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慈心打造全人教育

林婉蓉
user

林婉蓉

2001-06-01

瀏覽數 17,800+

慈心打造全人教育
 

本文出自 2001 / 6月號雜誌 第180期遠見雜誌

春天來到

春天來到

小精靈跳舞轉圈圈

花兒多美麗輕輕綻放

鳥兒飛向藍色天空

母親大地陽光裡

感謝太陽閃耀

春天來到

春天來到

小精靈跳舞轉圈圈

每天早晨八點,宜蘭慈心幼稚園與小學的辦公室傳出陣陣悠揚歌聲,老師們齊聚進行晨圈活動(老師們圍成一圈的晨間活動),伸展肢體,吟詩歌唱,互相祝福彼此有美好的一天。

淺藍的三合院式校舍,坐落一千五百坪的校園,三班幼稚園與兩班國小,共八十三位小朋友分據校舍兩側。

早上七點半過後,小朋友陸陸續續到校,或追逐玩耍,或在辦公室外觀看老師們的晨圈,慈心的一天,在家長的聊天問好聲、老師的歌聲、孩童的嬉鬧聲中,揭開序幕。

慈心幼稚園於1977年創立,二十多年來,所長張純淑不斷思考什麼樣的教育最適合孩子,一路由傳統的讀寫算教學、戶外自然教學、才藝班教學、單一主題教學、故事教學、開放教育,至1998年慈心有不一樣的開始,首度採用奧地利教育學者史代納(Rudolf Steiner)創立的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見三二三頁「什麼是華德福教育?」一文),回到生命的本質看待小孩階段性的需要,終於確定這就是她尋覓已久的理想。

1999年,在家長聲聲催促下,慈心國小於原校區成立,目前已有兩個年級。

張純淑用心實踐史代納零至二十一歲連貫教育的理念,她體認到,「教育一刻都不能停留,孩子分分秒秒都在長大。」

在大自然中成長

慈心的小孩在自然裡生活、學習。校園外,一畝畝稻田,鄉間小路通抵校門,連接一條林蔭小道,教室、溜滑梯、水池、花圃、沙坑、小山丘、鞦韆、草地、果樹、涼亭和空地,交織成小朋友們散發無窮活力的場域。

用最少的玩具,喚起最多的想像力;以自然素材,引發無限創意。

上課用的布娃娃臉上,只有代表眼睛和嘴巴的三個點,小朋友隨著不同的故事情節,自由揮灑。

下課,孩童們用沙捏好土飯糰,將沙放在石板上當作小餅乾,鋪在紅磚上,頓時變成大蛋糕,扮起家家酒;兩輪的小拉車,放上椅子變身為巴士,呼嘯而過;掃帚也成為熱門玩具,倪倪、佩冠和翊瑋爭著掃地,最後不得不由幼稚園小太陽班老師張明芬出面協調,每個人輪流掃五分鐘。

慈心小學一年級老師詹雅智提醒,「孩子有無限可能性,即使給一些木塊他們也會有一堆玩法,幫孩子想得愈多,留給孩子的空間愈少。」

小學四年級之前,孩童應減少接觸電腦與電視,增加親子互動時間。家長游靜敏發現,自從以排球、騎單車、象棋、散步取代電腦和電視後,親子關係更親密,就讀小一的兒子反應變好,會思考,例如以前打翻東西,不會自己處理,現在不僅每天自己鋪床,還會端菜、打蛋。

慈心的飲食也注重自然,以有機食物為主,簡單又健康。每個星期六慈心都舉辦健行,自由參加,老師和家長帶著小孩接近大自然,順道參觀比較各有機農場。隔週的午餐,常可吃到踏青時自有機農場採來的新鮮蔬菜。

規律與重複的安定感

慈心的教室布置和授課內容都配合四季的運行,強調順應自然規律。從生活作息到課程進行,每日、每週、每月、每年都有一定的規律和節奏,孩子們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情,穩定而有安全感。

紙糊燈籠透著淡淡的黃,映照教室粉色系的手染布幔,襯著桌上剛採來的鮮花,這一季春溜進了每間教室。

上午九點至十一點是慈心小學的主課程時間,包含語文(國語、閩南語)、自然和數學,每種主課程連續上四至五週,如此才連貫、規律。

課程進行也呈現規律與重複。第一天老師說故事,第二天由小朋友接力,重述故事,第三天孩子們以圖畫表現故事。故事,引導學生學習。

小朋友由精靈王國的故事學習加減乘除。每天,每個精靈撿十二顆寶石給國王,胖精靈是個加法精靈,身上衣服都是「+」的符號,總忍不住偷藏珠寶,多撿兩顆,就有十四(12+2=14)顆寶石,多了三顆,則是十五顆寶石。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瘦瘦的減法精靈口袋破了個洞,寶石老從破洞中掉出來,總湊不足十二顆寶石,若遺失了五顆,只能交出七(12-5=7)顆寶石。

乘法精靈動作飛快,別的精靈撿兩顆寶石,他撿四顆;除法精靈喜歡與人分享,將撿到的寶石平分給其他精靈。

老師們也配合節慶加入本土教材。冬至時先教小朋友們認識「冬」字,講述冬至的故事,烘焙課時則帶孩子們搓湯圓;春節,老師和學生喝春酒,一起挖空白蘿蔔做燈籠。

所有老師都用自然真實的聲音歌唱,沒有錄音機重複播放,也不需要一字一句教唱,孩子們自然唱和,由不同的歌曲瞭解應進行的內容。

「小小蠟燭閃爍了,與我分享你的光。」曾素慧,小天使班的老師,重複著兩句短短的歌詞,點燃蠟燭,小朋友們逐一在桌旁坐定,隨著歌聲和燭光靜下心來,進入點心時間。

大人是模仿的對象和典範

每天,斜對面的一年級教室中,不同的小朋友演出故事中各個角色,暖暖的陽光照拂春天的小球莖,小球莖在土裡等待,與水、風、火、土等精靈相遇,自然萌芽成長。詹雅智用歌唱、故事與角色扮演的方式,經由遊戲和規律,讓孩子們重複感受春臨大地。

孩子從模仿中學習,平日相處的大人即是孩子們的典範。孩子透過遊戲模仿,老師做餅乾,孩子一起揉麵糰;老師縫衣服,孩子學著穿針引線。

採混齡教學的慈心幼稚園,如同一般家庭中,大大小小的孩子共同成長,還有專門為孩子設計的廚房設備,洗手台、烤箱、瓦斯爐和流理台,一應俱全,老師帶著孩子烘焙,如同和媽媽一起做餅乾一樣。

午睡前,老師會說睡前故事,或唱歌給小朋友聽,詹雅智的班上特別喜歡聽「月亮代表我的心」。一位小朋友告訴她,只要三個月大的弟弟哭了,他馬上唱「月亮代表我的心」給弟弟聽,小弟弟就安靜了。

張純淑說,「孩子模仿、學習大人,所以只要眼前有孩子,大人的一言一行都要十分謹慎。」

慈心不會以填鴨或嚴厲的方式壓抑孩子,而是讓他們盡量嘗試,釋放能量。

身為家長與行政人員的陳麗芳表示,在這裡不會禁止孩子爬樹、拿針線、動剪刀,即使是下雨天也可以到教室外玩耍,然而老師們平日即引導孩子自己動手做,從中學習各種工具的正確使用方式,也在事前告訴他們做好防範措施,安全第一。「當我第一次看到一年級小朋友親手編織的木笛毛線袋,十分驚訝他們小小年紀能有這樣的作品,」陳麗芳不可思議地說著。

健全人格與快樂成長最重要

溫和而堅定,支持著華德福教育理念,讓孩子發展健全人格,快樂成長,是家長、老師相同的堅持與特質。

在一般學校就讀時,家長見面聊的是月考考幾分,孩子學了什麼才藝,「現在的小孩很可憐,不是安親班就是補習班,還要不斷比較,我們不要小孩這樣長大,」她強調。

慈心的父母都能感受孩子明顯的轉變。家長兼行政老師呂貞慧的女兒很敏感,過去問她問題,她會很嚴肅地說,這是我的秘密,不告訴你;如果呂貞慧唱歌唱錯了,女兒會說,你不要唱了。

到慈心就讀後,呂貞慧發現,孩子真的快樂、開心,願意分享生活點滴,和父母、阿公、阿媽的關係也更親密了。現在唱歌唱錯了,女兒會說,我教你唱。「想到孩子的改變,我感動地想哭,」呂貞慧形容。

華德福教育讓每個孩子自由發展自己的特質。張純淑指出,競爭與升學壓力讓孩子心慌,產生不安定感,整個環境對孩子只是不斷地擔心,「擔心,永遠超過支持與關懷。」

慈心小學二年級老師蕭志暉表示,「或許慈心出來的孩子不一定成為博士,但如果他是個木匠,他會是最好的木匠,若他是農夫,他會是最好的農夫。」

慈心,一所外觀平凡的學校,沒有華麗的建築、新穎的設備、講究的教具,卻有一群人認真實踐生命,為孩子們快樂的笑靨努力。

什麼是華德福全人教育?

1919年,奧地利教育家史代納博士於德國司圖加特(Stuttgart)創辦第一所華德福學校,強調孩子滿足不同成長階段對身、心、靈的需求。

孩子成長可分為三個階段。

零到七歲的兒童發展身體與意志力,正處「模仿期」,他們的感官十分敏感,在溫暖、自然、安全與規律的環境下,得以健康成長,建立探索世界的基礎能力。

七到十四歲強調孩子的心靈空間,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令他信任的權威,在引導與動手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合作互助的情感。

十四到二十一歲的孩子應注重精神與思想的啟發。良好的師生互動,可促進孩子判斷力與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邁向知識和精神成熟的境界。

華德福教育的核心在「人」,所有的教學在於讓孩子成為完整的人。如今,這種零到二十一歲的全人教育在宜蘭萌芽。

華德福教育在台已可延續至小學階段,執政者的魄力使好的教育理念得以施展,宜蘭縣家長協會理事陳松根指出,教育改革必須匯集各方共識,基層穩扎穩打,上層支持,力量才會起來,「在這個資源整合的年代,劉守成縣長真正踏出第一步。」

多元的教育方式能相互影響,使學風更活潑。宜蘭縣長劉守成表示,宜蘭縣政府在正規教育之外,將5%的比例留給其他想像空間,讓家長有多元選擇,符合不同特質孩子的需要,各校之間也能相互觀摩和學習,「希望學生在宜蘭的教育環境中成長地快樂一些,」劉守成說出他的理念。

華德福教育讓蘭陽子弟多了一種選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幼教系副教授林佩蓉指出,未來的社會與教育不會是單一價值取向,華德福教育不是要取代過去的教育,而是讓認同這樣教育理念者,有機會選擇他與孩子要成為怎樣的人,也讓大家反思傳統的教育體制。「每個人對於人生都可以有自己的步調,不用隨波逐流,」林佩蓉說。(林婉蓉)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