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兩岸三地最受熱議的白宮記者,就是張經義。
事件起源於美國總統川普的一個問句。在白宮疫情記者會上,張經義舉手提問,川普搶先問他「你來自哪裡?」擔任上海東方衛視駐白宮記者的張經義回答「我來自台灣!」自此掀起兩岸論戰,中國網友罵他「台獨」、台灣網友質疑他「為何替中國工作?」。
然後,陸委會要開罰了。
4/18,陸委會發言人兼副主委邱垂正表示,張經義具有台灣人身分,卻擔任上海東方衛視駐白宮記者兼上海廣播電視台北美新聞中心主編。由於上海東方衛視是陸方黨務及政務系統直屬的事業單位,因此將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33條第2項對張經義開罰。
(編按:張經義「我來自台灣!」片段自48分起)
根據該條文:「國人不得擔任中國大陸黨政軍或團體相關職務,或為其成員。」罰緩可能是新台幣10~50萬元。
隔天,川普也加入戰局。美國一位電台主持人柯克(Charlie Kirk)在推特上批評張經義,形容他是共產黨特務,還認為張經義欺騙川普,說自己來自台灣,卻是上海東方衛視的一員,其實是中共的宣傳武器。柯克呼籲網友認同驅逐張經義就轉發貼文,沒想到川普不僅轉發,而且還補了一句「現在就踢掉他!」(Cut him off now!)
一連串風暴下,當天稍晚,張經義自己在臉書發表影片,以中文強調「作為一名記者,我問心無愧!」1分21秒的影片在一天內湧入超過3000則留言,支持與反對的兩派網友隔空激戰。各方形容,張經義簡直就是疫情之下,被中美台三方「政治獵巫」的祭品。
不少人也評論,當全球興起保護主義,民粹、民族主義當道時,這一次張經義顯然一次得罪了美中台三地的民粹與民族主義者!一部分台灣人不理解,他為何要效忠大陸的媒體,會不會成為統戰的工具?一部分大陸人不理解,他為何不跟川普說他來自上海東方衛視,卻說自己來自台灣,難道是台獨?至於一部分美國人也不能瞭解,為何美國白宮要敞開大門讓大陸記者來去自如,是否有間諜風險?
張經義究竟是誰?認識張經義的一位台灣媒體高層說,從20歲至今41歲,張經義一路上最大的夢想是做一名優秀的國際新聞記者,年輕時為了練好英文,他每天早上6點到晚上12點苦讀英文。政大畢業後,他順利到美國紐約大學讀完碩士,從世界日報、鳳凰衛視再到上海東方衛視,一路立定目標、勇往直前,好不容易圓夢,「爬到山頂卻摔了一大跤,還被中美台三方當成標靶、射箭攻擊!」這位新聞界前輩感嘆!
已經淪為各方口水戰的張經義事件,有哪些面向值得思考?
首先,陸委會是否解釋太寬了?幾乎所有大陸機構都算黨政軍組織?
根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33條第2項「臺灣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不得擔任經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會商各該主管機關公告禁止之大陸地區黨務、軍事、行政或具政治性機關 (構) 、團體之職務或為其成員。」
陸委會表示:「 陸方黨務、政務系統所屬事業單位,均屬兩岸條例第33條第2項公告禁止任職之黨政軍組織」。而上海東方衛視隸屬陸方政務系統「上海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全額出資之「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再加上,受黨務系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所屬事業單位(上海廣播電視台)之指揮監督。以此推論,張經義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
但也有反對者指出,若從這樣的股權隸屬與監督關係來推斷張經義是否違法,以中共黨營事業遍地開花、近幾年來大陸「國進民退」風起雲湧,再者所有公、民營機構都必須某程度行使「黨」之旨意的情況下,幾乎全大陸都是黨政軍所屬機構,在大陸工作的台灣人,恐怕還有數不完的「張經義」們,罰也罰不完。
例如民眾黨近日就質疑,民進黨政府的前教育部長吳茂昆,擔任過中國科學院的顧問,該機構在陸委會公告禁止的名單之中。這是公開的事實,陸委會為何不罰吳茂昆?
第二,為何之前不抓、不罰?
張經義到華府跑新聞已近十年,去年4月還曾回台出版中文繁體著作《白宮義見》,期間上遍大小節目,拜訪過多個媒體機構與縣市長,並未隱瞞其上海東方衛視記者身分。甚至,他成立「白宮義見」同名粉絲團,大方寫上隸屬上海媒體集團(SMG),也說自己是「SMG東方衛視白宮記者」。
近一年來,張經義還在媒體上寫網路專欄,幾乎每一週至10天都有文章見刊。他的記者頭銜從來沒有變過,為何陸委會從來沒有發現?如果他身分違反兩岸關係條例,為何之前都不抓、不罰?為何一切都等到他回答了一句 “I am from Taiwan”之後,陸委會才如大夢初醒?
如此處理態度,令人有種「昨是今非」的困惑。
第三,台灣沒有舞台給一個追夢的年輕人?
41歲的張經義,來自雲林,畢業於政治大學新聞、阿拉伯語雙學士,後來赴美取得紐約大學國際關係碩士學位。曾任職《遠見雜誌》與聯合報系的《世界日報》,於2010年加入鳳凰衛視,在華盛頓擔任駐地記者,而後轉職到上海東方衛視。
張經義很早就對國際新聞有興趣,立定志向要當一名國際記者。他曾演講指出,當了記者後,每天向新聞室要主播英文講稿,並且到處「借」網路Wi-Fi、重播新聞,一字一句唸完當天播報,才敢入睡。
跑白宮新聞後,他費盡心思得到白宮記者證、白宮記者協會認證的「雙重認證」,花費了400天、幾乎每天風雨無阻往白宮報到,才在2011年拿到「白宮記者」的身分,有機會隨著美國總統出訪、獲得第一手消息。2012年,他被選為白宮外國記者團的副會長。
但這樣一位年輕人,為何跑到對岸的媒體工作?是不是台灣新聞圈也該反省,沒有提供舞台呢?這可能是台灣媒體的國際新聞市場太小、口袋不夠深,也長期不重視國際新聞的結果。
曾在自己書中表示「願為新聞付出一切」的張經義,在許多人選擇看「直播」來寫新聞時,他想當一個永遠能深入現場採訪的記者。或許,這促使他選擇了願意投注資源在白宮新聞上的媒體,而這樣的媒體剛好是中國電視台。
張經義事件牽涉複雜、灰色地帶太多,卻不應流於各自發表政治立場的口水戰。透過該事件,各界應該好好檢視所有細節,包括相關條例如何定義、如何落實執行?如何管理兩岸人才流動?從中找出一條明確的界線,否則永遠有人踩地雷,也難免有人質疑主管機關因人設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