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股市中,高爾夫球頭是一支最令人矚目的新興族群。復盛、大田、鉅明三家生產高爾夫球頭為主的上市、上櫃公司,去年以來獲利突出,儼然成為景氣惡化中,傳統產業力爭上游,逆勢成長的代表作。
不過對於鉅明股份有限公司而言,一路走來並非一帆風順,兩年前還處於虧損狀態,爭取大廠訂單的行銷策略調整讓鉅明起死回生,加強研發則讓鉅明行穩致遠。
從1999年開始,鉅明的營收及獲利大幅成長,每股盈餘也水漲船高。營收從1999年的新台幣5.6億元,今年預估將可以達到10.95億元;每股盈餘則由1999年的1元,預估今年則可以一躍成為3.58元。
鉅明在台灣的兩百六十名員工中,有近百人是行銷、研發及設計人員,每年的研發經費占營業額的5.3%。鉅明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文國說,「我們投入研發的經費絕對不比科技產業少。」
過去在市場規模及材料技術一直落在復盛、大田之後的鉅明,自從獲得Talor Made、Wilson的技術移轉,之間的差距已經縮短。李文國強調,「高爾夫球頭不單純是一項工業產品,已經近似工藝品,因此設計、研發才是它的生命。」
改變策略,獲國際青睞
擁有製造優勢的台灣,承接國際大廠代工訂單,成為市場成長的受惠者。
高爾夫球具最大市場的美國與日本,因為勞工成本升高,知名大廠逐漸降低在本國生產的自製率,紛紛將訂單移轉台灣代工。
李文國分析,由於台灣廠商的成本合理、交貨期短、應變速度快,加上品質保證,成為美日大廠委託代工的首選。他預估,未來台灣高爾夫球產業將跟台灣電子業一樣,成為國際大廠的採購和代工重鎮。
鉅明的發展是台灣中小企業的典型模式。董事長林進能在創立之初,雖然有生產技術,卻沒有國際貿易經驗,林進能早期親自拎著手提箱,裝滿樣品隻身走天涯,穿梭在全球各個運動產品展中,挖掘客戶,因此早期客戶多以中小型廠商為主。
近年來高球用品市場出現「大者恆大」的趨勢,知名品牌廠商幾乎囊括所有主要市場,中小型廠商遭到市場嚴重排擠,以中小型客戶為主的鉅明,業績在四年前開始出現明顯衰退。
兩年前鉅明改變行銷策略,加快複合材料技術的開發,終於獲得國際大廠Talor Made青睞。鉅明股本只有5.39億元,今年前七個月的營收已達6.5億元,每股稅前盈餘達1.82元。李文國說,「明年還會持續成長。」(蕭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