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acer分家明?獨立創新?(機)

成章瑜
user

成章瑜

2002-01-01

瀏覽數 22,000+

acer分家明?獨立創新?(機)
 

本文出自 2002 / 1月號雜誌 第187期遠見雜誌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在景氣寒冷的12月,對台灣第一電腦品牌——宏?集團來說,是創業二十五年來的大日子,不但一個月內旗下宏?電腦、明?電通、緯創資通正式三分天下,泛宏?集團董事長施振榮也正式完成第二代接班布局。

施振榮麾下三大弟子宏?公司總經理王振堂、明?電通總經理李焜耀、緯創資通董事長林憲銘,各自擁有自己「獨立」的新事業,施振榮讓出舞台,讓他們心無罣礙,自由發揮。

2001年12月5日,在中國蘇州,為acer品牌奮戰二十五年的施振榮,與李焜耀共同揭開BenQ新品牌的那一剎那,等於也宣告了宏?集團三足鼎立的開始。

2001年12月17日,宏?電腦股東會正式通過宏電與宏科合併為新宏?,並把緯創資通分割出去。大家熟悉的acer,不再定於一尊。這個曾經是台灣電腦界第一大姓,未來家族將出現兩個新名字,一個是明?電通的BenQ,一個是緯創資通的Wistron。

第二代分家,在台灣企業史上兄弟鬩牆時有所聞,但是同在一個屋簷下,專業經理人分道揚鑣,宏?可算創下先例。

儘管施振榮樂見青出於藍,但是三分天下後的泛宏?集團,第二代弟子之間的心結,是否真的隨分家而煙消雲散?

明?功高震主

2000年,同樣在隆冬的此時,宏?集團,宣布要進行第三次改造。宏?旗下三大次集團,宏?電腦、緯創資通、明?電通,那時還同樣掛著「acer」的姓。但是宏?集團董事長施振榮承認,充分授權的結果,造成小「?」叢生。而且手下三大將林憲銘、王振堂、李焜耀,獨立性格強,王不見王,三分天下的態勢,儼然讓宏?集團面臨最大的危「?」(與機音同)。

這個當年喊水會結凍的世界前十大電腦製造商,在組織日漸膨脹,內部整合不易的情況下,股價從2000年的100多元高峰,一路下滑跌破票面價,最近雖然回升到17元,依然在谷底徘徊,公司市值也從2000年初的新台幣2983億元,掉到2001年9月的1350億元,腰斬一半以上。

「不換腦袋就換人,」施振榮的重話,可以看出集團內緊張的氛圍。雖然三強同樣掛著「acer」的姓,但是各領山頭,同調未必同心。

「明?在中國,名氣比acer還大,」中國明?電通市場宣傳企劃徐瑾說。

庶出的明?與正統的acer,在中國戰場早就有瑜亮心結,尤其當明?集團2001年業績衝破1100億元,成績首度超過集團內兩大兄弟時,集團內競爭的風暴,可想而知。

一向霸氣十足的李焜耀,選擇此時單飛,外界認為應該是元帥型的李焜耀,不甘寄人籬下,要自創天地。

實際上,「不是我要放棄acer,是他們不給我們用,」最近改姓BenQ的李焜耀委曲地說。

世無艱難,何來人傑!

大陸當紅的歷史小說家唐浩明,把中國晚近曾國藩、張之洞幾個國之大臣,如何身處亂世,在權力中掙扎,心中進退的脆弱,看得一清二楚;明?電通總經理李焜耀,欣賞這個看得清世局的大陸小說家。

與其陷溺於僵局,不如滌舊生新。「發現蘇州」的李焜耀,最近心境豁然開朗。2001年12月5日,在中國市場他發跡的蘇州,選擇仿當年吳王夫差宮殿建造的吳宮喜來登酒店,邀集全球媒體,正式宣布宏?acer與明?BenQ分道揚鑣。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選擇在人間天堂蘇州,明?打出新品牌「BenQ」,國宴般盛妝過的會場,無比的雄心壯志,氣勢逼人;但沒人知道,明?走到BenQ的今天,卻是被正在改造的宏?,點名自立門戶。

李焜耀欣賞唐浩民,不如說欣賞唐浩民看到一代戰將曾國藩掙扎的一面。當年的曾國藩,帶領湘軍,直擊太平天國,聲勢浩大,漢人拱他自立為王,但曾國藩的思索,卻是是否應該擁護清朝正室。

李焜耀是否要繼續姓acer,當時他心裡的掙扎,與曾國藩一樣;但正當他決定繼續擁護acer時,有集團高層人士認為,明?產品線與宏?漸行漸遠,是「攪局者」,堅持要品牌分家。

「算了,我無所謂,」李焜耀不願重提舊事,但在明?蘇州新品牌「BenQ」的發表會上,他的激動,讓他笑得特別大聲。

明?新聞稿大大的標題,清楚地寫著「揮別acer獨立發展,走自己的路」。自2002年元月起,明?將以自有品牌「BenQ」,成為全球行銷的標記。而且李焜耀也明說,未來明?也將脫離「?」群,採用大陸多年的「基」,未來兩岸統一為明基電通。

BenQ,刻意選擇沒有acer任何「影子」的形象,包括避開「a」字頭,從「B」開始,甚至堅持不用綠色,大膽採用神祕的紫色,為的就是徹底脫胎換骨,劃清與宏?之間的關係。

明?副總經理王文璨說,「這個品牌下了很大的決心,基本是獨立的品牌,與acer完全沒有任何聯想,沒有主副品牌之分。」

憋了很久的李焜耀,終於一吐心中鬱氣。看清世局,讓他人生大開,但他知道脫離acer,是他這一生最大的冒險,頭頂另一片天,是危機也是轉機。

BenQ是我一生最大的冒險

「有這樣一個人,他喜歡冒險,喜歡勇往直前;有這樣一個人,他喜歡保持沈默,但個性張揚;有這樣一個人,他有所有人都渴望得到的位置,」這是明?介紹的李焜耀。

「BenQ」無疑是2001年9月剛滿五十歲生日的李焜耀,一生中最大的冒險。

「我真的是一個很喜歡冒險的人,我現在要跟我所有的伙伴,共同來做一個我這一生最大的冒險,帶給所有人驚奇的冒險,」李焜耀說。

不過,在國際上打自有品牌,要付出的成本相當高。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湯明哲說,打品牌要經濟規模,國外品牌要進入美國市場,一年至少要準備4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4億元)的花費,「而且可能就像一滴水掉在池塘裡,激不起任何漣漪。」

湯明哲就很惋惜宏?品牌分家,認為是不智之舉,因為acer這個品牌是施振榮花了很多時間、金錢打出來的,為何第二代不能共用?

更換品牌,雖情非自願,但在蘇州記者會上,中外一百五十家媒體雲集,在飛揚的音樂聲中,舞台上,幻化成紫色蝴蝶飛舞的舞者,把氣氛醞釀至最高潮;當李焜耀與施振榮,揭開紫色「BenQ」全新品牌時,蛻變後的BenQ,就是他這一生最大的冒險與夢想。

但李焜耀也知道,再大的冒險,也不及千億王國沒有自己品牌,為人作嫁的痛苦。「今天我們這麼大,我連一個名字都沒有,長期我們再大怎麼辦?」李焜耀在法人說明會上說。

處女座的李焜耀,曾經被票選為台灣最有vision(遠見)的CEO(最高執行長)第一名,七年前就投入手機生意的他,絕不是毫無準備的呆子,即使被迫更換品牌BenQ,他似乎從來不打贏不了的仗。

明?從1991年成立,十年的時間,讓明?電通從營業額只有26億元的公司,迅速成長到2001年700億元的規模,成長幅度高達二十七倍,即使2001年谷底,明?第四季的表現仍有7.35億美元的佳績,成長62%。以集團實力來看,明?已是千億元的企業王國。

除了有千億元企業營收實力,李焜耀手上還有一張中國市場的王牌。

在中國,明?2000年在中國的出口實績已達37億元人民幣。2001年《財富》(Fortune)中文版調查,蘇州明?被評選為「中國最受讚賞的外資企業」,也是前五十名中唯一的台商;2000年,蘇州明?以約6.2億美元的進出口總額,名列中國進出口企業500強第七十位。

品牌,代表實力。在中國,明?就是實力。在BenQ品牌發表會上,明?可以包下整個吳宮喜來登三分之二的客房;可以妝點蘇州名園——網師園,來一個「夜遊園」。在隆冬之際,清冷的蘇州之夜,依然請來蘇州美女,為嘉賓吟唱評彈「牡丹亭」。

園林曲徑、小橋流水,是蘇州的靈魂;而BenQ,就是明?未來,畫龍點精之筆。

殘酷的金字招牌競賽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品牌價值,是殘酷的競賽。名列前茅,強勢品牌,才能真正享受品牌創造的價值。

當宏?1994年,還使用大寫A開頭的Acer時,當時美商泛美公司評鑑Acer的品牌價值高達1.8億美元(約新台幣48億元),是台灣品牌價值評價最高的企業。

但到今天,施振榮承認,「PC品牌已經不值錢,連康柏都可以一夕之間消失。」

事實上,宏?acer雖然名列世界前十大電腦供應商,但是宏?在大陸市場,右手既打不過一線廠商IBM(國際商用機器)、Dell(戴爾電腦);左手也打不過本土的聯想、長城,宏?雖是國際品牌,卻一直在國際價位及本土價位的價格夾縫中生存。

在上海大型電腦賣場中,盒子上印著「acer明基電腦」就遠比宏?電腦曝光率高。

曾經擔任宏?品牌事業經理、現任明?電通副總經理的王文璨說,「明?掛上acer,本身就under value(被低估)。」

acer被低估的另一大原因,台灣自創品牌協會祕書長雷鋐亮一針見血地說,「宏?一造二造三造,加上內部分分合合的形象,多少讓這塊金字招牌蒙上陰影。」

自創品牌之路走了二十五年的施振榮,雖然無怨無悔,但遇上了PC的末路狂花,加上第二代爭相出頭,現在的施振榮也不得不重新思考,acer究竟是包袱,還是資產?

施振榮承認,過去宏?集團最大的迷思就是以多元化為主軸,造成山頭林立。「也許簡單專注,才是成為世界一流企業的必要手段,」施振榮說。

acer定於一尊,在企業經營上明顯出現瓶頸。如果就品牌效益來看,acer顯然得拆牌分家。

acer拿掉BenQ的產品線,更專精於電子化服務,才能比原來更值錢;BenQ專心做時尚科技產品,也能價值倍增。「單一專注是很重要的價值,」施振榮說。

雖然分家讓面子不好看,但是就品牌效益上來說,與其要一塊定位模糊的神主牌,不如變成三塊金字招牌。

德國雙B車馳名品牌帶來的乘數效果。法國的香水、義大利的時裝設計,都是多品牌形成品牌價值。

「台灣製的形象,靠一個acer絕對不夠,多一個BenQ,就多一分力量,」這是施振榮對品牌分家的另一層思考。

BenQ與acer分家,在品牌價值總和上,雖有魚幫水,水幫魚的效果,但是分家的恩恩怨怨,難免大打折扣,敏銳的經銷商劈頭第一句就問,「那以後宏?怎麼辦?」

三分天下 大局已定

以往外界對宏?都有「太子」說,當年被視為接班人的就是緯創資通董事長林憲銘,新宏?總經理王振堂被視為是「二當家」,明?總經理李焜耀被視為外系,根本排不上榜。

不過,在明?自創品牌當天,施振榮首度正式表達,未來泛宏?集團,「將以新宏?、緯創資通、明?電通三大事業體為主,」大宏?三分天下,大勢底定。

正式揭曉的結果,施振榮讓大家皆大歡喜。

三大接班人同時上場,各擁一片天。新宏?由原來負責品牌的王振堂接掌,有人認為他保守,施振榮說,不如說他是步步為營的開創者;緯創資通由林憲銘領軍,施振榮的評價是製造研發高手;明?集團則由李焜耀掌兵符,施振榮看好他投資未來的本事。

施振榮交班最直接的動作,就是未來將大幅降低宏?在明?與緯創的持股至20%以下,讓每個人都能走自己的路。

施振榮並發下豪語,「整個泛宏?集團三年內,營收要挑戰新台幣5000億元。」(註:目前為3090億元規模。)

不過重新定位的版圖,明顯可以看出,以李焜耀為首的明?集團,反而躍居泛宏?最大的支柱,1100億元規模,領先群雄,新宏?及緯創,營業額約900億元,這也是為什麼有人認為一山難容二虎,李焜耀必須自立門戶。

三分天下後的泛宏?,是否能相安無事?緯創與明?的生產線是否重疊?新宏?與緯創又如何攜手合作?過去的覆轍,似乎並未隨著分家消失。

不過當外界都集中焦點在三大接班人身上時,忽略了最大的轉折其實來自本尊施振榮。

施振榮在接受《遠見》雜誌專訪時,就說,「過去十年,我只成功了一半,我為品牌努力,有名卻沒有利,我在退休前這三年,我一定要名利雙收。」

施振榮以往有一個「123理論」,排名第一是客戶,第二是員工,第三是股東,但是看著金字招牌股價直直落,現在的施振榮,要的是股東權益。「我一定會照顧我自己,畢竟我是最大的股東,」他說。

繞了一大圈後,台灣的IT教父可以樂見自己的acer品牌分家,決定追求股東權益,這就是施振榮,永遠可以放下身段。

不過湯明哲認為,這是相當錯誤的示範,「哪有企業做不好,就一刀兩斷,二代說分家就分家?」

湯明哲認為,不管怎麼說,acer這個品牌,對泛宏?集團是有綜效的,因為他們同屬一個產業,拆牌各做各的,就像砍斷自己的手臂,沒有道理。最重要是,開出企業領導人指揮不動江山的惡例。

2001年12月,在濃濃的聖誕氣氛中,施振榮的泛宏?已完成接班布局,但是泛宏?集團的招牌真的能像「聖誕老人」一樣,成為世界上無法取代的品牌,歷久不衰?

品牌是由心志開創出來的

世界最大的品牌設計顧問公司朗濤(Landor)創始人華特.朗濤說,「產品由工廠製造而成,但是品牌卻是由心志開創出來的。」

台灣第一品牌acer分家,對於眾志成城的品牌可信度是一大考驗。

同時參與新acer與BenQ品牌設計的朗濤設計顧問公司駐台代表沈明德表示,最近世界企業設計潮流有一個趨勢,就是大企業開始學習謙卑,許多知名公司的logo都改成小寫,像著名的英國石油,新商標就是由大寫的BP變成小寫的bp。

就像大寫改小寫,世局總是分分合合。不過就品牌價值來說,就像明?BenQ強調的「Q(Quality)」一樣,企業的一條心、真誠的質感,企業經營的心志,永遠是品牌最重要的價值。

台灣第一電腦品牌分家,不管外界評價,讓出舞台,讓接班人安心上場在大舞台上貢獻,「我可以看到他們未來的成就,都會超過我,」施振榮說。

如何創造品牌

負責acer及BenQ品牌設計的朗濤(Landor)策略設計顧問公司,創造了世界最有價值的「可口可樂」品牌,歷久不墜。

工廠製造產品,人腦創造品牌。如何創造一個有效的品牌,朗濤創辦人駐台代表沈明德找出的法則,取一個易懂響亮的名字,比品牌設計更重要。

從可口可樂,到IBM,到華德狄士尼,到1998年日本長野冬季奧運;國內的長榮航空、統一企業,到裕隆汽車,朗濤評估企業品牌價值,有一套品牌CI(企業識別)經驗:

● 品牌評估第一步——差異化:定義品牌並使它有別於其他品牌,差異化給予品牌存在的理由。層次較低的差異化,是品牌式微的警訊。

● 品牌評估第二步——關聯性:如果品牌與消費者無關,或個別而言,不適合消費者,無法收攬消費者的心。

●品牌評估第三步——珍視程度:尊崇之道,可以瞭解消費者占有率。

● 品牌評估最重要的一步——品牌知識:指瞭解品牌和服務存在的目的,不單只是花錢在薄弱的構想上,否則買不到認同。(成章瑜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