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勝敵益強

嚴定暹
user

嚴定暹

2001-12-01

瀏覽數 17,700+

勝敵益強
 

本文出自 2001 / 12月號雜誌 第186期遠見雜誌

一、郢人輪斲

莊子與惠子只要見面必吵嘴,乃至於兩個人一塊兒過橋,還會為橋下的魚快不快樂而吵半天!但是,惠子死時,莊子卻極為哀痛,令弟子們大惑不解,覺得老師是不是太做作?面對弟子的質疑,莊子就說了一個故事:

楚國郢都有一個人有一項絕門工夫,就是「此人可以揮動斧頭將別人鼻頭上的白粉抹掉而使對方毫毛不傷」。楚王知道這件事,請他進宮表演,但是這個郢人婉拒了,理由是「拍檔死了」,已找不到那樣好的拍檔。隨便換了拍檔,彼此沒默契,他揮斧時,拍檔可能會因信心不足而前後傾,難保不受傷,所以無法再表演——在莊子看來,惠子雖然常常和自己吵架,但是放眼天下要找一個夠資格和自己吵架的人,又豈是容易的事(迄今在文書應酬中,作者贈人自己的著作,上書「○○郢正」「○○斧正」,乃是對受贈者的恭維,表示受贈者是有資格做知音者也!典故即是出於此)?

「莊子思想」在東亞這塊土地上鋪天蓋地兩千餘年,迄今不僅仍是東亞文明的主流思想之一,更漫向西洋,甚受西洋人的注重,實在是因為莊子常是赤裸裸地點出紅塵實相,而此一「郢人輪斲」的故事亦道出一項紅塵實相:朋友易得,敵人難求。

二、因敵變化

因為對手存在,你才會永遠做一隻威風凜凜的「美洲虎」。

加州的《動物保護》雜誌介紹過一則故事:在秘魯的國家級森林公園,生活著一隻年輕的美洲虎。由於美洲虎是一種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全世界現在僅存十七隻,所以為了好好地保護這隻珍稀的老虎,秘魯人在公園中專門闢出了一塊近二十平方公里的森林做為虎園,還精心設計和建蓋了豪華的虎房,好讓牠自由自在地生活。虎園裡森林藏密,百草芳菲,溝壑縱橫,流水潺潺,並有成群人工飼養的牛、羊、鹿、兔供老虎盡情享用。凡是到過虎園參觀的遊人都說,如此美妙的環境,真是美洲虎生活的天堂。

然而,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從沒人看見美洲虎去捕捉那些專門為牠預備的「活食」。從沒人見牠王者之氣十足地縱橫於雄山大川,嘯傲於莽莽叢林,甚至未見牠像模像樣地吼上幾嗓子。人們常看到牠整天待在裝有空調的虎房裡,或打盹兒,或耷拉著腦袋,睡了吃吃了睡,無精打采——有人說牠大約是太孤獨了,若有個伴兒,或許會好些。於是政府又通過外交途徑,從哥倫比亞租來一隻母虎與牠做伴,但結果還是老樣子。

一天,一位動物行為學家到森林公園來參觀,見到美洲虎那副懶洋洋的樣兒,便對管理員說,老虎是森林之王,在牠所生活的環境中,不能只放上一群整天只知道吃草、不知道獵殺的動物。這麼大的一片虎園,即使不放進去幾隻狼,至少也應放上兩隻豺狗,否則,美洲虎無論如何也提不起精神。

管理員們聽從了動物行為學家的意見,不久便從別的動物園引進了幾隻美洲豹放進了虎園。這一招果然奏效,自從美洲豹進了虎園的那天,這隻美洲虎就再也躺不住了。牠每天不是站在高高的山頂憤怒地咆哮,就是有如颶風般俯衝下山崗,或者在叢林的邊緣地帶警覺地巡視和遊蕩。老虎那種剛烈威猛、霸氣十足的本性被重新喚醒,牠又成了一隻真正的老虎,成了這片廣闊的虎園裡真正意義上的森林之王。

對於以上的這一則報導,網路上的原文有一個結論:一種動物如果沒有對手,就會變得死氣沈沈。同樣地,一個人如果沒有對手,那他就會甘於平庸,養成惰性,最終導致庸碌無為;一個群體如果沒有對手,就會因為相互的依賴和潛移默化而喪失活力,喪失生機;一個政體如果沒有了對手,就會逐步走向懈怠,甚至走向腐敗和墮落;一個行業如果沒有了對手,就會喪失進取的意志,就會因為安於現狀而逐步走向衰亡。美洲虎因為有了美洲豹這樣的對手,才重新找回了逝去的光榮。有了對手,才有危機感,才會有競爭力;有了對手,你便不得不奮發圖強,不得不革故鼎新,不得不銳意進取,否則就只有等著被吞併、被替代、被淘汰。

許多的人都把對手視為是心腹大患,是異己、是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馬上除之而後快。其實只要反過來仔細一想,便會發現擁有一個強勁的對手,反而倒是一種福份、一種造化。因為一個強勁的對手,會讓你時刻有種危機四伏感,它會激發起你更加旺盛的精神和鬥志。

善待你的對手吧!千萬別把他當成「敵人」,而應該把他當做是你的一劑強心針、一台推進器、一個加力檔、一條警策鞭!

善待你的對手吧!因為他的存在,你才會永遠做一隻威風凜凜的「美洲虎」。

三、高處不勝寒

以「血統」定人之高下乃是洋玩意兒!中世紀歐洲社會特重血統,流風所及,狗亦重血統。流弊所及則是因以血統自抬身價,貴族不與平民通婚,近親聯姻造成血友病普遍,乃至有宮廷之中不得栽植玫瑰花之情事。而依據錢賓四(穆)先生之說法,中國之道統乃是以「文化」做為族群之區分。是中國人卻不行中國禮儀則被視為蠻夷;是蠻夷血統卻傾慕、認同、奉行中國文化,一樣視之為中國人。至於「血統」,中國人「道法自然」,早就知道「歹竹出好筍」,沒有天生的壞胚子,所以認定「將相本無種」。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在中國歷史中,雖有門閥鼎盛的時代,但均被視為非「常態」,布衣平民以才具超凡而為卿相,則為政治上的美談,所以,中國人亦不以門閥定人之高下。

那麼,人有沒有高下?人之高下如何評定?中國文化中以「識見」定人之高下。人同樣具五官四肢,正常人天生的IQ亦差不了多少,這是天生立足點的平等。但是腦中記憶體儲存些什麼東西,這可不是天生的,這可是來自於後天的學習與修為。而個人的學習與修為的取向也影響當事人人生境界之高低,譬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易經》「繫辭傳」)「以牛羊眼觀世人」(佛家語)「龜者見龜」(筆者業師之言)。一個人「識見」所及,當然會影響處事、處人及人生規劃、事業規劃。所以,中國人擇交極重「識見」,所謂「志同道合」;而對於敵人的選擇其嚴謹更甚於朋友,因為「志同道合」即可為友。但是,智力不相當卻不可為敵。所以,夠資格做朋友的人卻不一定夠資格成為敵人——紅塵實相之一:沒有朋友不一定寂寞,當世沒有朋友,還可以上友古人。但是沒有敵人鐵定寂寞,跟不是對手的人打交道實在痛苦,不但不能激發智慧的火花,還有可能降低思想的層次、貶抑人生的境界——此一紅塵實相也是中國文化體系中一個最重要的策略思考:「廣交友」以創造雙贏,「慎擇敵」以提升人生境界。因為「敵人」是創造人生意義的砥石,敵人選對了,身價三級跳,還只是附加價值,最大效能是:激發生命潛能,使智慧開竅。

「毋友不如己者」,是人生的智慧;「毋敵不如己者」,可是提升人生境界的秘笈——「敵人」的正面意義尚不止於此,特徵引1999年3月31日《中時晚報》時論「諸敵非敵」之二、三言為此一論點做證:

「簡又新先生駐節英國時,參訪國會。看到左、右兩黨議席隔一劍之遙正面相對,他說,『貴國把敵人直接放在對面,彼此都好提防,倒也乾脆。』

接待他的英國人聞言笑說,『他們真正的敵人其實都在背後。』

英國的八卦報紙披露的閣員緋聞,消息來源都來自同志,而非政敵。只有同志才知道『練門』所在,而且,閣員下台,也只有同志可以遞補。同志之所以比政敵可怕,其理在此。

政治上,敵人常常比同志可愛,敵、我像是兩掌,互相拍擊,愈拍愈響,聲勢愈壯。缺少敵人,還真的會『孤掌難鳴』。此外,敵人又像桶箍,可以把同志箍在一起,讓眾『志』成城。

國際政治亦復如此。『無敵國外患,國恆亡』。國家本來就是為應付敵人而存在,敵之不存,國將焉附?蘇聯沒被敵人滅亡,因沒有敵人而滅亡,即為此理。」

這樣看來,「可敬的敵手」可能也是人生的福報,因為,只要應對得宜,它可是幫助你向上提升的墊腳石——「天下無敵」應該是一種深沈的寂寞。

四、不戰而屈人之兵

面對「可敬的敵手」可是一門人生最大的功課。是被「可敬的敵手」打敗,還是將「可敬的敵手」變成自我提升的基石,這是人生智慧的著力點,也是《孫子兵法》勝戰思想的最高境界:全勝——「以全爭於天下,兵不頓而利可全」「謀攻篇」——贏得敵人的全部,包括敵人的全部資源暨敵人樂於為你效力。

「貞觀7年正月,太常卿蕭瑀上言:『七德舞形容聖功,有所未盡。請寫劉武周、薛仁果、竇建德、王世充等擒獲之狀。』上曰:『彼皆一時英雄,今朝廷之臣,往往嘗北面事之。若睹其故主屈辱之狀,能不傷心?』謝曰:『此非臣慮所及。』」(《資治通鑑》卷一九八、唐紀十四)從唐太宗與臣屬的這一段對話可以發現:唐太宗的識見,的確超人一等,無怪乎日本人推崇他為東亞政治史上第一英主。

觀乎太宗對臣屬曾說,「朕雖帝王常兼將相事」。又對太子說「汝無我之功勳而承我之富貴,竭力為善則國僅安」。並自認「功大過微,故業不墮」。(《資治通鑑》貞觀二十二年春月己丑記)——太宗對於自己功蓋當世應是頗為自得自負。太宗未正位皇帝,為秦王之時曾將自己馳騁沙場、克敵制勝的戰功編製成樂舞,即「七德舞」。只是,其後他打敗劉武周、薛仁果、竇建德、王世充這些人之戰功尚不及編製成樂舞。但是,當他成為皇帝之後,自有逢迎之人建議他編製樂舞以表彰他當年平定此輩人物的功勳。

不過,身為天子的唐太宗卻制止了,理由是:

(一)這四人雖是他手下的敗將,卻也是當世的英雄;

(二)他統領之下的大唐政府中的朝臣有不少曾是這四人的臣屬,不須強調他們故主戰敗投降的屈辱之狀,以挫辱他們的自尊心。

太宗的這番見解,這種體諒,譽之為「仁厚」恐怕只是一種表相的說法。這應該是一種「自我提升」的睿智,挫辱自己朝臣的自尊心對自己又有什麼好處呢?所以,劉、薛、竇、王的舊屬都樂於為唐室效命,而貞觀群臣中有隋的降臣,隋帝室的親信,南朝遺臣、太子建成舊屬,這些來自不同組織、不同環境、也都曾各領風騷的人才,都能合衷共濟為唐太宗效力,太宗才是真正最大的受益者。而唐太宗對蕭瑀這番說詞也凸顯了這位帝王的豪情與自負——自己手下的敗將都是一時的英雄,那自己不就是「英雄中的英雄」嗎?讚美敵人的同時,也就讚美了自己,如此不著痕跡地自抬身價,真是面子、裡子全給他包了。《孫子兵法》「謀攻篇」說:「善用兵者……必以全爭于天下!」看來這位出身沙場的帝王不但戰功彪炳,且一統江山、文治鼎盛,實在是因為精於兵法。(本文作者為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員)(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