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高科技與網路大公司最近正陷入空前的夢魘。有的在裁員、有的在整頓、有的在倒閉。這些紅極一時「新商業模式」的公司,似乎正不幸印證了我近年來的觀察:風風光光出場之日,常常是埋下日後黯然下台之時,此即是本文討論的「成功是失敗之母。」
(一)成功者少,失敗者多
在求學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朗誦過青年守則中的一條:「失敗為成功之母。」
把它視為對失敗者的激勵,我們就可以引伸出很多對挫折的鼓勵:
(1)到成功的路上鋪滿了失敗的紀錄。
(2)通往成功之路的捷徑是經過失敗。
(3)沒有失敗之因,怎會有成功之果?
(4)沒有失敗的學分,怎會有成功的文憑?
國父經過十次革命的失敗,終於在第十一次的武昌起義中推翻滿清成功;阿扁經過台北市長連任選舉的失敗,但是贏得了總統的選舉。
如果失敗真能帶來成功,那麼為什麼社會上到處出現的還是失敗者,大家最羨慕的還是極少數的成功者?
(二)台灣的奇特現象
我注意到台灣社會一些奇特的現象:
(1)政壇的一些民意代表與商場上的一些大老,其人格與操守是「失敗」的,但是其事業與企業卻是「成功」的。
(2)相反的,一些潔身自愛的政治人物與一些不同流合污的商界人士,他們就不得不在人格與操守上設下最後一道防線。殘酷的是這條防線通常帶給自己的是挫折。
(3)「失敗」與「成功」在法治不健全的台灣變成了一條模糊的界限。在正正派派的價值觀念中:非法獲得的成功(如賄選而當選、如官商勾結而發財)仍然是不折不扣的失敗;清清白白的失敗仍然是一種值得尊敬的示範;但是在「成則為王,敗則為寇」的世風下,既難以區分法律的界限,更難以區分道德的界限,因此為了獲得成功可以不擇手段;為了避免失敗,可以不計後果。
於是,我們難以見到「高貴的」成功與「尊嚴的」失敗。
(三)「高貴的」成功,「尊嚴的」失敗
如以政治人物為例,高貴的成功必須是為了一個高貴的目標(如兩岸雙贏),具有:(1)捨我其誰的大氣魄。(2)據理力爭的大勇氣。(3)排除萬難的大智慧。
有一天,終於獲得了高難度的大成功,使得兩岸的親情終於征服了兩岸的烽火。
尊嚴的失敗也必須是為了一個高貴的目標(再以兩岸雙贏為例),政治人物(1)奉獻了所有的心力。(2)耗盡了所有的折衷。(3)冒險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最後,不幸地仍然無法取得尊嚴的協議而宣告失敗。這種有尊嚴的失敗往往是走向成功的新起點。
(四)失敗加失敗不等於成功
從社會百態來觀察失敗與成功,我們更可以發現各種現象來支持:(1)成功是失敗之母。(2)失敗加失敗不等於成功。
一些成功的個人,一些成功的企業,一旦成功之後,或過度自信、或喪失鬥志、或耽於享受、或怯於改革、或盲目擴張,就走上了失敗的不歸路。
近年來最令人惋惜的是:一些網路公司靠別人的錢來燒,在它們「無中生有」、光芒四射的一刻,只能維持曇花一現。這樣無以為繼的「新商業模式」終於在資金耗盡下一個個倒下去。
此外,我們必須冷靜地指出:失敗的累積——失敗加失敗,不等於成功;除非失敗者發憤圖強,痛改前非,全面變革。今天的在野三黨:國民黨、親民黨、新黨,正面臨著這樣嚴峻的考驗。
在美國商界,一旦大企業經營不善,總裁立刻更換。從當年的IBM、HP到今天的雅虎,沒有例外。台灣則有其獨特的文化。經營不善的大企業,可以一再改造組織與人事,就是不換自己,變成「錯在下屬」的企業文化。
(五)成功與失敗的圖解
讓我們用一個簡單的圖解來說明如何增加成功或減少失敗的機率。
一個人次次成功時,就是A點;次次失敗時,就是C點;一半成功一半失敗時,就是B點。我們都是平凡人,正在B點上下徘徊。
如何才能增加個人及企業的成功率(亦即由B點向上移至A點)?這可以分二方面來說:
在個人行為上:做人要謙和、有誠信;做事要出色、有原則;品德上,要有格、有節、有分寸;態度上,要專注、快速、熱情。
在事業發展上:要掌握核心優勢、要持續發展創新、要重視人才培育、要與員工分享利潤。
把前面的討論可以用圖來表示:
(1)成功是失敗之母:即是從A點一路下滑至C點。
(2)失敗加失敗不等於成功:即游移於B點及C點之間。
(3)失敗是成功之母:即由C點一路向A點攀升。
(六)結語
在走完人生旅程的前夕,最令人尊敬的不是一個人所擁有的財富與權勢;而是他(她)是否擁有高貴的靈魂。
再貧窮的人,擁有了高貴的靈魂,就是成功的一生;再富有的人,獨缺高貴的靈魂,就是失敗的一生。