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你執掌教育部後,對教育問題改革的優先次序是什麼?如何提高我國的教育品質?
答:我到教育部後,先和部內各個單位溝通,綜合之後,覺得共有六大教育問題。一個月之後,變成了十二個。從那以後,我就不再去數這些「燙山芋」了。
整體而言,我的工作圍繞著三樣事情:一、如何提升學術水準;二、如何提升職業教育;三、如何使中小學教學正常化。
中小學教學正常化是目前最頭痛的問題,它和職業教育有很大的關聯。如果今天把職業教育辦得很好,很多學生以第一志願到職業學校去,升學壓力就會減少,中小學教學也就會走向正常化。
雖然這幾年升學率都在增加,但升學壓力並沒有降低,因為大家都想進好學校。現在很多人討論要增加學校來減輕升學壓力,但我認為還不如把現有的學校辦好。
我們希望把中小學辦好;支援省政府把地方教育辦好,使它和台北市、高雄市的水準差不多;也希望有系統的補助私立學校;當然還考慮到改進聯招制度,用各種方法來改善因升學壓力而造成的中小學不正常教學現象。
環繞著這三大事情,最後可能歸結到要如何提升高等教育的水準。關於這點,我個人覺得最重要的是如何在校園裡形成學術濃厚的氣氛。如果大家覺得最高的是學術,而不是一個人的地位,我想這水準就會達到了。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讓各個學校有充分的運作空間和找到好的一批人,讓他們能充分的發揮。
例如我們推動大學法,並不是說訂一個法,我們的水準就提高了。無論教育部在硬體、軟體方面如何支援,還是要各個學校去發揮。我個人並不相信用什麼方式,如打兩針,吃點藥就可以了,而是有這麼一個環境,讓他去成長。當然在這環境裡,要讓教授有足夠的誘因,也要有點壓力,這要靠學校裡面自己去形成這種氣氛。
不逃避難題
問:你上任以後如何解決一些老問題?是否以前就曾考慮過?
答:我到任前沒有想過,因為前一天,我才知道自己要擔任這個工作。不過我喜歡去想「燙山芋」在什麼地方?要怎麼解?
當我決定到部裡工作時,我和家人討論很久,因為他們擔心我的身體。後來推不掉,接受這工作時,我和部裡的人、家人講過三點:第一、將來如果我身體不好,我一定不能再做這個工作;第二、我自己覺得做得不好,那幹嘛還在這裡做;第三、如果我覺得想要做的事情不能做,我也一定不做。所以我有了心裡準備要碰那些難解的問題,不會去躲,否則就沒有意義。
問:這麼短的時間內,如何處理這些棘手的問題?
答:一方面我比較敏感一點,另一方面我喜歡跟人家交換意見。我也跟部裡同仁講,不要把我的看法當做最後的看法,你們可以反駁我的意見,這樣子讓我有機會可以跟大家討論。我希望我的決定是經過大家討論、溝通以後出來的。
我認為應該碰的問題就要去碰,不要躲。尤其是現在,民眾的要求往往是在政府施政前面,所以很多問題可能我們更要想在前面一點,壓力就可以小一點,空間可以大一點,溝通的機會也比較多一點。
當然也不要去硬解,譬如像聯招這個問題,一定要有決心和耐心。因為這個結打得太死了,你不要期望很快就去解開,而是一邊溝通一邊想,不要放棄。
賦予學校彈性
問:為了配合將來發展的需要,教育部是不是有些問題要及早規畫?
答:其實也不算提早了,問題都已經在那裡了,比如說制訂大學法,接下來有很多工作要做了。我們要考慮到對老師的保障和尊重。目前正在研究有沒有必要去訂一個教師法,但這裡面又很複雜,因為從教授到小學老師,性質很不同。
另外希望給予學校彈性,未來教育部對公立學校,在人事、會計方面要真正落實到具有彈性的作法,不過這相當複雜,需要協調其他部會。
在預算結構上,我們希望將來做一些調整,例如支援省政府,就要先訂出一個比例來進行。
問:你如何把你的想法、觀念和其他人溝通?有沒有遭遇到什麼阻礙?
答:我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部會裡的同仁很支持我,上級也都很支持我,我個人並沒有遇到任何阻礙。
我覺得一個管理的人最重要的是要讓底下的人瞭解你在想什麼,不要讓底下人去猜你在想什麼。所以我是想到什麼就講什麼,而且儘量溝通,不斷把我的想法講給同仁聽。
問:如何能快速的讓人才進入教育界,把學術氣氛帶起來?有沒有具體作法?
答:我覺得找人不能操之過急,可是要很積極。招募人的時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把自己的構想、將來的計畫,儘量跟招募的對象溝通,希望兩邊能夠配合。
用人之道在於知人
另外,要提供一個好的條件,讓他覺得到你這裡能夠發揮、有所成就,覺得到你這裡比到別的地方好,這不是光講就行了,要花功夫。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長處。做一個主管,最重要是如何發掘部屬的長處,想辦法彌補他的短處,使他的長處能夠發揮出來。假如你一天到晚就想他有短處不能用的話,你沒有一個人可以用。
問:我們目前對私立學校的師資考核是否有具體辦法?
答:談到私立學校,關於中小學的管理,實際上是教育局、教育廳負責的事情,教育部是掌管高等教育、大學教育,當然我們也要督導他們的工作。
這常面臨一種很有意思的情況:一方面會說你教育部管得太多,一有問題之後又會問你教育部預備怎麼做。我常常要克制自己,不要去做太多。因為私立學校的優點是有彈性,假如把私立學校也管得很緊,那就跟公立學校一樣了。
問:你對私立學校收取高學費有什麼看法?
答:有些人認為學費應該反映到實際需要,可是看看國外私立學校的學費收入只佔整個開支的一部分,一部分則是靠政府資助,另外很大的一部分是靠外界捐助。所以如果完全要把成本加諸學生身上,我覺得還沒到這個時候。
如何分「派」的問題
問:以上級對你的支持,你能否在爭取教育經費上有所突破,以提升中小學的師資水準?
答:我們有百分之十左右的經費補助中、小學,過去我們支援地方政府的情形是中央出三分之一,省政府出三分之一,地方政府出三分之一,而地方經常沒有這筆錢來配合三分之一的補助。
現在我們給了錢就是指定做幾項硬體設備,有一個條件,就是要他們解決兩件事情,其中之一就是要解決老師退休的問題。現在台灣省政有因為經費不夠,老師無法退休,所以我們一定要先解決這個問題,也藉此把老師的水準提高。
爭取經費裡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一個派就只有這麼大,你要多的話,別人就會少,除非是要大一點的派,這牽涉到政策的問題。我們希望預算比例在二年之內達到一五%,包括教育、文化、科技等,這樣子已經擠到別人的經費了,你要多一點,別人就會少一點,所以爭取預算到某一個程度的時候,就要跟其他單位碰上了。
問:最近教育部又重新要規定補習班不可以收在校生,在校老師也不可以教補習,可是依照以往經驗,這似乎是一個無法執行的辦法,教育部如何來考慮?
答:這個問題是六個「燙山芋」之一。
補習班泛濫
目前至少大家的看法是不同意老師到補習班去上課,現在癥結點還是在學生能不能去補習班。假如不能,你做不做得到?假如能的話,會不會變成補習班的氾濫,變成「補習王國」?基於理念是小孩子不能去,基於現實是必須要去,必須考慮兩者之間如何找一個平衡點。
現在我們在訂辦法,假如將來決定怎麼做,就真的那麼做,不是開玩笑。
現在很多問題攪在一起,就是因為沒有開放,例如,很多地下補習班,還有牌照轉讓等問題。因為沒有開放,所以就帶來很多管理上的困擾,將來如果開放以後,很多沒有開放所帶來的問題會減少,就可以集中處理那些沒有解決的問題。
(楊孟瑜、曹郁芬整理)
毛高文如何解「聯招」結?
我考慮把學生在校成績列入聯考分數一併計算,是希望改進聯招制度帶來的弊端。
聯考一向被人認為最大的優點是公平,但我想公平性應該是過程中的一個手段,而不是最後的目的。假如教育的目的是公平的話,那我們今天的問題都容易解決了,但我們不能只滿足於公平。
公平性固然重要,但如今這個制度已帶來了一些後遺症,必須要改。當然在改的過程中,還是要維持公平性。
我預計從考試方法和計分方式來改進。
選擇考試,忽略表現
目前選取學生到學校裡來念書,大概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用考試,考得好就來,考不好就不要你;另一種就是看你過去表現得如何,像美國用申請入學的方式,就是看學生以前的表現。
今天我們這個制度只選擇了考試,而忽略了平時的表現。如果我們考慮到學生平時的表現,第一、可能更可以反映學生的程度,因為這成績裡包含他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表現;第二、也可以減輕大家把焦點都集中在考試這個問題上。
我們現在的困難是,目前學校給分的方式不適合用來計算,因為現在打分數是一個很主觀的給分方式,老師出個題目,給你幾分就是幾分,不是相對的成績。
要改革的話,就要使給分的方式能比較客觀,所以我們推動把在校成績併入聯招計算前,先考慮如何更改目前中小學的給分方式,把絕對的分數改成同學之間相對的分數。
改進聯考制度
教育部已成立了小組來研究改進聯招制度,除考慮計分方式外,還繼續要研究如何改進命題,因為將來還是需要考試。
我們打算先從國中升高中的聯考開始改進,因為國中是國民義務教育。一旦決定執行的話,還要在正式實施的三年前宣佈,不能臨時更改。
另外,我們希望剛開始計算的時候,在校成績佔的比例要低,可能佔百分之十,先取得大家的信任,衝擊力不大,大家接受了,然後再逐步將比例提高。等國中升高中時大家覺得可行了,再進行高中升大學的聯招修改。這是長期的,可能需要五年到十年。
開始考慮計算在校成績以後,學生的水準也可以慢慢拉平。因為一旦計算在校成績,學生會考慮如果到明星學校去,可能考試時會佔點便宜,可是平常成績可能不好,如此一來,自然也漸漸平衡了各校的差距。
重視平時成績
為了平衡學校間的差距,今後教育部的預算裡,有一個固定的比例要支援省政府,其中講明了幾件事情,有一件事就是要支援偏遠的學校。
至於有人擔心計算在校成績是把五育成績都包括在內,以後是不是會因此而出現什麼音樂補習班、體育補習班等等,我個人是認為學生沒有那麼多時間去補習。將來是注意學生在學校的平時成績,而不是考試分數。而且以後的計算方式會有不同,譬如智育的計分可能和體育的計算方式就不一樣。我們目前正在考慮各種方式,像體育是否也要和數學一樣的計算法。
而智育以外的成績要如何反映?當然這裡面又牽涉到人為因素,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說要提升一般的教學水準。我們不斷在準備,這是長期的工夫,不過我想我們把目標訂出來了,就朝這個方向走,這樣可能會越來越近,慢慢大家會接受這個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