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科學的醫學Vs.非科學的醫學

黃達夫
user

黃達夫

2001-09-01

瀏覽數 15,650+

科學的醫學Vs.非科學的醫學
 

本文出自 2001 / 9月號雜誌 第183期遠見雜誌

7月12日《民生報》醫藥版編譯路透社外電報導美國芝加哥大學麻醉科醫師根據臨床的觀察與科學的研究發現,手術前使用八種在美銷售的中藥,對一些病人動手術時,可能發生失血過多及其他併發症的危險。

在美國因為中草藥是以健康食品進口,不受藥物管理局的管制。中草藥的使用與其他醫療處置間的關係,起初並沒有受到重視。近年來,中草藥的使用人口增加,如今已占美國人口的12%,一些醫院發現中草藥所引起的各種問題,甚至有致命的案例發生,所以中草藥的使用才引起美國醫療界的注意。芝加哥大學醫師麥可.翁李等在7月初的《美國醫學會周刊》發表研究報告,提醒醫師應請病人在術前停止服用人參、銀杏、大蒜等八種中藥,以防範不良後果的發生。

不意長庚大學中醫系系主任沈建忠與內科醫師馮曄對該報導的反應竟然是:「中草藥的用藥學問博大精深,用哪些中藥?怎麼用?何時用?均應視病人體質及當時情形而定,沒有絕對標準。」而表示不認同,卻並沒有提出足以反駁該研究報告的證據。

本來就是因為醫學這門學問博大精深,至今仍有許多的未知,而醫療處置適當與否,將影響生命,所以我們才需要虛心地去追根究柢,用心地去防範未然。而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最大的不同是,現代醫學隨著科學知識和方法的增長,不斷地改變,如今已經從經驗醫學進步到實證醫學,但是傳統醫學則仍停留在經驗醫學的階段。以藥物的研發為例,現代醫學的態度是,以最先進的科學知識與技術,去分析其成分,去瞭解其發生效力的原因,其在人體內發生作用的機轉,其在不同人身上發生不同反應的原因等等,直到絕大多數的未知都有合理的解答為止。任何藥物上巿前經常要耗費幾十億美元,經過長達五至十年的試驗過程,直到藥物該怎麼用,何時用,用多少量,什麼樣體質的病人不能用,或不能與什麼樣的藥物一起用等問題都一一釐清,並經過驗證後,才可能有上巿的機會。台灣生技創投界一直看好的Tanox公司發明的新藥,最近被美國藥物管理局要求再補兩年資料,就是一個例子。所以,所謂的西藥都有相當明確的使用標準,以保障生命的安全。

從沈建忠、馮曄兩位中醫師的反應,讓我們看到傳統醫學仍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地步。如果國內的中醫,在不斷鼓吹「中西合醫」的同時,卻不去瞭解中藥確實的成分、機轉及可能發生的作用,又不能接受他人研究所提出來的警訊。那麼,當病人因手術而發生意外時,就不能逃脫該注意而不注意的過失了!(本文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