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上海這座百年的商業城市中,流竄著一股新的能量。
公車、大樓看板、地鐵車廂內部與候車站站緣地上的指示標記,都貼滿各式高科技公司電子商務網站的廣告,計程車司機人手一隻手機,車內廣播則持續宣傳著火熱的拍賣與人力網站。
這股e化的能量氛圍,正以地牛翻身之勢,將這座鴉片戰爭後開埠的古老霧都,由舊翻新,躋身未來世界最大網路國家中,最e的城市。
新一波的網路生力軍
大陸被視為是企業電子商務的投資聖地,上海則是最具潛力的城市。
中國大陸今年可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所有企業面臨競爭加劇,都被政府鞭策著,增加資訊化的能力,網路公司阿里巴巴資深副總裁鄭名道表示,網路泡沫化後,政府媒體仍沒有打壓網路業,雖然版面略微縮小,對網路的報導都很正面。
另外,外商的引進,大幅增加電子商務軟體的企業客戶並加入競爭熱戰,促使大陸有危機意識的傳統企業,從一台電腦都沒有,訓練成使用世界最先進軟體系統的新經濟公司。
企業電子商務市場抗跌性高,即使去年大陸網路公司面臨泡沫化的淘汰賽,但企業電子商務公司卻能躲過泡沫化的風暴。
雖然網路泡沫衝擊很大,許多大陸網路公司被合併或裁員,新浪網的創辦人之一姜豐年更指出99%的中國網站面臨資金無以為繼的情況。
但是企業電子商務,卻可以得到新資金的挹注。例如,2000年初阿里巴巴公司獲得日本軟體銀行2000萬美元的資金;2000年10月,美國創投公司CMGI成立一筆10億美元的基金,瞄準企業電子商務,其中可觀的一部分也投資到大陸。
在企業電子商務市場上,目前當紅的是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應用服務供應商)。企業電子商務簡分成內部與外部,內部發展的是ASP模式,以租用方式上網使用企業商務軟體;外部則包括進一步透過網路來做生意,也就是俗稱的B2B(企業對企業的電子商務),進而糾結出電子商務市集(E-Marketplace),直接在網路平台上從事交易(見一九八頁「阿里巴巴造就大陸奇蹟」一文)。
B2B在1998年陸續創立的阿里巴巴、MeetChina、Global Sources、Industry to Industry、Sparkice等網路交易市集,擠滿、炒熱大陸市場後,新一波的生力軍則是ASP。
例如,上海盈科數字商務公司主要幫客戶建立網站、提供企業電子郵件等軟體服務,先前的客戶多是網路公司,今年資訊業客戶增加很多。
像他們這樣提供網站軟體ASP的公司,「上海有百來家類似的公司,」上海盈科數字商務公司經理戴吉龍表示。目前盈科數字平均每個月有100萬人民幣的營業額。
大陸企業市場大得驚人,大陸城市被認為是企業電子商務「跳躍性」發展的潛力區域,先進市場卡位的企業電子商務供應商,將有機會成為最大的技術軍火商,享受軟體業高毛利率(約90%)的果實。
根據大陸國家經貿委統計,大陸大型企業(年營業額人民幣5億以上)有兩千家,中型企業(年營業額人民幣5000萬至5億)有兩萬家,中小型企業(年營業額人民幣5000萬以下)則約有一千多萬家。「隨便搶一小塊來做,就可以躺著收錢,」一位企業電子商務台商打趣表示。
根據Gartner Group的調查預估,大陸電子商務市場規模將從1999年1.97億美元成長至2003年260億美元,平均年複合成長率高達239%(見表一)。
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資深分析師周樹林也預言,大陸會有跳躍性發展。第一,WTO後許多公司都往大陸設立分點,外商或台商的商務軟體需求將遽增;第二,大陸歸國學人帶入更多新的經營理念;第三,政府政策性鼓勵,不遺餘力。
在三項因素引動下,「未來三年後會進入快速成長期,」現在許多電子商務供應商正在布局,資策會研究大陸軟體的人員,在台商會員的需求下,也在今年從一人增加為兩人。
大陸的電子商務市場逐漸發展,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級城市承接了大陸新經濟的成長動能,其中上海更是有志深耕電子商務市場的廠商不能忽略的戰略重地。
上海是兵家必爭之地
大陸市場的發展軌跡,從個人用戶市場逐漸成熟後,企業用戶也快速走向e化,其中網路公司的e化在先,接下來才是一般企業。
根據大陸的中國互聯網路訊息中心(CNNIC)調查,2000年6月底大陸上網人口總數已達1690萬人(見表二),是台灣的三倍,成為僅次於美國(8000萬)和日本(2000萬)的世界第三大Internet使用國。
個人用戶成熟後,企業也快速走向e化,上海的發展速度尤其快。上海等一級城市承接了大陸新經濟的成長動能,北京、廣州、上海是大陸上網人口最多的前三大都市,上網普及率約兩成,全大陸的上網普及率則只有百分之一點多。
其中,上海又以商業繁榮,擁有超過9000家外商企業,並占有大陸前十大企業集團的六家,深具商務潛力。
根據上海市政府統計,從1992年到2000年,上海GDP(國內生產毛額)年增長率已經連續九年呈現兩位數成長,現在幾乎是全球經濟連續成長最多的區域。
大陸前三大網站網易1999年底就認定華東區是戰略重點。網易公司創辦人丁磊特別派他的弟弟丁波為網易上海分公司總經理,浙江寧波出生、常跑上海、也會說上海話的丁波表示,「上海後勁非常足,很有機會成為中國最大的資訊化城市,」現在江蘇、浙江與上海的上網人口加起來,就已經超越北京。
上海ASP電子商務潛力大,外商、台商與本地業者都急於搶下這灘頭堡,土洋策略各不相同。
台商可分成軟體業者與網路業者,網路業希望在大陸找尋第二春,軟體業則是隨台商西征,覬覦龐大的市場;外商多是挾國際品牌資源,期待WTO後的商機;大陸本土業者則包括傳統企業投資與新經濟創業家。所有商務軟體業,都蜂擁至大陸這塊市場。
去年才成立的首席電子商務公司總經理李浩正表示,「今年第一季就進大陸,比我們估計的要早,」因為發現各路人馬都在積極布局,再晚他們會擔心失去優勢。
國外著名的Commerce One、Ariba、i2都布局進攻上海,Commerce One在台灣的策略伙伴首席電子商務公司(Com2B),預計今年第一季會在上海成立分公司;組合國際公司(CA)則與當地有政府背景的復旦光華公司合資,成立上海光華冠群公司;上海老字號的微軟、康柏(Compaq)、IBM、惠普(HP)、甲骨文(Oracle)也快速將最新的電子商務技術,轉成ASP服務模式。
台灣部分,蕃薯藤公司、汎宇電商公司、仲訊國際公司以及旭聯科技公司等都積極西進上海;大陸本地部分,東大阿爾派、中國網通、用友等均發展ASP新產品。
然而大陸新舊融合正在發生,風險相對增加,推廣環境十分艱險。
循序漸進推動e化
大陸企業e化的程度,十分有待加強,因此發展電子商務必須循序漸進。英國經濟學人組織(EIU)針對全球六十個主要國家進行「產業電子化發展成熟度調查」,大陸為倒數第十名,僅超越斯里蘭卡、奈及利亞等九個第三世界國家,台灣排名則為二十七。
因此,導入方法很重要,e化必須循序漸進。周樹林指出,對大陸企業來說,「一定要先從最簡單的開始學,先從公司內部e化後再到外部,」企業必須先建立內部系統,才能進一步與外部交易連線。
從1995年就進大陸銷售外商軟體的i2總經理曹衡康指出,進入大陸企業電子商務市場,「就像是到非洲沒有穿鞋的地方去賣鞋一樣,市場雖大,卻要有方法。」
他發現,很多大企業辦公室連一台電腦都沒有,曹衡康驚訝之餘,通常會建議他們先去進行初步系統整合,以後再做他們的生意。
大陸市場才正在萌芽,外商公司的人員編制相對少,因此,在大陸與亞洲推廣電子商務的曹衡康,已經練就三分鐘就打包好行李的功夫。
在電腦化環境落後的情況下,創造了對最新的技術需求。周樹林指出,「大陸要用當然是用最新的技術,」因此,大陸企業貿易很可能不再使用傳統的電子資料交換技術(EDI),直接跳入網際網路平台做B2B交易。
一位創投業者更表示,台灣還在用撥接上網,大陸有些新大樓因為從前沒有線路,一蓋就拉光纖,頻寬是撥接的百倍以上。
引進電子商務的挑戰
在此奇異的新舊交接中,企業電子商務的最新科技,帶來企業的曙光,同時也遭逢挑戰。
企業突然吃下最新科技的大補丸,常常要花時間消化。觀照大環境,經濟開發程度不夠,包括資訊基礎建設、使用電腦習慣、相關配合的科技法令都會落後先進國家。
由企業內部來看,從如何選用適合的資訊工具,到相關管理的知識與心態與權力架構都會需要調整。
最重要的是使用者習慣的養成。聯強國際總經理杜書伍認為,硬體學習引進很快,軟體如何運用的學問,才是企業e化的關鍵。習慣的養成需要時間,首先要讓員工能習慣使用電腦工作,才能逐步提升e化效率。
「台灣有許多經營管理的知識、觀念及經驗,可以帶入大陸,」杜書伍指出,大陸很多企業主很能吸收新觀念,隨處談來都是最新的企管名詞或新經濟概念,但細問之下,發現他們對於執行的細節並不真的瞭解,有的只是模糊的概念。
因此,管理者的觀念最先需要改變。做網路諮詢的誠明電子商務公司總裁李巍威就表示,「老總的態度最重要,」他們通常會先聊過幾次,確定領導人有改變的決心,才會接下顧問的案子。
從大環境來看,大陸的網路品質仍有待加強。ASP透過網路連線租賃軟體,必須要有穩定的連線服務,不能斷線或產生資料遺失,不然會造成企業很大的損害。上海亞太神通公司執行副總經理黃基民解釋,「要先有成熟的ISP(網路服務供應商)與IDC(網路資料中心),在此基礎下才能發展ASP。」
然而,國營的上海長信局提供的網路資料中心服務尚有待加強,連線品質也曾有斷線情形發生,有待改良。根據中國互聯網研究與發展中心(China Internet Institute ; CII)2000年8月在北京發布的「CII中國電子商務指數報告」顯示,大陸民眾對於電子商務基礎建設的滿意度只有42%,遠低於其它指標。
積極改進網路品質
目前基礎環境已在改善中。今年就有四、五家外商打算進上海經營網路資料中心;政府也積極改善網路品質,上海正在規劃「三網融合」建設。三網指的是,電話網、有線電視網與網際網路。上海有三百一十萬有線電視用戶,上海市政府投資近10億元人民幣,1999年到2000年進行一百萬戶的寬頻雙向鋪設,完成全城三分之一的寬頻網路,約是台灣和信集團一家的有線電視收視戶數。
另一個問題是,目前上海上網費用很高。上網每分鐘要4元人民幣(約新台幣16元),網友平均一個月要花210元人民幣上網,占平均薪資的五分之一。企業專線的費用也比台灣高出許多,以中大型網站公司來看,一個月的頻寬費用達到新台幣300萬元,是台灣的數倍之多。
回到企業內部觀察,資料安全性是重要考量。
企業可能不會放心將財務等敏感資料放在外面的資料中心,會擔心查帳、查稅等問題,加上傳統企業許多仍有兩本帳,一本對外,一本對內,短時間電子化很難達成。加上金流的安全性也尚未建立,大陸有超過十種簽帳卡,各家金融機構間並不相容,根據大陸信息產業部估計,電子商務離線支付(匯款、貨到付款等)占68%。
網路信心極需建立,企業電子商務供應商則必須擁有良好品牌。
組合國際投資的ASP公司華峰網際總經理鄭厚華就表示,「有幾家大公司投資做擔保,會讓客戶的信任度提升。」
台灣經驗複製大陸
由於電子商務環境正在萌芽,各家電子商務軟體或平台供應商,台商、外商及本土業者三股勢力,帶著不同策略進軍上海,用自己的方法在沙漠中辛勤耕耘,期盼有一天開枝散葉。
台商多使用借力使力的策略,有的找當地合作伙伴合資發展,先以一、兩種擅長的ASP軟體闖江湖;有的則是與其他台商同進退,先從台商生意做起。
網路公司紛紛轉型為技術服務商,做不同領域的ASP服務,以追求實際營收。
蕃薯藤公司利用合作伙伴優勢,將網路行銷機制,租賃給一般企業,做網路行銷的ASP。他們與當地的精實行銷公司合資,成立賽博數碼(CyberMart)公司,一方面開起實體3C賣場,另一方面建立賽博數碼廣場的網站,透過網路與實體店面一起做行銷活動,並推行網上預購,店面取貨。(請見二○三頁「蕃薯藤以賽博數碼進軍大陸」一文)
另一家宏?集團投資的台灣網路公司旭聯科技則在大陸成立了熱巢網站,將台灣網路同學會網站的經營經驗,帶到大陸。1999年,旭聯科技副總經理兼中國地區首席代表吳其都,在大陸勘查環境三個月後,就成立了大陸新公司,網站會員在去年累積到十五萬人。他們除了經營社群網站,並將他們擅長的e-learning平台、社群平台等技術,租給IKEA、聯想電腦等企業,把經驗技術轉化為獲利,「不只是提供工具,最重要是運作的know-how,」吳其都表示。
原為軟體及系統整合的廠商也推出網際網路產品,介入ASP的市場,並期望將台灣e化經驗,複製到大陸,而大陸的台商到大陸就是既有的客戶。
汎宇電商公司是台灣老字號的電子商務軟體玩家,他們跟隨台商來到上海。因為宏?科技、鴻海、誠洲、明?等上百家台商客戶都到了上海、蘇州發展,去年底汎宇電商即在上海設點,上海員工預計從六位增加到今年底二十多位。
正在寫一本企業資訊化歷史的書籍的汎宇電商公司董事長李宗悌表示,根據世界銀行估計,1998年中國購買力僅次於美國,有4兆美元,到2020年中國購買力,會變成世界最大,以上海過去十年來說,就已經變了一個樣,電子商務到二十年後才是真正成熟的局面,「我們有幸參與到這段快速的發展。」
上海亞太神通公司是台灣神通電腦與大陸長江集團合資的公司,是上海前三大軟體公司,本來做系統整合的生意,去年起也發展網際網路ASP業務。他們2000年1.5億人民幣營業額當中,35%來自企業B2B平台建置,且B2B平台業務成長最快。
外商品牌大張旗鼓
國外電子商務品牌也大張旗鼓,進軍上海。外商多有強勢品牌,迥異於台商的做法,外商看到的是大陸的中大型企業,以及隨WTO開放後,湧進中國的國外老客戶,他們在國外本來就有使用ASP軟體的經驗。
著名品牌會直接引起企業信任。美國i2以供應管理系統起家,針對製造業的直接物料管理平台,在國外素有名聲,「有些是過去聽過i2名號的企業,主動和我們聯絡,」曹衡康說。
大陸本地的網路公司則轉型為ASP,追求更大獲利。
前上海入口網站多來米中文網內容部副總監薛志芳表示,大陸新經濟創業可分成兩波,第一波以搜狐網站執行長張朝陽為代表,大多創立入口或內容網站,通常較具有創業理想性,希望將中國帶上資訊化、網路化的道路。
第二波則以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為代表,他們朝向企業電子商務進軍,較具商業頭腦,也較有獲利賺錢的能力,其中不乏ASP的創業家。
企業內部也成立網路部門,發展網路商品。生產鳳凰腳踏車的晟隆集團就成立自己的網路公司,領導自行車業e化;大陸最大的郵購公司麥考林公司,也設立網路部門,架設購物網站,並將購物平台,用ASP的方式,賣給新浪、億唐等入口網站。
ASP雖然吸引了許多廠商搶進,但廠商仍在摸索ASP的獲利。
鄭厚華認為,ASP之所以生存率不高,主要因為多數經營者都只做垂直性ASP(在網路平台上提供單一軟體,如郵件、搜尋引擎軟體)。垂直性ASP(單一軟體服務)被取代性很高,因為通常技術門檻低,且沒有滿足企業所有需求;水平性ASP(多種軟體服務)則較具競爭力,可提供多樣服務一站購足,建立起經營規模。
突破價格和技術問題
目前在推廣ASP方面,還有價格和技術兩大問題待突破。
ASP的價格考驗中小企業使用的意願。大陸企業經營者指出,大陸人力便宜,寧可多請一個人來擔任會計或行政,也不需要花月費租不安全的軟體,而且,一套軟體的成本會比每月繳租金來得便宜,又不會斷線。
同時,ASP的定價還沒有市場規則,依服務種類多寡,從每個月50元人民幣到數十萬人民幣都有。大企業多有客製化需求,則往往會買兩、三百萬的平台軟體。
平台標準不一致,也是問題。ASP軟體最終要適合於不同企業來用,為客戶量身訂做,目前技術平台標準還不是很一致,結合不同軟體都要花很長時間微調,費時費力。
但是有業者認為,技術、價格問題終會解決,ASP電子商務將帶動新一波軟體的典範轉移。
上海光華冠群公司總經理徐躍1990年曾幫甲骨文銷售新推出的資料庫軟體,當時因為市場不成熟,很難推廣,一直到兩年後,資料庫軟體蓬勃發展,他的銷售業績也由一個月幾十萬美元,到每個月兩、三百萬美元。徐躍相信,「給ASP兩年時間,也會像資料庫軟體般迅速壯大。」
黃基民則認為,金融、流通、電信、醫療、網路等產業,有較大的ASP市場潛力。他以每年10萬至12.5萬人民幣的租費計算,預估未來二十年內,ASP可望達到3900億人民幣的市場規模,商機巨大。
外商經營ASP必須能放下身段,配合當地企業的真正需求,完全本土化。
吳其都指出,「帶著有台灣優勢的心態,大多活不下來,」因為大陸發展很多都與台灣不同,某些領域甚至已經超越台灣。必須深入瞭解當地企業運作的方式與各省法規。
一名創投業者更指出,要把去上海當成是去歐洲某個國家,只是上海剛好語言相通,還是得清楚習俗與內規。大陸很多法令,只是定一個大方向,各種施行細則,則由地方政府制定,各省市有不同的規定,進市場前對各地都要先做功課。上海安盛諮詢公司中國區副總裁高俊偉表示,「中國非常regulative(規制化),」許多小的法規都有陷阱,需要先做風險控管。不時有企業因為經營違法,或因新的條文頒布,而被停止營業,甚至因此被購併。
經營關係、交情也是關鍵。吳其都表示到大陸拜訪客戶,或拜託事情,如果攀上關係,就大多能夠順利解決。「基本上是People-Biz(人治),」一位科技業者表示。
人才蜂擁上海
質量俱佳的人才,向來是上海發展的優勢。海外歸國的留學生,更讓上海瀰漫生機。
三十出頭、剃著日本時髦光頭的李巍威,去年才辭掉日本安達信諮詢公司的高薪職位,聯絡同樣在美國從事諮詢工作的大學同學凌海(現為誠明電子商務諮詢公司總戰略師),回到上海做企業資訊化的諮詢。他表示,「兩年前中國一支手機要一個人一年的收入,現在中國的手機已經超過日本了,硬件的發展是有過程的,意識才是關鍵。」
富有使命感的他認為,就像台灣八○年代半導體業要快速發展的時候,很多留學生回國創業一樣。現在大陸正要更上一層樓,他們就是在此時帶來國外最新的知識與觀念。李巍威信心滿滿,他說台灣朋友對他表示,現在選擇上海是「perfect timing,perfect position(完美的時機,完美的位置)」。
十六歲就考入清華大學、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博士畢業後、進中國摩托羅拉公司工作、1997年再進入美國賓西凡尼亞大學攻讀國際貿易和美國文化的朱榮輝,念書時剛好碰上柯林頓性醜聞在美國爆發,法官的「史塔報告」(Starr Report)放在網上引起數百萬人瀏覽的盛況,他決心要朝向新經濟發展。
回大陸後,在摩托羅拉研發出一套企業決策管理系統,並得到全球摩托羅拉的採用。2000年意氣風發的朱榮輝決定拿商務軟體的技術,自行創業,他表示,「這可能是唯一的一次機會了,中國正面臨著一次前所未有的技術革命,我們應該趕上這個浪潮,否則到了四、五十歲,想趕也來不及。」
上海像這樣天才的歸國學人,比比皆是。
上海灘傳奇重現
上海是集榮寵於一身的企業發展基地。人才、資金、政府、創業精神都在二十一世紀的上海匯聚,好像要重演三○年代的上海灘傳奇。
上海人被稱為中國的「小猶太人」,結合了商業與創業頭腦。上海作家陳丹燕就描述上海時代廣場,有許多三十多歲的人每天下午在咖啡店談生意,每個人桌上擺著最新的手機,名片掏出來多是總經理或副總經理的頭銜。
阿里巴巴資深副總裁鄭名道表示,他很喜歡上海交大或復旦畢業的工程師,「因為他們結合了商業與技術,是有商業sense的工程師,」北京的工程師觀念就較呆板。去年四月從雅虎跳槽到阿里巴巴的阿里巴巴科技長吳炯,精通搜尋引擎技術,他洞燭先機,1996年就加入雅虎,拿了雅虎驚人的股票,吳炯就出身於上海交大工程力學系。
因此,除了創業人才以外,企業發展人才也是質量俱優。
亞太神通技術副總經理章育宇表示,他在1992年從復旦大學計算機系畢業時,當時的同窗最想進的金融業;1994年高新科技起飛以後,年輕人則比較想往計算機軟硬件公司、或網路事業裡鑽。
杜書伍到上海拜訪企業領導人時,發現他們都十分聰明,「如果一萬人中有一個天才,台灣會有兩千個,大陸則有上萬個,」他感嘆,台灣再不向西發展,很快就會被趕過。
大陸還有一群學習力旺盛的政商領導人。杜書伍到大陸企業拜訪,常約了兩、三個人,卻來了七、八個人,大家吃飯時還頻頻發問,把飯局時間拖了好幾小時,想瞭解聯強國際的經營秘訣。
因為大陸現在從上到下都推行資訊化,曹衡康曾到西部省份拜訪企業,反而受到對方熱誠接待,親自派車接送,向他學習或取經的熱情,「他們很迫切想學。」
美商中經合集團副總經理林銘遠也表示,大陸官員竟然可以請國內外的資訊專家及經營者,為他們開課,談最新的觀念,從最高階領導到幕僚官員,都正襟危坐聽講,令他印象深刻。
上海,是中國大陸面向世界的進步縮影,也是二十一世紀外商進軍的口岸,本土的企業e化正在默默加溫,大陸加入WTO後,電子商務勢必有更跳躍性的變貌。
小辭典 何謂ASP?
企業內部人事、財務、進銷等系統與內外網站平台,都委外管理,由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應用服務供應商)公司來做規劃。
過去是做企業內部的系統整合及企業資源規劃(ERP),現在興起的是ASP服務,將企業資料庫存放在網路資料中心,透過網路連線使用企業商務服務,ASP基本上是一種租用軟體的模式,以使用量收取月費。
大陸月費的價碼不一,從每個月五十元人民幣到數十萬元人民幣都有,提供軟體服務的內容也不同,客戶像上餐廳點菜一樣,依照菜單(所選的軟體多寡)來付費。(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