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奇力新朝向全方位的電感大廠邁進

江逸之
user

江逸之

2001-11-01

瀏覽數 37,050+

奇力新朝向全方位的電感大廠邁進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1 / 11月號雜誌 飛利浦去國巨來

距離東莞塘夏鎮東莞國巨、智寶車程不到三十分鐘的東莞奇力新,是國巨電子建構「一次購足」的電阻、電容及電感的被動元件王國的重要戰略部署,1996年國巨入主奇力新,正式跨入電感產品的領域。

成立於1972年的奇力新,是由數位台灣TDK的工程師所創立;奇力新自行產銷傳統線圈電感產品;並研發配製出鎳鋅鐵蕊、錳鋅鐵蕊、鐵粉鐵蕊和鎂鋅鐵蕊等粉末;但在1990年代中期,沒有完整的全球市場行銷網絡,卻成為奇力新在擴展全球市場的最大罩門。

當時,國巨擬定邁向全球前五大被動元件集團的計畫,在晶片電阻方面,國巨已經是全球第一大廠;在電容方面,則購併智寶,獲得鋁質電解電容的技術;下一步就是建立技術門檻較高的電感量產技術,國巨以策略聯盟方式,取得奇力新股權,1996年正式入主。

奇力新總經理詹炎生指出,東莞奇力新過去的管理團隊不重視成本控制,不當採購支出抵銷掉大陸低廉的人工成本優勢,導致1998年營業虧損。

1999年3月出現轉折點。國巨派詹炎生、現任奇力新東莞廠總經理劉奕享及奇力新製造處處長魏石龍,正式接管奇力新的管理團隊,一連串的精簡人事與嚴格控管經營成本,將原先近兩千位員工的奇力新,瘦身為一千三百人的精銳部隊,員工雖然減少,但生產力卻因此提升。當時,奇力新的台幹甚至收到被下崗(解雇)的大陸員工打電話恐嚇。

東莞奇力新在國巨的強勢主導下,1999年下半年立即轉虧為盈,並在2000年獲利超過268萬美元,提供奇力新約50%的營收挹注。

為擴大生產規模,東莞奇力新與同屬國巨集團的飛磁(原屬於飛利浦的全球被動元件部門),在2001年7月遷入位於東莞清溪鎮的新廠房。

目前,奇力新月產一百二十噸鎳鋅磁性鐵蕊、兩百萬件變壓器、合計一億八百萬件的各式繞線電感(Wire Wound)及多層晶片(Multilayer type)電感等,並搶下台灣55%以上的電感市場。

8月中旬的炎熱午後,一群裝潢工人正忙進忙出地裝修東莞奇力新新廠的一樓大廳,但一樓的另一側,業務人員也在尚未完工的辦公室中,忙碌地打著電話聯絡客戶。

而爬上二樓之後,卻是另一番不同的景象,奇力新的主力產品——電感,正由派駐大陸超過五年的東莞奇力新協理王蘭菲,帶領著超過兩百位員工精巧地將細如髮絲的線圈纏繞成電感半成品。

雖然廠區的硬體建設尚未完工,但東莞奇力新的生產線卻早已開工,以支應龐大的訂單需求。

究竟奇力新如何在半年內轉虧為盈,關鍵在於「控管成本支出,與提升效率,」劉奕享表示。

國巨主導奇力新,提升營運績效

偏重技術的研發,卻輕忽管理的重要,使得奇力新在大陸東莞吃盡苦頭。雖然奇力新已是台灣最大的電感廠,擁有領先台灣同業的配製粉末和燒結鐵蕊技術,但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東莞奇力新在1999年前一直處於營運績效不佳的困境。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直到1999年3至4月期間,國巨正式主導奇力新的管理團隊,國巨副董事長暨執行長陳泰銘派當時國巨海外事業處暨管理處副總經理詹炎生接手奇力新總經理,劉奕享接任東莞奇力新總經理,著手大刀闊斧進行改革,並將東莞奇力新轉虧為盈。

劉奕享回憶起剛接手東莞奇力新時,各部門的管理績效非常地差,費用支出毫不節制,光是1999年前五個月就虧損新台幣2000多萬元,「東莞奇力新所賺的錢,還不夠費用的浪費,」劉奕享旋即更換績效不佳的台籍幹部,換上一批新的幹部,引進國巨最強的成本控制法,嚴格控制各部門的費用支出,減少不必要的支出。

東莞奇力新經歷過台籍幹部的大換血,與要求各部門的主管嚴格控制成本支出,「哪位主管想要花錢,必須能夠說服我,」劉奕享說。詹炎生與劉奕享的鐵血改革立即獲得立竿見影的成效,將東莞奇力新的支出大幅降低,同年6月東莞奇力新就開始出現盈餘,東莞奇力新1999年已小幅盈餘6000美元,2000年大幅成長到268萬美元的獲利。

「2000年奇力新獲利新台幣1.8億元,五成都是東莞廠的貢獻,」詹炎生表示,除了獲利的成長外,同時東莞奇力新在晶片電感的產能部分,也從1999年的單月六十萬個,成長到目前的兩千萬個。

現在的奇力新,十年前的國巨,強化行銷

在改革奇力新的財務、成本支出審核制度後,詹炎生接下來擬定「追隨大廠的腳步,開發新產品」的成長策略,強化昔日最缺乏的業務行銷能力。

一位電感業者指出,奇力新的核心競爭力在於自行配製粉末和燒結鐵蕊的技術。由於上游原料粉末,如果以不同的配方及燒結技術將影響電感的電感值,對產品的應用層次亦有所影響,奇力新有能力持續開發新產品。

分析電感的產業特色在於,「電感的種類繁雜,分成許多小條生產線,客戶的驗證都不相同,」詹炎生指出,電阻、電容是客戶依被動元件供應商驗證的,例如,國巨的電阻產品被摩托羅拉驗證通過後,以後摩托羅拉在設計手機時,就可以直接使用這些承認的被動元件。

電感屬於Design in的產品,業者在電感的原始設計時,就必須與每個不同的客戶密切配合;再加上,電感有EMI(電磁干擾)等電磁波檢測限制,爭取成為供貨廠商需經過一段時間;一旦成為供貨廠商後,都能維持穩定的供貨關係,客戶認證後也不容易被其他廠商取代。

詹炎生規劃憑藉著奇力新的自主研發磁性材料能力,配合國巨既有的業務行銷網絡與全球運籌系統;隨時保持生產線的彈性,提供最完整的電感產品線,建立一次購足客戶服務。

而同屬於國巨集團的飛磁(原飛利浦的全球被動元件部門)為僅次於日本TDK的全球第二大磁性材料生產廠商,飛磁與奇力新在技術上的合作已開始進行。

飛磁磁性材料多應用在通訊產品上,奇力新在可取得通訊用的磁性材料技術後,將有助於奇力新開發通訊用產品。

雖然目前全球電感市場仍有九成由日商所掌控,詹炎生不悲觀。

他認為奇力新在全球電感市場中是new born baby(新生兒)角色,奇力新在目前電感市場的地位,就像十年前國巨的電阻,「只要加強市場行銷與技術研發,就有機會像現在國巨的晶片電阻,成為『全球第一大廠』。」(江逸之)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