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獨家】台灣抗疫登國際期刊!專訪陳時中感謝的論文作者王智弘

王智弘:對危機有警覺性、做足準備,是台灣最厲害的地方

鄧麗萍
user

鄧麗萍

2020-03-04

瀏覽數 226,350+

圖/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王智弘。陳之俊攝
圖/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王智弘。陳之俊攝

台北時間3月4日,從美國傳來台灣一則爆炸消息,美國最權威的《美國醫學協會雜誌》(JAMA),發表了一篇關於台灣防疫成果的論文〈台灣對新冠肺炎的應變:大數據分析、新科技和主動檢疫〉,瞬間讓台灣成為國際矚目的焦點,連衛福部長陳時中也在下午記者會上表示感謝。本文主要作者是出身台灣,目前擔任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王智弘,《遠見雜誌》越洋採訪他,談他發表論文的緣起,以及對台灣與世界防疫的建言。

一篇發表在重要國際期刊的論文,3月4日一早便在台灣人的各大Line群組上瘋傳。這篇論文不僅引起國際矚目,更成了今天陳時中主持中央流行疫情中心例行記者會的壓軸環節。

這篇文章在美國時間3月3日發表於《美國醫學協會雜誌》(JAMA),論文題目是〈台灣對新冠肺炎的應變:大數據分析、新科技和主動檢疫〉,重點強調台灣這樣一個民主國家,如何快速有效防疫,並保護人民的權益,成為典範。這是美國三大醫學期刊之一,每天平均有500萬人傳閱,讓全球忙防疫的氛圍下,台灣的努力被世界看見。

讓台灣防疫經驗登上國際期刊,連陳時中都表示感謝的,是來自台灣的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王智弘,和兩位共同作者Chun Y. Ng、布魯克博士(Robert H. Brook)一同發表。Chun Y. Ng是王智弘的研究助理、目前在台灣和信醫院進行研究,是一位香港裔美國學者,布魯克博士則曾任職全球最大智庫、蘭德研究所(RAND)衛生部門主管長達19年,對美國政府決策深具影響力。

王智弘是12歲到美國念書的小留學生,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現任史丹佛大學醫學院醫療預防及成果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同時也是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的董事,每個月都帶著一群美國知名學者來台授課。

自從1月新冠肺炎爆發後,他就每天閱讀台灣的新聞、做筆記,也請研究助理Chun Y. Ng蒐集台灣英文報的資訊,詳細記錄,一開始就緊追疫情發展,不僅感同身受,也充分掌握台灣的防疫措施。

台灣防疫經驗引國際注意,連中東電視台都來邀訪他

論文發表之後,在國內外引起很大迴響,就連王智弘30多年沒見過面的哈佛同學也找上他,各國來的採訪邀約更如雪片般飛來,包括中東電視台。《遠見雜誌》可能是台灣第一個訪問到王智弘的媒體,訪問他時,他正在華盛頓出差,當地時間凌晨1點半。

論文強調,當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台灣所採取的防疫政策具有建設性,足以作為其他國家的借鏡。」

美國學者驚訝:選舉完,台灣人就不分藍綠、齊心防疫

他表示,面對疫情延燒,台灣民眾展現的防疫決心,連和王智弘一起發表論文的布魯克博士都很驚訝。「台灣1月才完成總統大選,藍綠撕裂,但經過一番藍綠撕裂之後,人民在選後卻可以一起合作防疫,反觀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持續惡鬥,」布魯克表示,這是他最驚訝的地方,他希望美國也能仿效台灣,並打算以此論文說服美國政府,作為防疫政策的參考。

「對危機有警覺性,且做好準備,是台灣最厲害的地方,」王智弘進一步表示,其實台灣政府在12月底接到WHO通報時,就有了警覺性,並迅速展開危機處理。

他分析,這是因為「華人常遇到災難、常在逃難,所以會未雨綢繆,白人就不會。」王智弘指出東西方對疫情的文化差異,使得台灣人比美國人顯得更有警覺性。

中央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池孟諭攝

中央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池孟諭攝

論文指出,台灣政府的三大防疫優點,包括「及早確認危機、每天對民眾進行匯報,以及傳遞簡單明瞭的訊息」,在疫情升溫時期,透過傳遞及時、精準且透明化的資訊,安撫民心。

「疫情要控制住,除了公衛和醫療系統完備之外,還涉及如何與其他國家協商、管理邊境和交通、防疫資源如口罩、消毒用品等管理,以及教育和經濟等因應對策。」

王智弘指出,防疫其實非常高難度,但台灣在2003年SARS以後就已有所準備。

「台灣政府從2003年SARS經驗中學習,建立了公共衛生反應機制,2004年就在衛福部疾管局的七樓設立指揮中心,因此在接下來的危機中,能夠快速採取應對措施。」王智弘說,受過訓練、有經驗的官員能夠很快確認威脅,啟動緊急管理系統,防堵疫情進一步蔓延。

他更強調,這次台灣展現的是一個民主國家如何快速有效防疫,並保護人民權益的典範,原因是來自人民對政府的信任,例如中央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和官員們,每天都召開記者會,「每個問題都回答完,很有耐心,都很冷靜,無形中會讓人民產生信任。」

加快永續轉型的關鍵契機:COP28全解析論壇,熱烈報名中

更重要的是,大眾與政府必須有一個正確的觀念,「是人得到病毒,但人不是病毒,」王智弘說。慶幸的是,台灣政府就是採取「以人為中心」的態度來處理疫情,不止是防堵病毒,而是關懷隔離者、給他們送便當等,才不會造成歧視,這是成功的關鍵。

又如,台灣有很多外勞,美國也是,若不善待罹病的人,「一旦他們得了病不敢出來就醫、或隱匿行蹤時,反而演變成破口,」王智弘肯定陳時中對於「政府不要去追外勞」的做法,「我也會給美國政府這樣的建議。」

王智弘認為台灣的防疫成效值得美國借鏡。達志影像

王智弘認為台灣的防疫成效值得美國借鏡。達志影像

病毒無國界,海陸空都是防疫關口

該篇論文也指出,台灣防疫的三大特點,首先是大數據分析。

台灣政府在農曆年前,即針對高風險航班實施登機檢疫,並在一天內迅速串連健保局、移民署和海關的資料庫,進行大數據分析,依據民眾旅遊史、臨床症狀等判斷警訊,協助即時掌握。

其次,在新科技防疫方面,台灣利用二維條碼、旅行史、臨床症狀等線上資料,設計入境檢疫電子系統。旅客報到時,掃描QR Code進入檢疫系統網站,線上輸入健康資料,系統根據過去14天的旅行史,立刻對旅客的感染風險進行分類。航班抵台後,經由簡訊自動發送健康申報憑證到旅客的手機,讓旅客入境時,即可出示手機憑證畫面,快速通關。對於高危險族群,則利用手機進行追蹤,確保他們在隔離期間乖乖待在家中。

第三,台灣也主動擴大社區篩檢,針對流感併發重症、且檢驗為流感陰性者重新檢測,也確實抓到確診者。而民眾也可藉由疾管署專線1922,主動通報可疑案件,或詢問防疫對策。

在高度肯定之餘,王智弘也針對台灣防疫作戰提出三點建言。首先,目前政府的即時溝通,或陳時中召開記者會時,主要是以國語和手語為主,除了衛福部疫管署網站之外,仍缺乏不同外語的資訊布達,對外籍人士或外國旅客的溝通顯得不足。

其次,台灣一開始把注意力放在航空運輸上,可能會遺漏其他防疫破口。例如1月31日當局放行鑽石公主號乘客停靠、允許他們在基隆登陸,沒想到後來這艘郵輪在日本爆發大批確診案例,一度造成民眾恐慌,擔憂社區傳播發生。

鑽石公主號曾於1月31日停靠基隆港。達志影像

鑽石公主號曾於1月31日停靠基隆港。達志影像

當時政府公布了50個郵輪乘客曾造訪的地點,要求可能接觸乘客的民眾進行自主健康管理。所幸14天後,無人確診。「下一次流行病毒發生時,可能海陸空都要注意到,才不會出現防疫缺口,」王智弘提醒。

第三,長期密集的政策布達能否維持到疫情結束、且繼續被民眾完整接收,仍是未知數。「和病毒長期抗戰,第一線檢疫和醫護人員非常辛苦,一個追三百個,若疫情擴大,現在的人力會很吃緊。」

危機處理高效率!疫情指揮中心平均每天要做2~3個決策

根據本篇論文的統計,從今年初至2月21日,台灣政府就做出124個防疫重大決策,平均每天要做2、3個決策,顯示政府的應變效率非常高。「面對危機,政府必須在不確定性和時間緊迫的情況下,做出許多困難的決策,而這些決策必須兼顧在地文化和民眾情緒。」

王智弘建議,政府要思考長期抗戰,比如做六個月的準備,「目前檯面上都是50、60歲的官員,等疫情緩和下來,應該要訓練年輕人,以便面對下一次的挑戰。」

醫療海嘯隨時再來,危機就是轉機

「這是一場醫療海嘯,但危機就是轉機,」王智弘說,當疫情緩和後,政府應發展遠距看診、遠距教學,同時,訓練民眾在家自我健康管理,「台灣看病量很大,但到醫院反而容易感染病毒,現在是教育民眾沒事不要跑醫院的機會。」

「若15年會發生一次醫療海嘯,必須長期抗戰,現在是一個訓練機會。我們要隨時準備好人力和物資,無論哪一黨執政,都能快速進入狀況,」王智弘表示,雖然各國的防疫措施仍需配合國土大小和民情文化的差異,台灣防疫經驗未必全然適用,但此刻仍值得美國及其他國家借鏡。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