上海只有貝嶺半導體生產的是4吋晶圓,要加入先進晶圓製程的公司,當時能選擇的只有台灣、新加坡,後來他決定先到新加坡等機會。上海人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本身是上海人的謝志峰,因為看準張江的未來發展,現在還在過去從不考慮的浦東金橋新買了房子,準備長期投入。
上海的學術潛力,也吸引更多人才加入。他觀察,世界上所有高科技園區,都有高等學府在附近,如矽谷的史丹福大學、竹科的交大、清大,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也有上海交大、復旦等優秀研究人才加入。「人才很多,只要給他適當的工具,上海很快會提升上去,」他認為,在技術上台灣領先很多、知識面也較廣,但在基礎科學研究上,上海可以找到更精英的研究生,再加以培訓。目前負責上線工作的,主要是台灣與新加坡的技術人才,並採取一個人帶兩個人的方式,密集訓練。
中芯國際也規劃安排了適合境外員工居住的環境。他們在工廠附近蓋了一個約六萬坪的花園社區,供員工居住,裡面生活機能完善,還設有雙語幼稚園到雙語高中,雙語小學一年學費只要2萬元人民幣(約新台幣8萬元),是上海高級雙語學校學費的八分之一,並另有教育補貼。中芯國際公關部管理師黃貴美本來是中央社日本特派員,她先生和她兩人去年加入中芯國際,拿的薪水只有日本東京的三分之一,但是為了一股理想,又加上小孩的教育問題無虞,就決定移民上海奮鬥。他們現在每個月花500元人民幣,請保姆幫忙整理家務及做飯,生活適應得很快。
上海的聚才吸力,已經讓台灣及世界半導體競爭業者感到壓力,許多對中芯國際不利傳言也在業界傳播開來。先有《中國時報》報導指出,張江高科園區由於土質鬆軟,中芯國際廠房興建工程必須進行補強,新竹科學園區只要挖七、八公尺即可鑽入岩盤,中芯國際卻必須挖到三十四公尺,王文洋的宏力半導體廠房則要挖到三十二公尺,打樁數量則從四千多根,追加到九千多根,根數是台灣建廠的一倍。接著有報導指出,中芯國際向中國銀行借款4.8億美元,目前還沒有批下來。
針對上段言論,謝志峰反駁,中國銀行的資金已經批准,只是他們還沒有需要動用,至於建廠土質問題,「很可能是有心人士要嚇台灣的資訊人才,怕他們到上海來,」他表示,有些人傳言他們建廠梁是歪的,甚至地盤下沈,都是無稽之談,2001年9月投產的第一廠,已經有產品製造出來,不需再懷疑建廠有問題。他們因此還特別帶客戶與投資人到廠參觀,以正視聽。
張江高科園區成明日之星
一場大資金的半導體投資比賽,正式開跑。由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之子江綿恆擔任副董事長、台塑集團少東王文洋擔任總經理的宏力半導體公司,在張江共投資16.3億美元總資本額,以歐美、日本、東南亞及中方資金為主;中芯國際則投資14.8億美元,百分之百外資,投資機構包括美國高盛投資銀行、漢鼎創投及新加坡政府基金等。
目前中芯國際腳步較快。2000年8月廠房打樁,花了十三個月時間,第一廠在2001年9月已經設備安裝完畢,開始試驗投產,比預計早兩個月。宏力半導體則預計2002年第四季才投產。
然而這場投資競賽還在萌芽期,還沒到達牽動半導體全球板塊的實力。中芯國際預計2002年底一廠能達到每月兩萬五千片8吋晶圓的產量,2003年底能達到全額產量月產四萬兩千五百片,也就是說,2004年中芯國際一廠全額產量將有五十一萬片,只占全球晶圓代工41%的台積電2001年產量約十分之一;三、四年後,二廠全面投產,總產量也只有台積電目前年產量的五分之一。
然而,上海半導體業的優勢在於大中國市場與成本相對較低。
張汝京表示,未來中國大陸半導體需求量將急速增長,估計到2005年IC需求量將高達七百七十億顆,總金額為242億美元,但中國大陸半導體廠商生產量僅約四百億顆、170億美元,供需差距高達72億美元。
「晶圓製造部分將轉移到大陸,台灣應更著重於研發,」謝志峰指出,大陸有製造業的優勢,於是台積電、聯電都有到大陸設廠的計畫。
除了人力薪資成本降低,政策也使上海浦東的營運成本減低。上海浦東新區政府針對高科技半導體業有「五免五減半」政策,公司在賺錢之後,公司所得稅享有五年免繳,五年打對折的優惠,銷售產品增值稅則由17%降到3%,進口設備也享有免稅優惠。人員費用與政策減免下,在張江設晶圓廠平均成本共可節省5%到7%。
技術的追趕還需要一段時間。張汝京指出,兩岸半導體技術至少存在三個世代的差距,大陸晶圓代工廠相繼投入0.25微米製程技術,應該可以逐步追趕。台積電兩個12吋晶圓廠已經動工,現在張江正在建造的則是8吋晶圓廠。
中芯國際要到2004年才開始邁向12吋晶圓廠的建造,目前有的三個廠,是以生產0.25微米以下8吋晶圓為主的工廠,許多關鍵技術,則直接向其他合作公司購買,以期快速技術升級。他們現在也設立研發部門,有幾十個人員負責。謝志峰預估四、五年後,大陸的半導體業將有機會追上世界水準。
中芯國際有初生之犢不畏虎的企圖心。2002年他們的訂單全滿,有一半來自國外,一半來自大陸。他們並預計於一年多的時間內能損益平衡,2003年在美國那斯達克掛牌上市。
「兩年以前,張江高科園區名氣很小,不能跟中關村比,然而現在已經是一南一北,遙相呼應,中芯與宏力功不可沒,」謝志峰表示,中芯國際設廠後,將會帶來一連串上百家的企業在此設點,使張江高科園區成為大陸的潛力新星。
由小觀大,中芯國際在張江高科吹縐半導體業一池春水,宣示著大陸的8吋晶圓元年正式開始,與接下來的跳躍性進展號角吹響。科技業本就江山代有才人出,一場牽動晶圓代工製造、測試、封裝與設計的版圖革命,將陸續延燒。台積電、聯電、中芯國際與宏力半導體在大陸的下一步,引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