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車進入素有「中國矽谷」之稱的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沿著筆直的中關村大街一路走來,可以發現「威盛VIA中國芯(晶片)」與「只要有芯,就有希望」的燈箱廣告綿延超過兩公里,並與英特爾、AMD(超微)等國際CPU(中央處理器)大廠的廣告毗鄰豎立,再加上穿梭在校園裡自行車的「中國芯」廣告,更加凸顯威盛搶攻大陸市場的企圖心。IC(積體電路)設計小巨人威盛力搏英特爾、AMD(超微)國際大廠的戰場轉進到了北京。
除了2001年投入超過人民幣2000萬元的燈箱廣告外,威盛在大陸密集的校園人才徵募活動,足跡遍及大陸的北大、清大、西安大學等一流大專院校,希望透過活潑生動的校園活動吸納更多的優秀人才,投入建構威盛的「中國芯」IC設計的王國。
此外,威盛於5月中旬在北京國展中心租下面積接近一百平方公尺的攤位,打出「中國芯」的廣告口號,並強力宣傳威盛的CPU產品C3。「所有的努力都為了威盛在2002年成為全球最大IC設計公司的目標,」威盛亞太區市場行銷總監鄭永健表示。
同時間,將鏡頭拉到位於海淀區上地信息產業基地的得實大廈,威盛中國區行政長徐濤正指導著北京威盛的員工,將公司重要的資料與設備搬進樓面積超過七百坪的威盛北京總部。
坐在尚未整理好的辦公室裡,空氣中瀰漫著剛剛粉刷過的油漆味,徐濤鳥瞰著窗外一望無際的上地信息產業基地,自豪地說,「威盛將在大陸另闢CPU的戰場。」
未來威盛將從這個千年歷史古都北京為起點,一方面網羅優秀研發、行銷人才,另一方面爭取與聯想等電腦大廠合作,搶攻大陸IC設計市場。
威盛的二次創業
威盛在2000年鞏固了全球晶片組第一的寶座後,目前積極將行銷及人才召募的焦點延伸至彼岸的大陸。
隨著近幾年來威盛在IC設計產業中獲得輝煌的戰績,公司營運規模也逐漸擴大,威盛在北京正式成立營運據點,「對威盛來說,前進北京是威盛的二次創業,」徐濤指出。
4月底威盛資深副總經理林子牧赴北京的威盛視察時,也曾有感而發地表示,「找到在台北創業初期可貴的人與人密切互動的感覺。」
為營造創業階段的團隊運作的感覺,徐濤表示,威盛進入中國市場只是進入Global(全球)市場的一部分,不能夠像其他歐美公司大把大把地花錢,必須把心態調整至從零開始,並在過去已有的良好基礎上開拓大陸市場。「如果只是躺在原來的成就上,公司是根本無法動的,」徐濤一再向員工強調。
有鑑於此,徐濤擬定2001年為威盛在北京的「練兵年」,規劃在一年內建立公司營運的組織架構,並將整合台灣既有的行銷與研發資源,逐步培養當地的行銷及客戶技術支援人才。預計未來兩至三年內將擴充為二千人的營運規模,並從北京分公司輻射出去,在上海建立營運據點,深圳設立技術支援中心,杭州建構軟體開發基地。
北京就地取「才」
為滿足經營大陸市場的強烈人力需求,威盛從2000年開始在大陸各大學校園緊鑼密鼓地進行「尋找新薪人類」及「中國芯」的演唱會、IC校園之旅的人才召募活動。
一句「中國芯」的宣傳主軸,強調中國芯片(晶片)自製的民族情感口號,已經打動超過二百位的大陸年輕學子加入威盛的IC設計行列。
此外,威盛持續與清華大學進行通訊IC設計方面的定向研究計畫,共同成立實驗室,以培育高階的研發人才。
徐濤指著近三百個座位的新辦公室,自信地說,「年底前辦公室將會坐滿人,」才剛搬入新辦公室,威盛目前又在北京市積極建構大型研發中心,凸顯出威盛在大陸的企圖心。
威盛目前朝向中國最大CPU的晶片廠商目標前進。
鄭永健觀察大陸PC市場指出,雖然全球PC市場成長趨緩,而中國大陸卻每年保有20~30%的高度成長率,但聯想、方正等PC大廠存在著「有機無芯」的窘境,且缺乏完善的技術支援,無法提高技術含量,「威盛規劃為每一台PC裝上中國芯,」徐濤說。
「在大陸PC廠商面向國際市場竄起時,威盛協助他們一起成長,」鄭永健指出,威盛積極與大陸的PC業者合作,貼近廠商提供最即時的技術支援與資訊更新,透過威盛在亞太地區的行銷資源支援大陸廠商,建立國際市場行銷能力。
這種互動成長的合作關係為威盛在CPU方面帶來巨大商機,藉由提供大陸PC業者技術支援,威盛的CPU產品迅速切入大陸中階電腦市場,並獲得聯想、方正、長城及清華同方等大廠的訂單,並逐漸蠶食英特爾在大陸的CPU市場。
威盛對於大陸市場多面向的耕耘,從市場行銷、技術支援到研發團隊的建立,更加凸顯威盛搶攻大陸市場志在必得的決心。鄭永健指出,威盛著眼於對大陸長期的經營策略,先期投入較為龐大的廣告行銷經費,以打響威盛的名號,雖然短期內不見得有立即成效,但「建立威盛VIA的品牌形象卻是無價的」,威盛在打響「中國芯」的名號後,將有助於在大陸市場的攻城掠地。
威盛的逐鹿中原,為VIA及英特爾的捉對廝殺從晶片組延伸到大陸CPU市場,一齣精采的IC設計兩雄對決的戲碼正在大陸蘊釀中。(江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