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東莞市石碣鎮的大王洲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斗大的LITE ON招牌,昭示著台灣第二大顯示器廠「源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現今台灣第一、全球第二大光碟機廠「建興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東莞落腳。
源興和建興在東莞石碣比鄰而居的廠房,再加上馬路另一頭建興所承租的新廠房,構建成源興、建興總經理廖學福挑戰全球第一的秘密基地。
2001年7月23日,以二類股上櫃的建興,2000年在東莞創造一千六百八十萬台光碟機的產量,並擠下韓國Samsung,躍升為全球第二大光碟機廠。
建興創造2000年營收新台幣163億元、稅前EPS7.84元的璀璨成績,預估2001年將挑戰光碟機出貨量一千八百八十萬台,營收220~250億元、稅前EPS 7~8元的目標。
光碟機曾被視為附加價值不高的產業,在眾多廠商削價競爭下,產品生命周期短,但建興如何提升光碟機的附加價值;源興如何走過1998年的營運虧損,在顯示器同業一片哀鴻遍野時,創造2000年營收255億元、稅後EPS5.3元的佳績?
現年五十歲的源興、建興總經理廖學福,扮演著重整源興及創立建興的重責大任,堅持投入大量研發,運用東莞的生產優勢,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掌握關鍵技術,挑戰更高的技術門檻,創造產品的差異性,」廖學福指出,技術的優勢是讓源興及建興持續高度成長的成功秘訣。
源興確認目標,大刀闊斧改革
源興曾經歷過大刀闊斧地調整生產據點,才逐步開創顯示器的核心競爭力。
定位為顯示器專業廠商的源興,三年前面臨國內顯示器廠商的低價廝殺;再加上,過度擴張的馬來西亞、蘇格蘭等國外生產據點,導致毛利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源興遭遇到瓶頸。
1999年,源興選擇將工廠集中到大陸,及產品線標準化等措施,以扭轉頹勢。廖學福在1999年毅然地決定結束馬來西亞、蘇格蘭等國外的生產基地,將CRT(映像管)顯示器全部集中到大陸東莞。並針對過於龐雜的顯示器產品線,進行產品機型的標準化及簡單化。
如此大刀闊斧的改革,獲得立竿見影的成效。源興將資源集中投入CRT的開發,提升了產品的品質,「也為源興爭取到全球前五大電腦廠商中的四大客戶,」廖學福解釋,並且開始有能力跨入TFT-LCD(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的市場。
源興勵精圖治後,在顯示器產業界站穩台灣第二、全球第五的位置。雖然顯示器被視為毛利不高的成熟產業,許多台灣顯示器業者在低價流血競爭中,紛紛中箭落馬。
但廖學福卻認為,只要資訊產品仍然存在,就需要不同種類形態的顯示器。他堅信在市場機制的運作下,體質不良的顯示器廠商將被市場所淘汰,小廠的訂單將轉移到大廠手中,「顯示器市場最終屬於少數幾個Final Player(最後贏家),」廖學福強調,加強自身的量產與研發能力,是源興持續成長的不二法門。
基於成為Final Player的堅持,源興利用大陸的低廉的人工、土地成本,建立東莞廠做為CRT顯示器的生產基地;並且在「大者恆大」的市場定律下,源興擬定「爭取更多代工訂單,鞏固既有的客戶,開拓大陸新客戶」的經營策略,發揮大量生產的優勢,逐步擴充產能與降低成本。
在顯示器的產能方面,源興預計2001年的出貨量為五百五十萬台CRT及五十萬台LCD顯示器,並且挑戰營收319億元的目標,較去年成長25%。
此外,在生產成本的考量下,源興規劃在2001年底前,將台灣的LCD生產線全部遷到東莞廠,東莞廠將增設兩條 LCD顯示器生產線,預估2002年LCD的年產量將衝到一百萬台。
源興走過裁撤馬來西亞、蘇格蘭生產基地的陣痛,掌握大量生產的優勢,也在顯示器產業普遍不景氣的狀況下,繳出2000年營收255億元、稅後EPS5.3元的優異成績單。
建興掌握關鍵技術,成為台灣第一大的光碟機廠
不同於源興的大量生產優勢,廖學福對於建興則是採取掌握關鍵技術,提高同業的競爭技術門檻,創造產品「差異性」的策略。
源興在1995年成立光電事業部,技術團隊主要由工研院光電所的研究人員所組成,隔年8月開始量產CD-ROM(唯讀型光碟機)。不到六年的時間,建興迅速攀升到全球第二大的光碟機廠商。
其中,CD-ROM的全球市場占有率高居15%,而營業額也從1996年的1200萬美元,一舉提高到2000年的5.49億美元(約新台幣163億元)。
在建興締造光碟機傳奇的背後,是不斷地追求技術革新。廖學福觀察到光碟機產業存在速度競爭、產品生命周期短的特色,許多同業在日、韓大廠的競爭下,相繼面臨淘汰的命運。
廖學福在光電事業部成立初期,即擬定創造產品「差異性」、提高附加價值的策略。他進一步解釋,「同業開發十倍速CD-ROM,我們就必須領先同業開發更高倍速的產品,拉大與競爭者的距離。」
為了達到擴大與競爭者的技術差距,創造產品的差異性,建興投入大量的資源,用於零組件的研發工作。當其他業者在為追求短時間內能達到大量生產的目標,而直接向日本光碟機零組件供應商採購關鍵零組件;相反地,建興卻自行研發光碟機的機心(tracers),並且成立了軟體部門撰寫程式。
此舉不僅確保了建興在光碟機產業的雄厚研發實力,擺脫日本的零組件供應商的束縛,也在光碟機的關鍵技術方面,建構起一道同業難以跨越的技術鴻溝,奠定了未來朝向更高倍速光碟機、CD-RW(可複寫型光碟機)發展的技術基礎。
建興電子營運副總經理陳清海舉例,當其他台灣業者直接向日本採購四層電路板的CD-RW機心時,建興和聯發合作,由建興負責系統設計,而聯發負責IC(積體電路)設計,共同開發出兩層電路板機心結構的光碟機,並且兼具防震、低噪音的高性能,也為建興爭取到許多國際電腦大廠的訂單。「沒有技術能力,是無法得到歐美的訂單,」陳清海分析建興屢創營收新高的成功秘訣。
掌握技術的優勢,確保建興能夠在劇烈的產品變動中屹立不搖。
1998年,光碟機產業發生劇烈的變化,隨著光碟機倍速從二十四倍直接跳到五十倍速,台灣許多光碟機廠商因為技術掌握度低,紛紛面臨虧損的窘境;而建興在這波產業大地震中,憑藉著優異的研發設計能力,在眾多的競爭者中嶄露頭角,領先開發出高倍速的光碟機產品。
建興在東莞建立量產能力。在掌握光碟機核心技術後,建興逐步在大陸東莞架構生產線。建興在1998年8月剛突破月產量一百萬台光碟機,還來不及慶祝時,遭逢到台灣的九二一地震,嚴重的零組件缺貨狀況,打亂了建興的光碟機量產計畫。
建興電子東莞廠廠長黃光中回憶,當時建興手中掌握許多訂單,但是生產線卻因缺料而幾乎停擺,緊急透過與當地的關鍵零組件廠商供貨,並由主管帶著幾十萬人民幣到大陸各地找尋零組件,一箱箱的零件用人力從台灣、大陸陸續運回東莞廠,逐漸解決缺料的狀況,也創造1999年總出貨量一千萬台的里程碑。
分析目前光碟機市場趨勢,廖學福指出,今後光碟機業者之間的競爭,將是DVD-ROM(唯讀型數位影音光碟機)、CD-RW,以及未來的DVD-RW(可複寫型數位影音光碟機)系統的對決。台灣業者的優勝劣敗,取決於產品的設計技術與市場定位。
建興透過雄厚的研發設計能力,建構完整的CD-ROM、CD-RW、DVD-ROM產品線,並且保持生產線的彈性,隨時可因應市場變化而調整生產線,配合東莞廠低廉的人力資源,以獲取較高的產品毛利率。
完整的產品線,加上強大的設計能力,為建興在CD-ROM及CD-RW方面,爭取到全球前十大的電腦OEM客戶,甚至於SONY、Toshiba都成為建興的CD-RW客戶。
客戶結構分散也是建興的優勢之一全球前十大客戶僅占建興的總營收75%。對單一客戶的依存度不高,有利降低營運的風險,較不受到電腦市場景氣的影響。
建興全力開發光儲存媒體
在2000年寫下總出貨量一千六百八十萬台光碟機的紀錄後,廖學福開始思索建興下一步應朝向哪個領域發展。建興選定以CD-RW為發展主軸,並且在CD-RW的基礎上,開發下一代的DVD-RW產品。
不同於其他廠商看好DVD-ROM的發展前景,廖學福卻有不同的思維。他認為DVD的最大問題,在於整體的應用市場一直沒有興起,缺乏Killer Application(殺手級應用),消費者只將DVD當成電影播放功能。建興看好CD-RW的各項應用,公司加碼投資CD-RW的產品開發。
在CD-RW的開發進度方面,建興再度發揮創造產品差異性的特長。當其他業者正力推十二~十六倍速的CD-RW產品時,建興悄悄地在2001年7月推出二十四倍速CD-RW,並且配合自身研發的BURN-Proof技術,減少最令消費者詬病的燒錄失敗問題,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
建興預估2001年CD-RW總出貨量將上看四百八十萬台,較去年成長十九倍,搶占全球10%的市場,拉大與第二名英群一百萬台CD-RW出貨量的差距。
「在建立產品技術的深度後,下一步就是建立產品的廣度,」陳清海指出。
建興在環繞光儲存媒體發展的主軸下,除桌上型電腦的CD-RW產品外,還針對筆記型電腦市場,將在2001年底前陸續推出Slim DVD-ROM(薄型多功能數位語音光碟機),另外還有Slim Combo(薄型結合DVD-ROM與CD-RW)產品,並在一年後推出DVD-RW。
展望未來,建興在廖學福的規劃下,將朝向高容量、可複寫、高倍速、低噪音與高品質的方向發展,並開發CD-RW的應用範圍;而源興也將在顯示器領域,開發各種形態的平面顯示器,並且切入背投影電視、數位電視等先進產品市場。
廖學福面對未來更加嚴峻的競爭者挑戰,擬定源興及建興「各項產品全球市場占有率10~15%的目標」,並且藉由持續投入的產品創新與系統整合,逐步打造光碟機與顯示器王國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