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質就像一個人的基本操作程式,不同的人格特質,面對問題的態度和決策方式都會不同。因此,要預防及處理危機,應該先瞭解自己的人格特質,再對症下藥。
我把人格特質分為內向型(intravert)、外向型(extravert)兩種,內向型的人決策時以自己的因素為主,外在的因素為次,想到的多是自己的經驗、感受與對自己的影響,比較不會想到別人的感受、意見或影響。外向型的人,決策時則以其他人為主,多想到別人的經驗、看法、觀感和影響,自己的好惡利害反倒擺在第二位。一般人一聽到內向、外向,就以為指的是活潑多話與否,其實這是錯誤的分類。因為很多話多的人是不會替別人想的,相反的,很多沈默寡言的人卻很重視別人的看法,所以不能拿話多話少來做為指標。例如泰德.透納(T. Turner)是個滔滔不絕的人,但他的主觀意識非常強,其實是極端內向型的人。相反的,比爾.蓋茲(B. Gates)就是個悶葫蘆,可是他卻很在意外界的想法,很能接收外來的訊息。
接著再用科學家型與藝術家型來區分,科學家代表了理性,藝術家代表了感性。在決策時,科學家型的人常要求許多詳細的資料,再一板一眼地分析。感性的藝術家則隨興之所至,資料蒐集得很抽象。常常覺得這件事不錯就同意了,問他好在哪裡,他也答不上來,反正感覺很好就對了。
處理危機視人格特質而定
於是我們可以畫出一個方陣來,分析不同人格特質的人容易有哪些危機,以及如何矯治:
第一種是內向型的科學家。這種內向理性的人,思考時以自己的主觀為主,非常要求資料。他們總覺得自己比別人懂得多,所以在決策時,傾向於不相信他人的資料,只相信自己的資料,這種人的決策危機常出於偏見,聽不進別人的話。
要預防這種危機,就必須找一群朋友組成智囊團,決策前博採周諮,就能避免因偏見而犯錯。
第二種是外向型的科學家。這種人外向又理性,常以外界或他人的感受為考量重點,要做一件事時,最在乎的是別人怎麼想。而且他們非常理性,需要許多客觀的資料做為研判依據。這種人的決策問題是舉棋不定,因為外在因素變化很大,他顧慮東顧慮西,又蒐集了一大堆資料,最後變成「paralyzed by analysis」(被分析給癱瘓掉了)。因此,要防止決策危機,便必須在任何決策前先決定時間性,判定在多長時限內一定要做個定奪,嚴格要求自己不得拖延,並且區分出輕重緩急,那麼決策的速度就會加快。
第三種是內向型的藝術家。這種內向感性的人非常主觀,而且充滿了感性,容易陷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中。如果發生決策危機,往往是因為沒有好好做資料蒐集。因為他們主觀強,甚至自以為是,對資料的蒐集不夠用心或不夠平衡,於是容易做出錯誤決策。改進之道,首先是要承認自己在人格特質上的缺點(這對主觀的人並不容易),然後加強客觀分析,把需要蒐集的資料詳細找出來,一個個去問人、去查證,以Q、V、V (qualification品質、validation可信度、verification查證)三步驟來審核資料,再依詳實可靠的資料做出決策。
態度積極,克服人格缺失
第四種是外向型的藝術家。這種外向而感性的人,非常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他本身主觀不強,既重視他人意見,又感性壓過理性,所以變化起伏相當大,總是跟著感覺走。結果就人云亦云,倒來倒去。這種人最大的決策問題,常是只看到人家提的那個選項,不會想到是不是還有其他更好的方案,最後因衝動草率而導致決策錯誤。外向型的藝術家要矯正自己的決策問題,就要強迫自己花點心思,在決策前先盡量把各種選項都寫出來,再一個一個嚴謹分析,從中挑選出最好的方案。
整體而言,在內向與外向之間,外向型的人比較會有危機意識;而在外向型的人中間,藝術家型的人,情感又特別容易波動。因此比較起來,在上述四種人中,外向型的藝術家通常最有危機意識,因為他們對外在環境最敏感。
但是,除了危機意識之外,還必須有積極的態度,才能努力校正自己的性格缺失,預防決策危機,否則只會整天緊張兮兮,卻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積極,就是無論際遇如何,始終能抱持著自信、樂觀、進取的態度,勇敢掌握命運、挑戰困難,這需要自信,也需要意志。同樣的一件事,在積極的人和消極的人看來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觀感,也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唯有積極的人,才有足夠的能量克服性格上的缺點,追求幸福與成功。
至於哪種人格特質最容易陷入決策危機?一般來說,最不會處理問題的是內向型的藝術家。因為內向,他們不聽別人的話;因為感性,他們不看資料只憑感覺,而且變化很快。
其實上述四種人的成功機率都是一樣的,並沒有哪種人註定失敗、哪種人容易成功,所以千萬不要自我放棄。只要有自知之明,瞭解自己的問題在哪裡,並且積極自我校正,人生一路上仍然能夠逢凶化吉。(本文由危機預防國際公司總裁邱強口述、張慧英整理)(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