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週年慶 遠見週年慶 現在訂就送亞諾納$4,490行李箱、兩張西堤套餐餐券

從台北看歐洲

任孝琦
user

任孝琦

1988-02-01

瀏覽數 13,450+

從台北看歐洲
 

本文出自 1988 / 2月號雜誌 誰來領導?

北歐--遙遠的樂土

在一個遙遠而冰寒的地方,街道上沒有狗屎,空氣清潔,人們的衣領上沒有污圈;那兒沒有恐怖份子;人們不用擔心失業,他們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人民富有,許多人都擁有湖邊的度假別墅,就連內陸偏僻的小城中也難得見到貧民窟。那就是北歐三國--挪威、瑞典、芬蘭。

凡事必求異口同聲

北歐三國各有一段顛沛混亂的歷史,直到本世紀的初期,仍然只是貧窮的農牧國家;但今天卻享有高水準的生活與文化,這不能不推崇三個國家所共有的珍貴傳統--意見一致。他們不僅在內部事務上尋求一致的意見,即使在三國彼此相關的事務上,也力求意見統一而後行。

這種凡事尋求一致意見與合作的傳統和北歐的人文地理環境有關。北歐三國人民的種族與文化背景類似,至今有十分之九的人自稱是路德教派信徒。更重要的是,北歐天寒地凍,地廣人稀,人們深知必須彼此合作,以抗衡惡劣的生存環境。

北歐三國的政治最能充份反映出這種傳統--政黨林立卻是意見一致。每一個政策的改變都必須謹守傳統的政治運作方式;首先總是由各個政黨站在似乎全然無法協議的立場,展開公開而敵對的辯論;然後組成一個委員會,不同意見的人繼續激辯,同時徵詢專家的意見;這個過程有時長達數年,直到一個新的、一致的意見形成,能夠提出協議或建議時,才通過立法實施。

舉國上下無閒人

高就業率是北歐三國的最大成就。挪威和瑞典的失業率始終維持在三.五%以下,芬蘭較高為七%,但與西班牙的二0%、荷蘭和義大利的一四%相比,仍如小巫見大巫。

然而挪威和瑞典並不以低失業率為滿足,它們還希望使每一個有求職欲望的人都能找到一份工作。在瑞典,適齡工作的人口中,有八0%都在工作。

挪威的成就尚可歸諸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所賺得的利潤,為公共設施提供財源,製造了就業機會。瑞典的成就則必須大部份歸功於政府的勞工市場政策。

瑞典的勞工市場政策包括由政府統籌職業介紹、強制性求職諮詢和職業訓練,以及其他鼓勵人民求職的措施等。這些政策當然要付出高昂的代價。但是每當有人批評這些政策過於浪費,瑞典政府只消請他們看看歐洲其他國家的失業率,這些人就只有閉上嘴的份了。

北歐三國的福利措施深入個人生活的周到程度,幾乎舉世無匹。在瑞典首都奧斯陸,甚至連戲院都能領到政府的補貼。

與西歐國家若即若離

福利國家(welfare states)的人民當然必須付出重稅,但是三國人民卻一致擁護這種政策,因為斯堪地那維亞的社會福利制度最重視的是普遍性。這些國家的福利政策不僅遍及每一種事務--從教育、體育、道路、電話到電視接收,而且受益者是全體國民,而非僅針對某些特定的弱勢團體。

但是過於追求一致和普遍亦難免有其弊端。由於從政者多半擔心私人提供的服務,容易流為只有富人才能享受到的一流服務,造成社會不公和分化;因此對私人服務,如私立學校等,不僅不鼓勵,還經常阻撓。在缺乏競爭的環境中,提供服務者的利益與意見往往凌駕於被服務者,以致服務品質日益惡化。

北歐三國與歐洲共同市場(EEC)國家的關係可以「欲拒還迎」來形容。由於三國始終堅持其政治、軍事中立的立場,而EEC絕大部份成員均屬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軍事上採合作立場;EEC國家在一九八五年更簽署「歐洲一體法案」(Single European Act),未來在外交事務上也將採取一致立場,因此北歐三國加入EEC的可能性益發渺茫。

北極熊枕畔求安寧

然而另一方面,北歐三國與EEC國家的貿易關係卻又極為密切。瑞典、挪威、芬蘭的出口總額有超過三分之一銷往EEC,其中挪威更有六五%的出口是銷往EEC;EEC對瑞典的出口甚至超過其對日本的出口。但是貿易關係密切,並不表示北歐三國準備在資金和人力的流通上,與西歐國家進一步合作。希望三國改變政策以順應潮流?他們可得先慢慢磨出國內與三國間的一致意見而後行,EEC只有耐心等待了。

住在北極熊隔壁的滋味如何?憑良心說,倒還不至於像外人所想像的那麼糟。在一般北歐人的日常生活中,蘇聯就跟遠在天邊的月亮差不多。他們的吃喝玩樂全是向美國看齊,根本沒有把蘇聯放在心上。

但要說蘇聯對北歐完全沒有影響力,即也言過其實。北歐各國都實行徵兵制,男性青年有服兵役的義務。上回蘇聯潛艇在瑞典峽灣內擱淺的事,使該國決定增加國防預算。芬蘭為了怕激怒蘇聯,表面上國防預算只佔國民生產毛額的二%,其實其邊境防衛費用都隱藏在內政、民防等預算中。挪威則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與蘇聯抗衡。

由於蘇聯在政治和軍事上對北歐是個潛在威脅,因此戈巴契夫的開放政策為北歐人帶來了憂喜參半的心情。喜的是該地區的緊張情勢有望進一步降低,憂的是開放後的蘇聯是否可能成為其貿易上的強勁對手?

無可否認的,在世界上各工業國家均為城市犯罪、道德敗壞、高失業率、政治極端份子、財富不均、種族偏見等問題所困擾時,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確實是一塊比較安樂的淨土。然而過於周到的福利措施使人懶散,過於強調平等則造成平頭主義式的不公。面臨國際合作與國際競爭日益頻繁的局勢,瑞典、挪威、芬蘭仍有艱難的課題等待他們去解決。

(取材自「經濟學人」)

東歐--一線曙光在望

「你們要自己去找出共產主義的出路,……蘇聯可以容忍盟國的不同意見,但將不再忍受它們停滯不前。」這是戈巴契夫去年四月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的演說。

戈巴契夫開動改革的列車,東歐國家紛紛搶搭這班車。從五0年代至六0年代,蘇聯鎮壓了東歐國家一系列的改革運動後,這個地區從未出現過如此的活力與生機。

在過去的幾個月中,華沙公約組織的六個國家--捷克、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波蘭和東德均出現了一連串的改革計畫、內部鬥爭、政治辯論,甚至示威抗議,顯示這些國家亟思有所作為。

捷克表現最突出

表現最突出的要數捷克。該國政府前年首先推動了許多新法,規定國營工廠的營運方式,並容許部份私營小企業。

當世界快速變動,你準備好了嗎?現在用最優惠【2.5折】訂閱遠見,掌握全球視野與領導人思維>

然後在去年十二月初,捷克總統兼共黨總書記胡塞克(Gustav Husak)辭去黨職,由其得力助手賈克思(Milos Jakes)繼任。雖然一般咸信賈氏將繼續胡氏的主要政策,但是由於胡氏是當年向蘇聯妥協,並執政至今的領袖,甚至是東歐共黨國家中,執共產主義正統思想之牛耳的第一人,因此其退職有重大的象徵意義。歐國家亟需新一代的領導人,來推動真正的改革。許多人希望胡氏退任可以帶動全面的換血行動。

波蘭共黨去年宣布了大幅度的改革,並且破天荒地讓人民投票決定是否實施。結果人民否決了這些改革措施,迫使政府考慮改採較實際的經濟改革政策。

匈牙利總理葛羅茲(Karoly Grosz)則宣佈了大膽的重整政府和改革經濟的政策,使自己的聲望超過了共黨領袖卡達(Janos Kadar)。

保加利亞共產黨總書記季夫可夫(Todor Zhivkov)也開始實施聽來簡直離經叛道的政經改革。

如今,只剩下東德和羅馬尼亞尚未進行改革。羅馬尼亞總統西奧塞古(Nicolae Ceausescu)自從一九六五年執政後,始終被認為是東歐較傾西方的領袖,該國也較其他東歐國家享有較多的自主權。其實羅馬尼亞的經濟早已無藥可救,而西氏仍陶醉於唯我獨尊的權力中。去年十一月,在布拉索夫發生的工人暴動,或可提醒他改革的緊迫性。

亦喜亦性的新戲

東德領袖何內克(Erich Honecker)則堅稱該國的經濟以東歐標準來衡量已夠好了,不再需要改革。他忘了,東德人民並沒有興趣跟波蘭比,他們喜歡跟西德比呢!因此何內克的堅持大概也撐不久了。

東歐這股改革之風能吹多久,固然須視戈巴契夫在蘇聯推動的改革能持續多久而定,但更重要的是這些改革本身的尺度是否能為蘇聯和其本國人民所接受。

匈牙利和波蘭的人民已開始強烈抱怨物價上漲和一些配合經濟發展的節約措施,胡塞克的改革去年也未能獲得捷克共黨內部的支持。 對蘇聯來說,真正的危機是東歐的改革很可能會走得太快,甚至威脅到共產黨一黨專政的優勢。因此東歐近來的改革究竟是否可能使這些國家脫胎換骨,為其人民帶來真正的民主與繁榮?抑或會如一九五三年的東德抗暴、一九五六年的匈牙利革命、一九六八年的布拉格之春和一九八0年的波蘭工運一樣,以悲劇收場?東德的一九八八之春正是這樣一齣令人亦喜亦懼的新戲。

(取材自「經濟學人」和「國際前鋒論壇報」)

西歐--意見分歧的南北國

提到西歐時,人們所想到的是英國、法國或荷蘭這些富裕的國家;事實上西歐也有許多頗不富裕的國家,如葡萄牙和希臘。

南貧北富只不過是個大概的區分。事實上,像北邊的愛爾蘭就挺窮的;南歐義大利的大部份地區又過得蠻好。每個國家內也有貧富之分。

不過貧富之間的差距確實相當驚人。西德漢堡地區的國內生產總額是葡萄牙的五倍。大多數貧窮的地區都有通貨膨脹、高失業率和農民比例偏高的共通點。

貧富歧見日深

西歐國家不論貧富,多半都是歐洲共同市場(EEC)的成員。EEC當初成立時只有六國參加,現已增加到十二國;自從前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後,EEC內部的貧富差距就益形擴大。貧國與富國的利益當然不一,也就難怪EEC國家領袖們在去年六月的會議中,無法就預算或農業政策達成任何協議。

在經濟景氣的六0年代,問題還不嚴重。自從一九七三年石油危機發生後,歧見就日益擴大。EEC從一九七五年開始設立地區性的發展基金,將富國的資源移轉到窮國。十多年下來,以個人受益量來說,愛爾蘭、希臘、義大利是受益最多的國家。

如今EEC行將破產,此一問題究應如何解決,南、北雙方的意見南轅北轍。由於以英、法、西德為首的北國已負擔了EEC的大部份經費,當然不願再拿出錢來。它們認為貧國應該更有效的運用現有的資源。但是義、葡、希臘、愛爾蘭、西班芽等南國認為,只有北國提供更多的經費,幫助南國加快經濟發展的步伐,整個EEC才有脫困的希望。

事實上,幾乎在每一件事上,南國和北國的意見總是不同。在農業政策上各國更是各守本位。例如南國希望增加植物油的稅,北國都因為怕引起美國的貿易報復而反對。

對於EEC準備在一九九二年時建立起一個真正的「區內市場」(internal market),取消彼此之間所有天然的、技術的和財金的障礙,使貨物、人力、服務和資金能夠自由流通的決定,也引起南北之間的不安。南國深恐人才和資金大量流失,因此主張EEC訂定計畫,將投資吸引到南邊。

南北國同床異夢

當然,EEC的意見對立也不全然是依南、北來畫分的。至少在反對修訂羅馬條約(EEC的成立基礎)的立場上,英國跟希臘站在一條陣線;在某些農業支出方面,德國常與南國站在一邊;法國則對最近北國提出的油價稅制深感不滿。

不過,隨著羅馬條約中計票方式的改變,南、北之間的意見分歧會更為擴大。新的計票方式實施後,對EEC的議案持反對意見的國家將不能以否決權否決之;他們必須找到足夠的同盟一同杯葛。以後南國如果聯合,將足以否決任何它們不喜歡的議案。但是南國少了義大利就不能構成多數,它這一票乃有舉足輕重之勢。由於義大利雖然位於南邊,即是個富國,因此北國會努力將它爭取到自己的陣營中。

西歐各國在政治上、經濟上同屬EEC,在軍事上也多屬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可笑的是,不但在經濟問題上意見不一,就連軍事立場南北國也是同床異夢。

事實上,駐在南國的美軍只佔全西歐美軍的一0%;北國容許大量的美軍人員、武器和基地免費駐在國境內,南國則要收取軍事援助(義大利除外)。

問題或許就出在軍事援助金。由於南國不像北國,國境外面就是蘇聯和東歐等共產國家,因此並沒有強烈的敵情意識。它們認為讓美軍駐在自己的國土上,是幫了美國人一個大忙;美軍的作用是增加一筆收入,而不是一種保護。

美軍基地問題攤牌

西班牙人特別討厭美軍基地,因為這是佛朗哥元帥在位時特別安排的。今年美、西兩國必須就托瑞容基地的七十二架F-16戰鬥機駐地問題攤牌。

葡萄牙早已對所拿到的援助金額感到不滿,如果美國駐在西班牙的F-16戰鬥機被趕出來,葡萄牙很可能漁翁得利。它可以為這些飛機提供一個新家,當然美國得大幅提高對葡國的援助金。

希臘也是個難纏的國家。希臘總理巴本德里歐(Andreas Papandreou)一直想趕走美軍,但是他又垂涎這筆軍事援助,而且美軍基地還可用來作為它跟土耳其衝突中的談判籌碼。

土耳其自認是美國的「乖寶寶」。由於它的國土與蘇聯接壤,其境內的美軍數量是盟國中最多的。但是它也抱怨美國把它的合作視為理所當然,沒有回報足夠的補償。或許出於這種不滿的心情,美、土去年所議定的軍事合作協定尚未獲得最後的通過。

面對東歐與蘇聯的開放,東西方未來的競爭將不僅是軍事和政治的,可能還有經濟、貿易的競爭;但是以西歐國家間如此分歧的現況,是否足以接招,難免令人為它們捏一把冷汗。

(取材自「經濟學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